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周卫鸽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课程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高,是前七次改革无法比拟的。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历史性转变。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次的语文课程改革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要实现这样一种转变,前提条件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首先必须有一个质的改变。由于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呈现出单一、落后、封闭、专制等特点,不仅与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脱节,而且与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及生活实际相违背,严重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素养的提高。但是,由于多年的思维定势,要改变这种局面,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新的挑战。要取得课改的成功,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热情地、高度负责地投入课程改革的实践,必须彻底地更新观念,努力地转变教学模式,真正用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教师要建立全新的语文观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基础,是工具,这是几十年来人们对语文的普遍认识。诚然,语文的基础性、工具性是客观存在,但是,我们在强调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它的重要内涵——人文性。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生命活动紧密相连。学生在学习语文,也是在接受人类文化的熏陶,也是在继承和发展人类的文化。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要尊重他们的生命体验,要引导他们从教材中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自觉地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语文课程还有着鲜明的实践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靠老师的“言说”所能奏效的,它一定要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场所,而不应该是教师表现自己才华的舞台。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富有活力和创意的课堂上展开自主的学习和探究,惟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最向往的乐园。

    二、教师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教学观念的更新,又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和行为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便无从谈起,课程改革便会流于口号和形式。

  什么叫教学呢?是不是老师教、学生学就叫教学呢?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活动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你给,你收。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则不学。教完全支配了学,控制了学,学无条件服从教。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这样的教学,要想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要想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特个性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是不可想象的。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沟通,是互动,是交往,是合作,就意味着老师和学生完全是平等的,应该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求得新的发展;意味着教学的过程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合作建构。教师在教,同时也在学;学生在学,同时也在教。教育已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是师生间的互动过程。教学要重视结论,更要重视过程;要关注学科知识,更要关注人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行动指南。

  三、教师要建立全新的学生观。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既没有拒绝的权利,也没有选择的余地。要你学,你就得学;想让你怎样学,你就得怎样学;没兴趣,也得学;学得不好,还得受到肉体和精神上的惩罚。学生完全在教师的支配和控制之下,没有一点自主学习的权利,更谈不上创新意识的发挥、创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则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即:(一)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的。学生既不是教师的四肢,可以由教师随意支配;也不是泥土,可以随教师随意捏塑。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知识也不能强加给他们。强加,不仅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和抗拒。(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生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这是别人不能替代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观察、分析、思考,也不可能代替学生去明白任何道理、掌握任何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主地读书、感知,自主地观察、分析、思考,从而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三)学生是责任主体。从法律和伦理的角度看,学生享有特定权利也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教师只有引导他们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而不能随意伤害和剥夺学生的权利。

  新课程还强调学生是独特的人。即:(一)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具备全部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的人。(二)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独特也意味着差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由发展的权利,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他们的观察、感知、体验和认识水平都与成人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评价学生,要尊重和保护孩子单纯美好的心灵。

  新课程还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即:(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我们要遵循这一规律做好工作,不要违反规律,好心办坏事,挫伤学生的心灵。(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教育的可能,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我们要对每一位学生都充满热情的期待。(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一个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因此,在他们身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极其正常的,希望他们事事都谨小慎微、循规蹈矩、完美无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要宽容学生的所谓“调皮”,不要求全责备,处处看不顺眼。当然,我们宽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不是对学生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而是要采用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来感化和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四、教师要建立全新的角色意识。

    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展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向全世界教师提出的“角色”转换口号)要明确教师不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的主宰者和支配者,而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其含义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因为,现代社会知识爆炸,容量成几何级数增长,教师已不可能把这些知识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传授给学生,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其实,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丰富,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知的,哪些知识是教师必须传授的,界限已十分模糊,教师已没有了知识占有者的权威。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的指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帮助他们自主地建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

  (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老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地成长。要指导他们不断为自己设置奋斗目标,要帮助他们勇敢地克服学习和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要激励他们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要不断地促进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五、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以讲授为主要手段,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采用反复操练的办法,以期达到知识的巩固。这种教学方式封闭、单一、沉闷,压抑学生的个性,钝化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创造欲望。新课程则强调教学方式要开放、互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一切的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从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养,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为积极探究、自我建构。

  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即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有如下四个特点:(1)学习者能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能安排学习进度,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能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4)学习者能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需要组员的密切配合,需要组员有高度的责任感,需要组员能建立相互信任、互相沟通的和谐关系,并能对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评估,并找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所谓探究学习,也叫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呢?

  (一)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得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具体做法为:

  1、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能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不难发现,学生自由、充分的读书时间并不多,有些老师往往把学生读书当作一种摆设,常常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学生还未来得及好好思考和咀嚼,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分析讲解,结果是学生对课文理解一知半解,或者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真切体会,只能死记老师的分析,食而不化。因此,教师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不要轻易干扰学生,打断学生,也不要作喋喋不休的烦琐分析,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建构;不要强求学生对每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理解透彻,要允许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感悟。

  2、给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机会。这是一种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的极好形式,也是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能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使他们形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得到情感和情趣的陶冶。

  探究性学习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主要结合阅读教学来开展,可以就一篇课文中的若干问题开展讨论和争鸣,鼓励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也可以把几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出它们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探讨形成这些异同的原因,从而获得对课文的重新认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究,让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己确定研究目标,指定研究计划,自己查找资料,自己整理研究成果,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多给学生评价的权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要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却非易事。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激发学生参与评教评学的热情,要给学生更多的施展才能和自我表现的空间,以此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课后练习题,只要言之有理,不要强求一致。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更不要对学生大胆或出格的看法大泼冷水或讽刺挖苦。对学生发言中存在的明显的原则性的错误,也要在肯定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基础上给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在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让他们注重结果,更要让他们注重过程,且评价要适度,学会一分为二地辩证地分析问题。

  (二)打通课内外,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教学空间。

  毋庸置疑,课内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在课内获得,但课内不应是老师的“一统天下”,也不应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加油站,学生把生活的经验带进课内,通过“加油”,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趋于科学和完善,所以,课内的讲还是必要的。但是,再圆满的课内,充其量只是语文教学的一半,语文教学的另一半天地在课外,为此,我们要突破原有的语文教学格局,要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1、最大限度地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我们要打通课内外,建立起课堂——校园——社区——家庭——社会的立体网络,让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广告、标语等各种语文信息走近学生,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社区、社会,去学习鲜活的语文材料。

  2、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的时间。要培养学生随时随地积累语文知识和语文信息的习惯,如:要使学生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并坚持初中三年不间断;要求学生看电视注意精彩的台词和解说词;听广播注意搜集有益的信息;逛马路注意广告用语的得体与否;买东西注意说明书的介绍。即使是和学生、老师、家长、亲威、朋友等谈话,也要注意不同的对象在不同场合,他们有怎样不同的语言表述。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3、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我们要引导学生除了学好课文,更要广泛地涉猎中外名著,要为学生制订一个读名著的计划,并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读书报告会,使读书计划真正得到落实。在课内我们可以每周拿出1~2课时专门到阅览室上课,让学生在这里自由阅读,自由摘抄,自写心得,自写评论,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另外,引导学生从各种媒体中获取有益的信息,扩充自己学习的内容。

  4、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知识不是靠老师的灌输得到的,即使死记硬背记住了老师灌输的知识,其记忆的效果也不好。只有靠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己建构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多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我们可以开展下列一些活动:

  (1)探究性活动。将教材的重点难点转换成问题,然后通过分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活动中提高。

  (2)体验性活动。请学生上台分角色朗诵,扮角色演讲,按角色表演,充分体验“角色”在特定的场合下的感受。

  (3)发现性活动。鼓励学生对接触的各种文本信息等进行质疑,从中发现问题,一是从所学教材中发现,二是从报刊中发现,三是从电视媒体中发现,四是从生活中发现。

  (4)制作活动。比如进行课文的配音制作、手抄小报的制作、课文插图的制作、文献参考资料的剪辑、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等。

  (5)创作活动。比如进行个人写真、个人小传的撰写;进行科幻作品的制作;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进行科技论文的写作。

  (6)传播性活动。如个人信息发布、读书报告、小记者采访等。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做到肯定还有不少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课程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高,是前七次改革无法比拟的。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历史性转变。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