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破的镣铐——谈高考话题作文的审题(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高考范文 手机版 | ||||
江苏苏州新区苏州外国语学校 姚佳 任何文字既已写成了文章,说它一点不含作者的观点是不可能的,包括高考话题作文之材料;任何问题,只要变成了要求,即使它条件再宽泛,希望它不含限制,也是不可能的。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要求,只要有作文要求,就会有作文限制,只要有作文限制,就会有作文审题,所以若有人说高考话题作文无须审题,这首先在理论上就说不通。纵观近三年的高考话题作文,其要求都有“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这一条,这就明白白告诉我们,话题作文起码也是有范围要求的。只要有要求,就会有审题,只要存在审题,我们就要研究,下面是本人近几年来指导高三复习积累下来的关于话题作文审题的一点粗浅看法,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首先作文审题要做到正确理解话题词语的含义,这是作文合乎要求的基础。对话题词义的理解不可脱离材料,应据材料定词义。汉语词语含义很丰富,如果没有语境,很多词其语义是很难确定的;在话题作文中,话题材料就好比词语的语境,话题中词语的含义应是明确而固定的。 话题材料1: 冬天的河干涸了,我相信,春水还将来临,那时白帆就是我们心中的偶像;风中的树叶凋零了,我相信,泥土里的梦将在枝头开花结果。 痛苦像一块巨石紧紧压在唱歌的心胸,我相信,痛苦是欢乐的源泉,它将化为穿越岩石的力量;磨难使你千疮百孔,我相信,这记忆恰如荆棘丛中的花枝,萦绕成岁月美丽的花冠。 阴云在天空拥挤聚集,你会看见一只鹰就像闪电,挑破那罪恶的序幕,我相信,将有雨滴快乐的合唱;大海在远方怒吼,你会看见水手与桅杆并肩归来,他们的微笑充满了信心,我相信,生命正在这样的熔铸中刚强。 要求请以“我相信”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审题分析:“我相信”,“相信”多义词,依据材料,“相信”应理解为“信念”、“信心”,在困苦的环境中理想之灯不灭,执著奋进,勇敢抗击,不颓废不消沉,若理解为“信任”“自信”则不妥,若据此选材立意,则更不妥。 话题材料2: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一直在梦寐以求做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然而现实总让我们感到“残酷”,想参加演讲比赛,普通话却不标准;报名文学社,写作却是弱项;相当模特,身材又欠佳;学美术没感觉;唱歌无音不全……几多遗憾,几多叹息。也许只好“阿Q”一番,美神维纳斯不也是断臂的吗?有缺陷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请以“直面缺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分析:“直面缺陷”,“缺陷”在写作的过程中,很容易被误解为“缺点”、“错误”,甚至有些同学索性以“缺点”“错误”等词语代替“缺陷”行文,这是对话题材料的歪曲,对“缺陷”的误解。依据材料内容,“身材欠佳”、“没感觉”、“五音不全”等可明了,“缺陷”侧重指身体或生理上不够完备的地方,往往是先天形成的,后天难以改变的自身不足;而“缺点”侧重指那些可以改正的不足;“错误”与“正确”相对,是行为或思想上的过失,通过分析材料,可发现它们与“缺陷”都有着明显的语义差别。此作文命题者的意图很鲜明,启发学生进行辨证思维,“人无完人”,正视自己身上的不足,挖掘自身的长处,或在发展自己的时候扬长避短等等。,而理解的不到位,直接影响到选材及立意,使写出的文章与出题人的意图相去十万八千里。例如有的同学直接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引入文章,写勇于改错,或知错就改等,这显然不合适。 其次作文审题要做到准确把握话题材料的思想情感,材料作者的观点态度,及出题人的命题意图。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仔细地分析材料的语言、措辞,揣摩材料的语气,关注能揭示作者观点的词句。如果是叙事性材料,则研究材料的情节发展及结局。 话题材料3 春节前,某市组织了一次到偏远地区扶贫帮困活动。参与这次活动的人们目睹了山区农民的生活状况,不禁感慨万千。一位成员说:“山区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长年吃苦受累,一年的收入不够某些人的一顿饭钱,十户八户找不到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样的生存质量太低了。”另一位成员接口说:“可话又说回来,有些人住着豪华别墅,坐着高级轿车,白天忙得昏天黑地,晚上醉得稀里糊涂,这样的生存质量就高了?”同行的人们陷入了沉思。 怎样的生存状态才算是高质量的呢?读了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生存的质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审题分析:从两位成员的对话内容及语气可确定,农村生活物质贫乏,辛苦劳累,生存质量低;但城市某些人物质生活虽然丰富,但精神生活空虚,其生存质量也不能说高。结果很多同学写这篇文章时,不去琢磨原材料的含义,不理睬原材料作者的情感倾向,一相情愿地认为农民虽然物质上苦了点,但精神愉悦,安居乐业,生存质量比城市高。这是不顾原材料出发点,置原材料作者对农村生活质量的否定而不顾,不负责任的想当然,完全背离了出题人出题意图,甚至走到了材料主旨的反面。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误,就是不能仔细分析材料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及作者的态度所致。 另外,在审题过程中,如果所给材料是议论性的,或命题人对材料稍作议论、说明,那么材料的观点倾向就比较容易明白,但如果材料是叙述性的,那么理解起来可能就困难些,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根据情节发展走向加以分析。例如课文《项链》,莫泊桑若对虚荣有半点的原谅,大概他不会让玛蒂尔德在付出了十年艰辛、美好青春之后,还让她再承受悔恨的煎熬,以他如椽之笔他定会给她一个较好的安排。《项链》的情节发展及其结局,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寄寓在其中的对不良社会风气的强烈不满。 2002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材料写到:“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得救的结局,正是对传统助人美德的肯定与弘扬,而这一点恐怕也正是本次作文“心灵”属意之所在,故学生作文时选材与立意对此都不可忽略。 话题材料4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相互羡慕对方的自由或安逸,最后互换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因饥饿而死,一只因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认识,可以编故事、寓言等。 如果不看材料,单就“幸福”二字去写的话,那么这篇文章要写跑题只怕很难。但有了材料,我们就不能不正视材料对于话题的限制。这则材料,其故事结局是两只老虎都死掉了,这显然是通过安排一个“悲惨结局”批评了盲目“羡慕”的恶行,出题人意图很明显:在对幸福的认识、追求中要学会正视自己,珍惜所有,适合的才是幸福的,追求幸福不能盲目——这应该是这篇作文写“幸福”的一个认识上的原则。 现在我们改动一下材料的结局,改动一下材料的议论: ┅┅最后互换位置,不久两只老虎都得到了幸福。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 同样是“幸福”的话题,在对幸福的认识上,我们的写作角度就要转变:幸福是追求到的,不是等到的,那些敢于追求的人,往往会得到幸福;幸福是没有公式的,幸福是一种感觉等等。之所以这样思考,那是因为故事的结局对老虎的行为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作者在引导我们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幸福,或者说作者在以这种方式要求我们这样思考幸福这个问题,这应该也是阅读理解的一个原则问题。 最后作文审题要注意分析话题材料的范围、限制。话题材料的限制,可以是明的也可以是隐的,可能是故意设的,也可能是材料本身具备的,学生作文时不可不明察。例如“心灵的选择”“心灵”之于“选择”限定了选择的立意要求。虽是明的,但不可不仔细思考。再比如,2003年高考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篇作文最大限度开放了话题观点,但却限定了话题选材,文章所写必须紧扣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或再说明白些必须紧扣感情亲疏对认知的影响,脱离感情谈认知,脱离认知谈感情,都是不妥的。作文的这种限制,甚至可以说是与材料、话题伴生的,或者说是不制而制,考生不可不谨慎。 话题材料5 阅读下面这段对话,根据要求作文。 孩子:这条路上有什么好看的东西吗? 老人:有啊,有石头,有水流,有风雨…… 孩子:那有什么好看的? 老人:石头旁边长着小花,大河浪里藏着歌声,暴风雨后挂着彩虹……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能发现美丽的就是敏锐的眼睛,敏锐的思维。要想发现美丽,更重要的是一颗充满爱与希望的心。请以“善于发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限制在这个范围。 如果哪个学生不管材料,就话题直接去写“发现”,离题的可能性很大。这篇作文材料限制了“发现”的范围只能是有关“美”的,而不能是其他的诸如“真理”、“科学奥妙”甚至“敌人”等等,即使是,也要从“美”的角度去写,这只怕很难,那就不如捕捉“美”的典型材料去写来得容易了。 总之,高考话题作文极大限度地放宽了审题要求,但并不意味着不要审题,甚至有些审题要求是与作文共存的,只要有人出作文题,就有作文审题要求,这一点只怕也是勿庸讳言的,所以,我们依然提倡话题作文离不开审题,正确的审题,是作文成功的保障。近几年高考因跑题或偏题而被判低分的不乏其人,切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作文殆矣 作者邮箱: ywl12252001@yahoo.com.cn 相关链接:高考范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