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课堂问题设计之我见(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姚小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课堂上教师问题的提出。

    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无疑是教育学、特别是教学法的研究对象。但是,现代教学中,许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却是随心所欲,没有一个系统的提问设计,如果这样,就起不到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应起到的积极作用。那么,课堂提问对学生和我们的教学到底有哪些作用呢?这是我第一个要阐述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家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

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的作用如下:

(1)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人总是有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教师的提问如能与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虽然不属于人的认知系统,但它对认知活动却有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说,“兴趣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形式之一。

(2)、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教师根据所授教学内容的需要,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需要学生主观努力去解答的问题,学生在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就要想方设法弥补眼前与目标间的漏洞,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而无论心理学家还是教育学家,他们总是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分析来研究思维过程及思维水平的发展。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如果具有一种方向性和指导性,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进行控制和调整,从而使学和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3)调控教学过程

教师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要经常不断地依靠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而课堂提问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必须是实质性的而不是形式上的把馈。这里关键就在于问题的设计的质量如何了。

此外,课堂提问还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导思路定向、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活跃课堂气氛等作用。我想,只有我们了解了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才能在教学中真正重视问题的设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课堂问题设计时应该注意那些方面的问题呢?

一、明确针对哪些内容提问

第一要抓住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直书课题,然后让学生想像,“作者到山中访一个怎样的朋友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后,一个个兴起了小手

“作者到山中去访一个世外高人,他的武功天下第一”

“去访一位得道的高僧,听他讲论佛经”

“去访一位像陶渊明一样的怀才不遇的隐士”

“作者只是去访一户在山里的帮助过自己的普通的山里人”……

学生的兴趣高涨,我不动声色,让他们翻开书,自己去书中求证,看谁说得对,学生们急于想知道自己猜得对不对,一个个急不可待地翻开书读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抓住疑问点提问,抓住疑问点提问既可化难为易,又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比如我在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对文章中关开“精神的虐杀”所反映的社会现状的问题感到难于理解,为此,我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作者对小弟的精神虐杀过程中,作者与弟弟各自的表现如何?②他为什么敢于以小弟那样?③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交流过程中问题的理解难关慢慢被突破。

我――傲然 成就感 按自己的意愿办事

小弟――惊惶 瑟缩 绝望

在这一过程中我问学生,如果这个小弟是你家中的小弟,他会怎么处理?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小弟不会反抗。在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便联想到封建家庭中的男尊女卑、长兄如父等封建家庭等级制度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影响。从而更进一步联想到整个封建社会,再结合历史知识完成了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从而使重难点得到了突破。

第三,要抓住发散点提问,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因素,抓隹教材中最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 的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创造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皇宫他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像,一个个举起了小手:

“我认为皇帝会下令抓住那两个骗子,因为他们触犯了皇帝的尊严,而有他会把那两个骗子处死”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以皇帝虚伪的性格,他处死了骗子则表明了他是一个蠢才,连这样的当也能上?不是蠢才是什么?他可不愿承认这一点,我想他会制作一个特殊的容器,把那件不存在的衣服珍藏起来,而且下令抓住那个小孩子,让他当奴隶,而这种做法也会得到所有大臣的赞同,所以皇帝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大些。”

……

学生在发言过程中,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第四,抓住矛盾点进行提问。此种提问以抓住一对矛盾或抓住一个现象提问,使讨论的中心直指课文的重难点,仍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善良的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皇帝以及那些农民们为什么明明什么也没有看到,但他们却都说这布美丽?”这时就抓住了一个矛盾点:即“什么也没有”和“夸衣服美”,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很快找到了答案,原来一切缘于人们心灵深处的虚伪、自私、爱幕虚荣,而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会上当受骗,课文的重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而且学生还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明白了在生活中如果拥有像书中人物那样的性格,一定会不当受骗,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注意不同类型问题的提问。

根据心理学原理,我们可把提问划分为三个类型,一是记忆性问题,例如“一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号什么?字什么?这个词怎么读?有什么意义?”等,这类提问只需要学生凭记忆的信息表达出来,主要为了再现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但思考的水平较低。第二层次是思考性问题,如要求学生“这一层是什么意思?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几个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等。这类问题往往停留在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浅层次认识上。第三类则是探索性问题,这种问题往往需要学生对已知信息结合原认知体验,通过辩证、选择等综合分析后才能把问题很好地加答出来,例如讲解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时,我问到:作者通过想象把天上的生活描述得那么美好,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作者有什么目的吗?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综合历史知识、作者的经去思考,从而达到由“想像”到“现实”,再由“现实”到“想像”的思维跳跃,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索性问题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是有很大作用的。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绝大部分教师在提问中只关心前两种类型的提问,因为考试对记忆性问题要求高,而对思考性问题要求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每10个问题中有8个属于前两种的提问,一个属于课堂纪律和管理的(学生的违反纪律需要暗示)只有一个是属于思考性的,为了加大课堂容量,许多教师为了满足课内阅读理解考试的要求,甚至在理时教学中直接按阅读题来讲课,把知识点给学生一画,学生回答不上来则直记到书上,思考性与探索性问题也变成了记忆性问题。而这种教育的方式使得语文教学的记忆性内容增大了许多,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反感。至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我想我们现在是无能为力。

三、注意课堂提问的形式变化。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时都很清楚,这就像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多了也会觉得不好吃一样。课堂提问的形式在原则上是师问生答,从而控制一节课的节奏。我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自己的做法。

一是追问型,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其特点是老师发问蝗语气急促,问题间间隙时间短,这种提问形式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并且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文时设计了这要的一些问题:作者到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这些朋友都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二是互问型,互问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你考考我,我考考你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互问可在局部也可以在全班进行。要框定问题的范围,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去互问互答,切忌偏离教学内容讲题外话。出现“卡壳”时,教师要及时做好引导工作。我通常在古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古文教学有大量的记忆性问题,而知识点学生也比较好找。

三是开拓型,用于训练学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及原理进行创造性思维。具体又可分为三种形式。①方法性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获得的知识的学习过程,教会他们总结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探取新知识的效率。例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分析景物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通过对分析过程的总结得出了结论:先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分析,再从描写顺序入手,看作者的观察点,然后再分析作者的文法如修辞、句式等。②规律性提问。目的是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比较儿整理、归类学会发现知识规律。如我在讲解古文时,通过按“读――释义――背――分析”这样的思路来引导学生分析,从而让他们总结出自学古文的规律,而古文的知识点每一篇几乎者是相同的,如词语中需要掌握通假字、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如之、者、而等。形成的规律,自然就能针对重点进行记忆。③是创造性提问,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思维能力,它的主要上进 发展学生想象力,如我要讲作文的立意时,先让学生做思维发散训练,比如出示一个图型“○”把它想像成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事物,并赋予它某种精神,40个同学就会有40种想象,大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四、注意提问不要呆板、要有明确的启发性。

好的提问,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波澜迭起。如我在讲《看去识天气》一文时,说明文一定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卷云有什么特点?在一个班级上完后效果不是很好,回来又一想,这样虽然也能达到目的,但是太过直接学生的兴趣提不起来,于是进行了改进:有些云叫巻云,这时为什么要用“巻”字呢?在另一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以这种形式提问,学生的兴趣果然高涨了许多。

五、注意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问题太容易,学生会把成功归于任务很容易,而任务很难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即使成功了也会把成功归于侥幸。只有适度或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并产生快乐。

如我在讲《风筝》一文时,由于一开始没有考虑周全,开篇就问:“文中作者的性格怎样?”结果学生不知所答。问题太易,会不启不发。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 问题难易的梯度,按一定的顺序去设计问题如我在讲解《羚羊木雕》一文时,在导入环节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你和父母发生了意见分歧,通常怎么解决?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在这一环节,我通常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问题。在初读阶段,我采取总提式提问: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事围绕什么事物展开故事情节?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分析打基础的,所以采用总提式提问。在精读阶段,我抓住文章的重难点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在事件进行的过程中,你认为谁的做法对?谁的做法不对?为什么?作者的思想倾向于谁?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事发生?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总结阶段,我采用归结式提问:学习这篇文章对我们的生活有怎么的现实意义?学生总结了文章中的经验,起到了现实的作用,体现我语文教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考虑学生的实际,采用阶梯式提问,由整体到部分,由易到难,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教学任务得到很好地完成。

六、注意提问的语气,要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

教师提问时持积极的态度对学生的思维能起促进作用,教师提问时的面部表情、躯体姿势和体态以及师生间的人际距离能支持、修饰甚至代替言语行为表达出难以表达的感情态度,学生在教师的目光中感受到的是期待、信任、鼓舞,那和责备、厌烦、不屑一顾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可以鼓舞学生的信心,而后者只会减弱学生的信心甚至激发逆反心理,那课堂的巩固率就会非常低,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

以上就是我结全我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所做的教学研究,当然,我的研究在一定程序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我真心希望各位同行能够我提出更宝贵的意见,共同解决好这个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环节。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思维的世界里尽情地翱翔。

 作者邮箱: viqqq@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