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蒂尔德毁于虚荣吗?(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浙江省临安中学——徐献军

人们在为玛蒂尔德的命运感叹时,大都不自禁的加上一句,是那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毁了玛蒂尔德,导致了这一场人生悲剧。然而从这一视角去察看人物命运的变化时,我们会发现其中存有许多理解上的困难。例如,玛蒂尔德对待生活的态度前后反差之大实出乎人的意料,这究竟是人物性格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还是出现了人物性格的断裂?如果是人物性格的断裂,那么这一切何以发生?难道在生活中她没有其他的选择吗?她为何不做其他可能的选择呢?在十年艰辛的还债生活中,有时“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难道十年艰辛的还债生活竟丝毫未能改变她的虚荣心?既然她有如此强烈的虚荣心,为何不向周围的人吹嘘,如同阿Q“我先前比你们阔多了”那样,反而一个人默默的想呢?为什么十年前看望她同学回来后会感到十分痛苦,以致她再也不想去看望她的同学了,而十年后,在变化如此之大的情况下,面临是否与佛来思节夫人——她以前的同学相见时,她却认为“当然,一定得去”呢?这时她的虚荣心哪儿去了?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何谓虚荣吧,《现代汉语词典》把它解释为“表面上的光彩”。玛蒂尔德仅仅是为了追求表面上的光彩吗?显然不是。玛蒂尔德所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走入上流社会,融入那个她梦寐以求的艺术沙龙中去。也许我们会说玛蒂尔德真是一个会做梦的女人,令人不解的是她似乎做得有点走火入魔了,“在别的跟她一样地位的女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甚至经常整天整天的哭。玛蒂尔德为何会有这样一些在我们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的心理和举动呢?莫泊桑想通过这些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小说中的这一段话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玛蒂尔德心理的一把钥匙。“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这就是那个时代,社会对完美女性的要求,也是女性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玛蒂尔德所设想的高雅奢华的生活是这个社会所推崇的完美女性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玛蒂尔德具备了这个社会完美女性的形象,或者说是这个社会完美女性的化身。然而命运偏偏未能让她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于是痛苦的产生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她有理由痛苦,面对命运的不公,她自然会伤心,而同学的出现正生动的展示着命运的不公,自然就不去了。

面对玛蒂尔德的痛苦,作为丈夫的路瓦载先生是如何看待的呢?

“这是一个机会,这个,一个好机会!我费了多大的力气才弄到手。大家都希望能够得到,可是很难得到,一向很少发给职员。你在那儿可以看到所有的官员。”可见路瓦载先生不但完全理解玛蒂尔德的痛苦,更是坚决支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实现玛蒂尔德的人生理想——进入上流社会。在他们看来,参加舞会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好机会,即使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于是路瓦载先生毅然决然的牺牲了多年的心愿——夏天去南代尔平原打云雀,放弃猎枪,换来玛蒂尔德参加舞会的盛装。

路瓦载夫妇在于命运奋斗的路程中绝非孤独者,在他们的身后有许多模糊的身影。“她的丈夫从半夜起就跟三个男宾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里睡着了。那时侯,这三个男宾的妻子也正舞得快活。”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为小职员的他们,除了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里睡觉,还能干什么呢!只有那些有钱的体面人才会被百花簇拥,乐不思蜀。他们的妻子也一定美丽,丰韵,娇媚,同样具有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虽然与玛蒂尔德相比稍逊一筹,但四射的魅力已使她们成为达官贵人追逐的对象,从而舞得正欢。由此可见,路瓦载夫妇所走的路正是被社会所认可的一条路,或者说这是一种被社会所接纳的奋斗方式吧。这一点对于理解路瓦载夫妇十分重要,玛蒂尔德高雅奢华的生活本身不是她的目的,这有当这种生活成为她人生价值最大的体现时,才显得如此的重要。如果说玛蒂尔德仅仅是为了追求享乐,那么她只要稍稍堕落一下就能实现了。小仲马的〈〈茶花女〉〉所展示的不就是那种极尽奢华,醉生梦死的生活吗?这恰恰是玛蒂尔德所不能接受的,而这一点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导致我们产生多么大的误读啊!玛蒂尔德的追求之梦最终破灭了,这与其说是她个人的悲剧,倒不如说是社会的悲剧。她能够紧紧抓住命运给予的哪怕百分之一的希望,做出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千的努力。命运是如此无情,让她在瞥见天堂的亮光之后,永远的向她关上了大门。但这也足以成为她一生的回味了,毕竟她达到了那个社会里作为一个女性所能达到的价值最高点——成了一个盛大舞会的焦点。正如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退隐在南京钟山时,徘徊在山水之间的王安石也会时时沉浸在往日改革的峥嵘岁月里,那同样是他一生价值之体现。我们可以嘲笑玛蒂尔德的这种价值观,也可以痛斥这种价值观对人性的戕害,批判上流社会这种价值观的腐朽与无耻,但我们不应该把批判的锋芒对准玛蒂尔德,这显然是不公平的。玛蒂尔德生活在那个时代当然无法超越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正如人无法拉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所以在文本的阅读中贴近人物而不是脱离人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人生的理想之舟被现实的暗礁撞破之后,当个人被现实的列车抛下时,人该如何自处呢?只有在此时,才能见出人最真实的自我。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将从灵魂深处浮现,左右着人在生活中的选择。正如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场人生的大变故,同样让玛蒂尔德生命中最本真的东西显露了出来。玛蒂尔德将她的生活落实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上,并且是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她以超出常人的热情为此苦苦的追求着,苦苦的奋斗着,所以她绝非一个只知享乐的人,而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坚定生活信念的不平凡的女性。当玛蒂尔德清楚意识到天堂的大门已经永远向她关上时,在极度的痛苦之后她选择的是勇敢的在地上生活,而非走向堕落以报复这个虚伪的社会,或是逃避生活。玛蒂尔德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既导致了她陷入人生的困苦境地,但同时也拯救了她自己,使她具有了一种英雄的气概,毅然迎着生活的困苦走上去,勇敢的坚守着人生价值的底线,在她及她丈夫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在那个腐朽的社会里,在那种诱使人,甚至逼迫人堕落的时代里,这种人性的光辉不是更显可贵吗?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这样评价《阿Q正传》:“这部讽刺的写实作品是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记不了阿Q那付苦恼的面孔。”那么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许多远去的“玛蒂尔德”们的身影。中国历代优秀的知识分子都以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作为自己全部生命意义的体现,这里凝聚着知识分子的光荣与梦想,苦难与担当。无数的读书人就这样怀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梦想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以达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高远境界。在无数个三更灯火五更鸡鸣里,在无尽的孤独与寂寞中,他们终于百炼成钢。他们满腹经纶,文韬武略,心中自有治国安邦的妙策,于是他们满怀豪情,踏着坚定的步伐走进科举试场,从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他们觉得理想就要变成现实,然而现实是如此残酷,开往天堂的列车却折入了地狱之门,这是一种怎样惊心动魄的发现。是选择坚守,还是退让,甚至是同流合污呢?这是一块试金石,一切外在的虚饰都将被褪尽,直现出人灵魂的真面目来。屈原在“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之后,为着他的理想,人生的信念,毅然举身赴清流,成为一个人格的高标;陶渊明发现人生的价值被替换为“为五斗米折腰”时,飘然离去,在南山下高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我们留下了千年的怀想;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从“庙堂之高”中摔进“江湖之远”时,他们坚守着人生价值的底线。白居易、苏东坡分别留下了白堤和苏堤,留下了一个人间的天堂,欧阳修留下了千古传诵《醉翁亭记》......在普遍的沉沦中他们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是他们使我们那过于沉重的历史有些温暖和亮色,更是他们传承着古老文明的文化命脉。

当然,他们的坚守无法挡住沉沦的大潮,他们身上人性的光芒未能改变整个社会的专制特性,我们甚至悲哀的发现,他们流惠一方的德政从根本上讲是延缓了那腐朽社会的寿命,使它朽而不死,僵而不毖,在更长时间,更大范围内造成百姓的痛苦,虽然他们确实使其治下的百姓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这是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但我们能由此否认他们的价值吗?甚至说他们比贪官还坏吗?这种脱离人物生存环境的评判除了给予自己一种批判的快感之外只剩下一片废墟,而在历史的废墟上是无法建起文化的大厦。否定了历史也就抹去了未来,于是就只剩下孤独的今天在那儿“独怆然而泣下”了。

面对隐没在历史烟云中先贤们远去的身影,我们感到人生去取的艰难。人终究是历史的产物,历史的局限自是不可避免,但我们应该为他们勇敢的担当而自豪。当我们把崇敬的目光投向中国的“玛蒂尔德”们的时候,不要忘了那真正的玛蒂尔德,她应该得到中国读者的理解和赞美,她一定会得到的,我想。

 作者邮箱: xuxianjun70@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