变课堂为活动的“场”——浅谈“活动式”教学之教学活动化(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安徽师大附中语文组 朱诵玉 华中师大学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安师大附中语文组“活动式”教学实验课题导师陈菊先教授在对“活动式”教学实验进行评价时说过这样的话:活动(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学活动化,活动化教学。教学活动化即变课堂为活动的“场”(教学空间、心理空间、语境空间合一的场)……教学过程要求用生成性思维设计,使教学空间成为现实语境空间,呈现出教学过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以适宜和满足学生的需要。那么,如何变课堂为活动的“场”呢?就学生而言,课堂活动不外乎讨论交流,思考动手。但是学生讨论什么,怎么交流,思考什么,如何动手,还要靠老师来想办法。也就是说,要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动起来,而且自愿地动起来,教师必须做到巧设计、巧点拨、巧组织,变课堂为活动的场所。本文拟对“活动式”教学实验实施近两年来各位同仁及本人的一些做法,作一点总结,不妥之处,望方家指正。 一、课堂前奏的活动化 这里说的课堂前奏指上课铃响后还未正式上课之前。这段时间,学生的心还在躁动,还没有从课间活动的热闹中平静下来,此时最好的办法即是练字。先由教师在黑板上工整地抄一行字,抄的内容可以是名言警句,古典诗词。最好来自当天学习的课文。教师抄好后,学生跟着在纸上工整地抄录几遍,最后集体朗诵一遍。我校肖家芸老师一直坚持此项活动,效果甚佳。这项活动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写字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书法的兴趣。 三分钟演讲。这是我校大多数老师都在坚持的活动。总结我个人的做法是:课前写——教师阅——课堂讲——讲后评——评后改。演讲按学号轮流进行。演讲的同学在上课前写好演讲稿,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成语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赋、时事评论、生活小事等。再将写好的稿子交给老师批阅,经老师同意后,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演讲时可以带稿子,但不准全念稿子,至少要半脱稿。演讲时要注意态势语,尽量做到自然,符合演讲内容(教师可对演讲的相关知识事先作些介绍)。演讲结束,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回位,再由一二同学对其演讲进行评价,评价应从演讲内容和态势语两方面着手(这样做既能让听的同学专心,又能锻炼学生的评判能力与说话能力),对所指出的不足,下一位演讲的同学要加以注意。三分钟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演讲评判能力,同时热烈的掌声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为正式上课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课堂教学的活动化 “活动式”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活动贯穿始终。活动应由教师统筹规划,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围绕着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来精心设计。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活动”呢,窃以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课文导入活动化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成败,导入很关键。导入得好,可以使学生的情绪活起来、思维动起来。导入的方式有多种,“活动”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即让学生参与到教师对课文的导入中来,以活动的方式自然导入。我在教《胡同文化》一课时,首先放了一段音乐——《故乡是北京》,歌有北京味,图是北京图。音乐结束后我让学生结合音乐图像谈谈对北京的印象,在谈之前可以和同位及前后位交流一下。最后大多数同学都谈到北京是历史名城帝王之都、现代化大都市。我就着学生的回答顺势转到北京的胡同,导入课文。经过刚才的观摩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已动起来,情绪也逐渐高涨。在上《记一辆纺车》时,我就自己演唱《南泥湾》,唱完后请同学说说歌词中的“又战斗又生产”指的是什么事。学生很自然想到大生产运动,也就顺利导入课文。教师亲自演唱对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有着很好的效果。 设计导语,应符合实际,本着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的原则。好的导语将会对上好一堂课起到重要作用。 2、文意推敲活动化 以往的“红领巾”教学法强调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其不妥之处并不在于其强调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意图,而在于其归纳段意中心的死板的方法。我们今天在教学一篇文章时仍然要推敲文意、领会中心。如何理解文意呢?可以在课堂上以开展活动的方式进行,比如增删活动,改写活动,缩扩活动,重组活动等。现举一二教学实例如下。 新教材高一册《荷塘月色》中补上了原先删去的《采莲赋》,在教学时,我就问学生能否将之删去。学生分组讨论后认为《采莲赋》虽然写的是热闹的采莲场面,似乎和整篇文章基调相悖,但它不是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中的热闹,作者正是用它来反衬对现实的失望。学生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推敲轻松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有时用增的方法也很有用,在上《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我就故意在课题上留一个空,形成“烛之武( )退秦师”,请学生补上一个字。同学们经过热烈讨论,最后在填“劝”还是“说”上僵持不下。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比较“劝”“说”两字含义。最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劝”有第三者,局外人的味道,接受者也有点勉强,这与课文不符;而“说”是用某种道理使人信服,能体现说话人高超的游说技巧。这样一比较答案就很明显了。 其实,教师在备课时多动点脑筋,对课文关键地方作些增删,往往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巧妙地点破文意,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兴趣,使课堂活起来,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3、句段研读活动化 在对重点段落、重要词句的研读上也可以巧设机关,引起学生兴趣,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活动的“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讨。 《胡同文化》一课的第六至十二段是说胡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胡同居民的“安土重迁,不愿搬家,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安分守已,逆来顺受”几个特点,但对第七段中说到的胡同居民的生活习惯却概括不准。到底是“北京人讲究处街坊”呢,还是“过往不多”。这时教师可以巧设一题:本段中间有一“但是”,请在其前的某一句子的开头加一个词“虽然”。学生很快就知道应在“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一句开头加,加过词后,改变标点就成了一个转折复句,而转折复句强调的是后半句,即“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如此一来,本段重点表现的应是北京人的“喜欢独处,不喜交往”的特点。而学生在教师组织的添字活动中也就很轻松地领会了段意。教师这么一巧设巧点,学生立即就动起来了,整个课堂也呈现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 三、课堂迁移的活动化 课堂迁移往往是为培养学生运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拓展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这就更应当让学通过活动的方式来完成。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迁移训练,使一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并给学生留下回味的空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记一辆纺车》一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纺线劳动是一种很有趣很快乐的生活”。在迁移训练中,我安排学生写一段描写劳动后快乐心情的话并读给大家听。有一女生就很细腻地描绘了打扫房间后快乐的心情。《胡同文化》一课的迁移训练,我就让学生想象一下胡同文化的现在,并播放了一段今天的胡同的录像,让同学们在比较中认识胡同文化的发展。教完《出师表》后,我让学生每人写一副对联,对联内容可以写诸葛亮,也可写三国故事。结果学生写出不少好对联,如“空城妙计各扬千古,文才武略流芳百世”“点点滴滴,一心一意,谁人知老臣苦心;勤勤恳恳,三令五申,只堪叹相父沾巾”等等,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其思考动手的能力。 这一系列的迁移训练遵循的都是活动的原则,让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巩固知识、锻炼能力、增添兴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自己的智慧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友善的活动场所,让学生在这个“场”中围绕教学目标自由活动,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掘自己的潜能,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样的语文课才有生机、才有活力,也才符合“活动式”教学实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