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之秋》的硬伤(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浙江中天高中 凌川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选有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名篇《故都之秋》,其中有两处语言上的瑕疵,现提出来“咬嚼”。 第三段有这样一句:“不逢故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十余年”即是“十多年”的意思。这里“十余年”是一个约数,“将近”“十多年”殊为不语,超出了“十年”便是十多年,不到“十年”而接近,则为将近十年。作者的意思很令人费解,如果是已经十多年了,则“将近”一词是完全多余的,加到文中反而让读者不知所云。如果尚不到十年,则“余”字是多余的。“将近”后面一定要是确数,不能说成“将近多少左右”。 第十二段中还有如此一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这个句子中的“引起”一词用得不当。查《现代汉语词典》,“引起”是如此释义的:一种事情、现象、活动使另一种事情、现象、活动出现。可以看出,在表示人与物的关系且用介词引出了对象物时,它的施事者当是物,而非人。原句中的主语是“动物”、“人类”,显然不妥。举例来说,我们可以说“某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却不可以说“人们对某事引起了关注”。一定要用人作主语表示施事者,则应该表达为“人们对某事给予了关注”。郁文的原句可以改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能滋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或“足见秋总是一样的能引起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的-------的感触来的。” 浙江省东阳市中天高中 2004年3月16日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