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文本阅读(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胡月 随着教学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逐渐普及,人们更多地注重利用现代化手段对文本进行诠释和再现,而忽略了对文本的观照和解读,甚至有的语文教师以对视听的多重刺激代替了对文本的阅读,课堂表现看起来生动形象,气氛热烈,学生也是兴趣盎然,教师被语文课表面的繁荣景象所迷惑,也乐此不疲。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文本阅读,不可忽视,更无可替代。 诚然,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使用,特别是影像教学的参与,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界,使一些难于讲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使学生在获得视听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愉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有助于我们达成语文课堂的情意目标。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对多媒体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正在不知不觉中侵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冲击着我们对文本本身的学习和阅读,分散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以致于使阅读停留于表面,延误了我们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里,我谨分析文本阅读不但不能被忽略或替代,而且必须注重和加强的几个方面,以提醒各位同仁。 第一,对词句的阅读和理解。高中阶段虽然生字生词不再是我们念念不忘的学习重点,但对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词句仍要多读。且不必说古代散文,字词句式的学习必须注重文本阅读,就是古典小说,也要提倡学生多读。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不是大谈“红学”,脱离课文片断,更不只是组织学生观看影视片段,那样正是抛弃了语文学习的根本,即语言的理解和文本的解读。即使是一些学生一读就能“懂”的现代小说,也应该敏锐地把握住内涵丰富的一字一词,引导学生品评鉴赏。如《祝福》中写道“我”和鲁四老爷见面寒暄后,“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这里的一个“剩”字将鲁四老爷留给我的孤寂无聊几欲逃脱的心理含蓄地表达出来。古诗词的学习更要注重对字词的赏析,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中的“自”和“空”,不理解这两处的用字之妙,就很难鉴赏到这首诗写景的诗句中蕴含的丰富感情。这种对字词的理解和把握对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二,文本中蕴含的哲思。哲思作为抽象的情意概念,是任何非纸媒体(口头语言除外)所难以表达的,而这正是我们研读一篇文章的重点所在,作者的见解主张、文章的主旨意义,甚至对我们最具震撼力的语言效力正在于此。我们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其中对地坛亘古存在的描写,对其间一个个小小生命的细腻描绘,传递了多么丰富厚重的人生感悟,这些,是我们任看多少地坛的风光片都领悟不到的,而这正是作者沥尽心血之所在,也正是作品的精粹。同样,对于一首哲理丰富的小诗,更应注重从文本本身理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的重点不是描写庐山的景色,而是后面对这一现象蕴含的哲理的阐释,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领会这首诗中写景句和说理句之间的关系,而不能仅仅听诵读、看风景。 第三,形象生动的意象描述。一段颇具内涵的景物、环境描写,几笔蕴意丰富的意象勾画,就形成一幅情意盎然的图景,这图景或明快艳丽或幽深奇崛,由于它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因此我们很倾向于借助视频手段展示,但这也恰恰忽略了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文本中的意象只有经过形象思维,才能转化成学生理解接受的形象。这一思维过程包含对意象的选择、加工、整合,对以往生活经验的唤起、筛选和再现,而这一过程正是最有效的形象思维的锻炼过程。任何优质的视像直接在学生眼前映视而没有经过学生大脑的思考,就是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形象思维的锻炼。不加分析,一味地用直观的手段代替学生的思维所得,也是剥夺了学生的思维权利。 第四,文本中空白点形成的“意识黑洞”。文本利用它最具特色的优势――对标点符号的恰当运用,形成独具一格的语言特点,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表达效果。而这无尽之言,恰如文中一个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语言黑洞,有无尽的意蕴等待我们挖掘。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里那经典的四个字和一个省略号:“原来如此……”,蕴含了多少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又如,小说《祝福》里,得知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的那句很无人性的话:“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读时我们凭着基本的语感能力意识到“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是一句未曾说完的话,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在这个时候怎么了?”找出答案后,就能够从这句话偏偏就省去一个“死”或者“老”字,理解到鲁四老爷深入骨髓的封建思想,从而对这一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把握。 从另一角度来看,普通课件的使用,一般是教师在课前已设定好了的,可以说,课件的内容越丰富,对学生的限制也就越多,课堂上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和思维空间也就越少。而一味地将学生捆绑在老师花了心血学生又不得不看的电脑展示上,这和脱离课本的架空而论没有本质的区别。即使电脑展示的也是文字,但由于已经过了老师的一层思考和筛选,学生得到的也只是被“消化”过了的文本,其中大部分的营养已被老师加工成了浓缩的营养素。这似乎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实际上,这正是代替学生思考、剥夺学生思考权利的又一表现。何况,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更多的老师是拿别人的课件用在自己学生身上,即使做了一些修改,但总的设计框架不变,这样,并不比“参考”现成的教案去上课好到哪里。这样,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而由于没有完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也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我们使用多媒体,是借助它来实施我们的文本教学,而不能本末倒置,以媒体为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永远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决不能因滥用媒体而剥夺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和精力。 正如电视的普及,使我们既得到精神的享受又使我们精神匮乏,汽车的风行使我们开阔眼界提高效率又使我们的身体缺乏锻炼一样,多媒体的使用和普及之势不可阻挡也不能逆转,但在使用它、享受它带给我们的效果和效率的同时,也应警惕滥用它的不良后果,甚至谨防它助长我们的惰性,使我们对教材的研究流于浮浅和浮躁。因此说,在可预见的前提下,将文本阅读和多媒体使用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作者邮箱: zqbx_7698@hotmail.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