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导” 引人“入”胜——浅论中学语文导入的语言艺术(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至五分钟不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以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般。”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教师讲课导入很好,就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语文课的导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 一 对于导入,我们要精心设“导”,引人“入”胜。导语的设计我以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语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导语的设计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不可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而离题万里。教学目的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每上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来展开。所以,教师的导入设计必须符合教学目的。无的放失的导入,要么信马由缰,要么画蛇添足,最终必然弄巧成拙。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中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进行导入设计。 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好的导入应该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所以,导入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有的放矢。 (三)导入要短小精悍,以三至五分钟为好,在“精”上下工夫。 语文课文的导入的趣味性较高,学生对于导入的兴趣要浓的多,如果教师在导入时叙述过多,内容过长,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兴趣的转移,最终失去导入的固有目的。导入要在“精”字上下工夫,言简意赅地引学生入胜,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活泼愉快的学习。 (四)因文制宜,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应作不同的导入设计。 在中学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将接触多种文体,我们在设计导入时亦应有所区分:文情并茂的散文可以导之以情,以情激情;平实浅易的说明文宜导入以趣,激发学习情趣;富于哲理和逻辑力量的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思考…… 二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导入的方法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现归纳几种,以见一斑。 (一)叙述故事导入法。 故事像磁铁一样,能吸引住学生,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尽快的进入课文所设计的某种境界之中。比如讲《赤壁之战》,针对文言文难、课文篇幅又长、人物关系复杂、事件头绪纷繁的特点,可先给学生先讲一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然后说“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出自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尽管它取材于历史,但毕竟不同于历史。那么,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又如何呢?那就看选自司马光主编的历史名著《资治通鉴》的《赤壁之战》一课。 (二)设置悬念导入法。 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总是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这种导语适合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悬念的设计“新、精、奇”,一下子击中学生的兴奋点。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既可浓缩全文,也可截取片段;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省,留有余味,引人入胜。例如讲授鲁迅的小说《药》,可以这样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用人血馒头治病的事吗?今天学习的课文《药》,就是写用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这“药”说明了什么呢? “中国”古老的名称除了“赤县”、“神州”外,也被称作“华夏”。华夏本是一家,现在分成两家,而且华家吃夏家的血,这有说明了什么呢? 秋瑾,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为推翻腐败的清王朝,她投身反清斗争,被捕后,不幸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秋一夏,时令相对,指姓;瑾—瑜,同为美玉,因此人们说作品中的夏瑜是暗指秋瑾烈士的。鲁迅为什么要这样暗指呢? 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放中国人民。那么,无数革命先驱所要寻找的救国救民的“药方”是什么呢? 开讲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形成他们心理上的悬念,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产生急于要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需要指出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卖关子、设卡子,那样就失掉了悬念的意义,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了。 (三)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学习的母亲”,就语文课来说,不少课文之间或者在题材、思想内容,或者在体裁、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知识的“网眼”是相通的,因此复习、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后面复习前面的概念,新旧相连,不断拓宽加深学习内容。 初中有篇课文《说谦虚》,一位教师这样来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议论文《说谦虚》,作者吴晗,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哪篇文章? 生:我们在学习第一册中学过《谈骨气》 师:《谈骨气》是什么样体裁的文章? 生:议论文。 师:“谈骨气”、“说谦虚”这些词在构成上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动宾短语。 师:在问题上他们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都是议论文。 师:对!大家要记住,凡是文章题目中有谈、论、说、驳、斥等字的,文体一般是议论文。你们还能例举初中阶段学过的一些议论文吗? 生:《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反对自由主义》。 师:很好!大家还记得《谈骨气》是怎么写的吗? 生:是用事实作论据,说清楚一个观点,用文天祥的事例证明“富贵不能淫”;用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证明“贫贱不能移”;用闻一多的事例证明“威武不能屈”。 师:对!今天学习的《说谦虚》又是怎么写的呢?又说清楚了一个什么观点呢?我们就一起来看课文。 这样导入新课不仅联系同一作家的两篇课文,而且还串联起初中阶段所学的议论文,花时不多,收益却很大。由复习导入,这是导入的重要方法,教学中使用的频率较高。但是,每次以旧带新进行复习时,应该有新意,不能反复地炒冷饭。 (四)诗词、格言导入法。 青少年一般喜欢诗词、格言、警句等,有的学生还专门备有笔记本,广泛收集。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语文不无启迪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 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绿》时,我们这样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熟悉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大家一起来背诵: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家都知道这首诗第三句写得最好,第三句中“绿”字用得最好。据说他为选用这一字煞费苦心,曾用过“到”、“入”、“过”、“满”等十几个字。“绿”字用得妙,形容词动词化,有色有形,化静为动,一字用妥,尽得风流。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朱自清的散文,也以《绿》为题,表明他对绿的钟爱。绿是生命的象征,生命之树常青!《绿》这篇散文是一幅明丽诱人的图画,是一块纯洁温柔的美玉,是一首情彩横溢的诗歌,是一曲幽雅动听的乐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绿》吧! 这样导入新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在诗画中,怎不情趣盎然!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可用“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成语导入;《我的叔叔于勒》,可用“资产阶级撕破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面的温情脉脉的面纱”(马克思语)的名句导入,如此等等,都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增强他们对学习课文的兴趣。应当注意的是所引诗文必须短小精悍,浅显易懂,不要给学生增加新的难度,不要因引用诗歌、格言、警句等而转移了教学目标。 (五)时代背景导入法。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这是说,阅读诗文,应该了解诗文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状态,“知人论世”。所有诗、文,无不反映了作者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又因时因地因事而发,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若要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也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 比如教唐弢先生的《琐忆》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导入新课: 作者唐弢,原名唐瑞毅,我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研究鲁迅的专家。他1913年出身于浙江镇海县一个农民家庭,靠亲友资助求学,只学习到初二就被迫辍学。他16岁考入上海邮局任职,后参加工人运动,担任文艺宣传工作,组织读书会。1923年在鲁迅的影响和帮助下从事散文和杂文的创作,1959年任文学研究员至今。 本文写于196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他怀着深厚的景仰之情,写了这篇文章。关于本文的写作动机,他说:“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多强调鲁迅先生战斗性的一面,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但是关于他对同志、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因此,想从后一方面多说一些,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那么,鲁迅先生是这样关怀爱护青年的呢?学习课文后,你对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有哪些新的理解呢? 这样导入,将作者介绍、写作动机、时代背景熔于一炉,既加深了学生对鲁迅的了解,又提高了他们学习课文的自觉性,同时还能从作者的身平中汲取勤奋学习的动力。但是,所有关于背景的介绍,都必须紧密结合课文,切忌喧宾夺主,反对华而不实。 (六)情感导入法。散文、诗歌的教学可用这种方法。 教师一上课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比如讲《春》一课时,教师一开始便满怀激情的说:“春天,你展现出明媚的阳光,缠绵的丝柳,黄鹂啼婉,繁花争艳……”抒情语调的吟诵配着明快的音乐使学生沉寂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 再如,教师在讲授《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可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末段:“亲爱的朋友们,当你早晨第一列电车驶向工厂的时候,当你……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样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能尽快进入到课文之中,情感渲染可以对学生起到“晓之以情”的作用,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需要要说明的是,导入时说话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都得悉心斟酌。 (七)图画欣赏导入法。 通过图画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登泰山记》一课,可事先画一幅“登泰山”图,教学时以图作为“向导”,指导学生看书,对号入座,也可让学生自己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如,在讲授《三峡》时,可以挂出绘有三峡地图,贴有三峡彩色的小黑板后,举着地图说三峡的情况,在指着三峡的照片介绍。亦可借用课文中的插图,如《包身工》、《装在套子里的人》、《守财奴》等。 (八)选择录音导入法。 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多媒体教学的日趋完善,现代的课堂趋向于“声情并茂”,要求我们根据需要结合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勇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地让唱片、录音和录象进入我们的课堂,用以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如,我在设计《琵琶行》导语时事先选播了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和《十面埋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充分领略古诗中乐曲旋律的变化,徐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然而再进入对古诗内容的讲解。我想有这样的导言作铺垫,能比授课人强拉硬拽,听课人生吞活剥要好得多。 总之,新课的导入犹如发动机,直接影响着整台机器的正常有效运转,它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作。“万事开头难”,为了把课上好,教师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好的导入,出神入化,婀娜多姿,富有艺术魅力,对学生学习课文确实起着促进作用。方法贵在灵活自如,不拘一格,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精心导入,以期达到拓宽学生思路、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