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高考“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一)”的题型设置和解题要点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2000年《考试说明》明确规定,在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一)”的考查设置6小题,赋分12分。具体考试内容范围如下:①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③辨别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④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⑤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上述列举的考试内容范围可能在第一大题出现)

    2000年高考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一)”的考查可能出现以下题型。

    一、辨析别字 

    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从1996年以来是相当稳定的,考查的形式是以四组词、短语(成语)的形式,考查的范围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汉字,而且是考生常见的,试题的设问角度是判断有错别字(一个或两个)的一项。严格意义上说,这一知识点考查的都是别字,因为受电脑输入的限制,没有办法考查错字。考查的别字(1996年——2000年的试卷)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因音近(同)形近而别。    2、因音近(同)形异而别。    3、因音异形近而别。    4、因一词可此可彼写法而别。

    从1996年高考语文试题到2000年的春季高考语文试题,考查这一知识点设置的错误共有25处,属于“因音近(同)形近而别”的有19处,占所有错误的76%,属于“因音近(同)形异而别”的有6处,占所有错误的24%,“因音异形近而别”“因一词可此可彼写法而别”没有设置错误,“因一词可此可彼写法而别”这种类型命题者不可能设置错误,但是“一词可此可彼写法”在这五张试卷中总共出现了5处,如“家具”同“傢具”(1996年)、“直截”同“直捷”(1998年)、“详实”同“翔实”、“攀缘”同“攀援”、“弘扬”同“宏扬”(1999年)。“因音近(同)形异而别”设置的错误虽只占24%,但在试卷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如1998年考查的全部是这一类型。考生做题的过程中,要考虑设置的错误类型。

    辨析别字高考试题汇编

1.下列四组词语都有错别字,其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1996年)答案:C

A.漱口 国藉 雄赳赳 源远流长        B.斑斓 沉湎 金刚钻 插科打浑

C.诠释 惦量 荧光屏 鸠占雀巢    D.宣泄 竣工 家具店 委屈求全

2.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1997年)答案:D

A.浑浑噩噩 针贬时弊 狗苟蝇营 贪脏枉法  B.脱颍而出 繁文缛节 回肠荡气 不径而走

C.风声鹤唳 纷至踏来 积毁消骨 穿凿附会  D.人才汇萃 草菅人命 风靡一时 步履维艰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1998年)答案:B

A、具备   万事俱备    风声  谈笑风生    B、求实  实事求是   世故  人情事故

C、陈规   墨守成规    精心  漫不经心    D、直接  直截了当   剧增 与日俱增

4.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1999年)答案:C

A.翔实 词不达意 冷寞 一愁莫展    B.痉孪 不经之谈 偏辟 励精图治

C.风靡 蘖根祸种 攀缘 始作俑者    D.倾轧 气冲宵汉 弘扬 扑溯迷离

5.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2000年春季)答案:C

A.亵黩  头晕目眩  沉湎  以儆效尤       B.戌边  别无长物  殉情  摩肩接踵

C.缉私  功亏一匮  萦怀  嘻笑怒骂       D.矫健  冥顽不灵  璀璨  不循私情

    二、辨析虚词的正确使用

    虚词考查主要包括一些副词、介词及关联词语等,主要命题形式是选择与填充两种。

    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部分。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病:

1、滥用关联词语。

    例: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应去掉”因为”)

2、错用关联词语。

    例: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

    例: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记日记。

“尽管”和“不管”是不尽相同的。“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3、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只有”与“才”搭配,去掉“就”)

4、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例:

1、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

2、由于国棉布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并不是每年都出现,但今年应该引起注意。关联词语的用法是非常灵活的,但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又是有限制的。考生必须仔细阅读这“一段话”,然后比较四个选项的区别,四个选项一般可以分为两组,只要选准突破口,马上就可以将选择的范围缩小到两个选项,再结合这“一段话”,比较这“两个选项”的区别,仔细揣摩,正确的选项不难找到。请考生注意:并不是要在每个选项上都花相同的时间和精力。例如: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2分)(1998年)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_____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_____讲故事或作报告,_____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_____不写稿子,_____应像一篇文章。

A、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  C、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

    简析:根据文段的最后两个空格,可将四个选项分为两组,即A、D为一组,B、C为一组,到底在哪一组中选择,应该根据语意关系来确定,这里没有转折关系,排除B、C;再比较A、D的区别,抓住是选择“而”还是“相反”,因为上下句之间不存在矛盾关系,所以应该选择A,最后,把确定的选项的所有词语带入句子中阅读,感受前后语意是否连贯。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也不可漏用。

1、不可滥用介词。例:

(1)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

(2)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在我们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都无不闪耀着立党为公的光辉。

(4)当我累得睁不开眼的时候,一想起班主任老师的鼓励,精神就振作起未了。

(5)对于我们学校、由于开展了“学雷锋,创三好”活动,出现了新气象。

(1)中的“在”是多余的,应删去。(2)中的“从”、(3)中的“在”、(4)中的“当”、(5)中的“对于”都使句子缺少主语,均应删去。

2.不可漏用介词。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漏用介词同样会使表意不清,句子不通。例:

(1)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这种习性是动物长期求食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3)学生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所造成的严重影响。

(4)战国时期出现的《禹贡》和秦汉之际出现的《管子.地员》,就是我国古代土壤的专门著作。

(1)“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前要加上“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2)应在“动物”之后加上介词‘在”。(3)应在句首加上“从”。(4)应在“就是”之后加上“关于”。

3、不可误用介词

A、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例:

(1)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

(2)革命的后代,决不能靠借老子的光,从优越舒适的小天地里成长。

(3)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

(4)如果国家能够多生产一些这类配件,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外汇,进口我国暂时还不能生产的仪器。

(1)中的“对”应改为“给”。(2)中的“从”应改为“在”。(3)中的“对于”应改为“关于”。(4)中的“把”应改为“用”。

B.介词宾语不完整,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后边必须有完整的介词宾语。例:

(1)新秧歌剧在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参加斗争都有一定贡献。

(2)这与鲁迅当时认为文学是改变国民精神的有力武器基本一致。

(3)这部电影在塑造周总理的形象所提供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1)(2)(3)句中的介词宾语都不完整。(1)在“斗争”的后边应加上“等方面”。(2)在“武器”的后边应加上“的观点”。(3)在“形象”的后边应加上“方面”。

C.介词同后进的介词宾语不搭配。例: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尽早搬出。

(2)动物园根据大熊猫安排了大熊猫所需要的生活环境。

(3)当地球穿过彗星轨道,我们就能看到流星雨。

(4)诗中运用对比手法,对揭露敌人本质与表现我军力量上起了重大作用。

(1)错用“将”,使前后文不搭配。应改为“从占用的校舍里搬出来”。(2)“根据”不能同“大熊猫”搭配,应改为“根据大熊猫的习性”。(3)应在”轨道”的后边加上“的时候”。(4)介词“对”的后边不能用“……上”,应把“上”删去。

    辨析虚词的正确使用高考试题汇编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1990年)

①按照巴甫洛夫学说的理论,睡眠是大脑皮层甚至某些低位部分的一种全面性的抑制。

②(甲)睡眠还较浅,大脑里的抑制过程还不全面彻底,剩下了某些兴奋点继续活动,梦境就要产生。

③梦是在睡眠时产生的,熟睡(乙)不会做梦,所以梦是睡眠还较浅时的产物。

④这种抑制过程如果很深很透,人的思维活动就停止了,外在一般强度的声、色刺激也不能感知,这就是熟睡,这时候不会做梦。

⑤现代生理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梦有了更多的了解。

⑥又由于大脑皮层大部分处于抑制状态,而这些孤立的兴奋点缺乏有逻辑的联系,这(丙)构成了梦境的荒诞性。

⑦引起这些兴奋点活动的因素,大多与从前感知过的刺激的痕迹作用有关,丁梦境是与日常生活有关联的,不是神秘的。

    8.上述七句话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B(3分)

    A.③①④⑦⑥②⑤   B.⑤③①④②⑦⑥    C.②①④③⑤⑥⑦   D.①④②⑦⑥⑤③

    9.文中甲乙丙丁处恰当的词语是 A(2分)

    A.如果、却、就、因而 B.由于、才、却、所以 C.如果、就、又、那么 D.因为、可、才、可见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栝号处的最恰当的关联词语是 A(2分)(1991年)

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只能是两个文明同时建设、相互促进的结果。( )两手都硬起来,( )能两个文明一起上;单有一手硬,( )可能有一时的效果,( )最终两个文明建设都上不去。

A.只有、才、虽然、但   B.只要、就、即使、反而  C.因为、所以、尽管、可   D.既然、就、也、而

3、按顺序分别填入下文标号处的正确词语是 D(2分)(1992年)

一个人(甲)不懂得正确的意见只能是对于实际事物的客观的全面的反映,(乙)坚持要按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去办事,那么,(丙)他有善良的动机,丁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A、因为  所以  虽然  但        B、由于  因此  即使  也    C、不但  而且  虽然  但        D、如果  而    即使   也

4.依次填入下文中四个标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D(2分)(1993年)

    一个受过高等护理教育的护士,应该  1  有理论, 2 有实践经验。这实践经验, 3 仅仅指能打针、发药、插管、看心电图、回心脏监测, 4 指会使用人工呼吸机或体外循环机等比较复杂的技术操作。

A、既     又     不但  而且  B、不仅  而且  不是  而是  C、既      也     不是  而  D、又      又     不      还

5、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C(3分)(1994年)

A.(1)非经批准不能动用流动资金。

  (2)非得经过批准才能动用流动资金。

B.(1)除非你去请,他才会来。

  (2)除非你去请,他是不会来的。

C.(1)这样的事,我何尝愿意做?

  (2)这样的事,我何尝不愿意做?

D.(1)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

  (2)他缺乏工作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D(2分)(1996年)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        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        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        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A.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 而且 况且    C.何况 而且 何况   D.何况 况且 而且

7、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C(3分)

A、由于改变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B、晚会上,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

C、这个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日益严重,许多人认为,采取货车在规定时间内不准进入城区的措施,未尝

不是一个缓解矛盾的办法。

D、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2分)(1998年)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_____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_____讲故事或作报告,_____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_____不写稿子,_____应像一篇文章。

A、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   C、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9、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B (1999年)

 A.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B.“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C.再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解决。

 D.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2000年春季)

A.他遇事不够冷静,甚至流于意气用事,使他的看法不能被对方接受,而这些看法本来可能是正确的。

B.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

C、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

D.小男孩吃力地推着车,但无论如何也推不上那个土坡。我上前帮了他一把,趁机向他聊了起来。 

三、辨析近义词的用法

    近义词语的正确选用自1994年开始年年考,已从考近义成语的选用扩展到考一般近义词语的选用,从考近义实词的选用到考近义虚词的选用。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要辨析近义词,必须结合实际语境,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也就是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才能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更细致、更生动,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和精密性。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1.词义轻重程度不同:希望——期望——渴望(轻、重)

    2.词义范围大小不同:事情——事件——事故(从大到小)

    3.具体与概括不同:船——船只(具体、概括)

    4.词义着重点不同:化装——化妆(装扮——打扮);才能——才华(做事能力——文艺特长);陡峭——峻峭(坡度大而陡直——高而险)

    5.搭配对象不同:交流(思想、经验)——交换(礼物、意见)

    6.适用对象不同:爱戴(对上)——爱护(对下)

    7.词性和功能不同:突然(形,作状、谓、定语)——猛然(副词,作状语)

    8.感情色彩不同:果断——决断——武断(褒——中——贬)

    9.语体色彩不同:吓唬——恐吓(口语——书面语)

     辨析近义词的用法高考试题类编

1.依次填入下列句栝号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B(1991年)

(1)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     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

(2)为了迅速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厂党决定     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员。

(3)她一连几次挑起话头,想和女儿谈谈,可是女儿     的却很冷淡。

A.静止、启用、反应 B.截至、起用、反应C.截止、起用、反映 D.截至、启用、反映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D(1994年)

A.芦沟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数以百计的石狮,这些石狮在风霜雨雪中已守桥七百多个岁月。

B.在今天举行的决赛中,我国选手有实力染指金牌的项目是女子100米蝶泳和女子马拉松比赛。

C.他门门功课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发表了几首小诗,可见文学造诣很深。

D.这家报纸改版后面貌一新,受到读者欢迎,很多报纸都跟着仿效起来。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A(1995年)

①他      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②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     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③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     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A.犹豫、逐步、化装 B.迟疑、逐渐、化妆  C.迟疑、逐渐、化装 D.犹豫、逐步、化妆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1996年)

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     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    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    什么都不得不    。

A.装载 徜徉 致使 割受 B.承载 徘徊 导致 舍弃

C.装载 徘徊 致使 舍弃 D.承载 徜徉 导致 割爱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1997年)

①新式标点符号指的是,萌芽于清末,诞生于"五四",     到现在的标点符号系统。

②就在两年前,他还到四川雅砻江谷地     ,一天内攀登上500米高的山岭,又下降到1000米深的峡谷。

③他们请一些有经验的儿科大夫担任"电话医生",就有关儿童保健方面的问题     咨询,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

A.延续 考察 进行 B.沿用 考察 提供 C.沿用 考查 提供 D.延续 考查 进行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C(1998年)

   ①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_____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②预算即使制订得再_____,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③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_____的假酒案。

A、不止  正确  耸人听闻    B、不只   正确  耸人听闻    C、不只  准确  骇人听闻     D、不止   准确  骇人听闻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B(1999年)

①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____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___疾病。

③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__了。

A.窜改 驱除 融解 B.篡改 祛除 融解  C.窜改 祛除 溶解  D.篡改 驱除 溶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B(2000年春季)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        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僖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    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

    A.流逝 闪烁 启发 B.流逝 闪耀 启示 C.流泻 闪烁 启示 D.流泻 闪耀 启发

四、辨析成语的正确使用

    成语是汉语言的瑰宝。正确运用成语,特别是根据语境正确选用近义成语,是检测考生词语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成语使用的考查难度大,多涉及考生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考生失误的原因有:以今义去理解古义;不辨成语的褒贬色彩;不知成语特定的意思。由此看来,要能正确使用成语,关键是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准确辨析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别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去考虑:(1)成语义的程度轻重;(2)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的差异;(3)适用范围对象的不同。当然在应试时应综合思考,结合具体语境,采用比较对照方式,正确辨析词义。

    正确使用成语非一日之功,要靠平时的积累,多读多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断丰富词汇。其次要学会结合语境,结合说话的场合、对象、语体、情景、题旨、词语之间的呼应情况选用成语。只有这样,在应试时我们才能驾轻就熟,准确辩识。

    辨析成语的正确使用高考试题类编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方框里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D( )(3分)(1994年)

①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

②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③这本侦破小说,构思新颖,□□□□,值得一看。

④电影中有几处看来是闲笔,实际上却是□□□□之处。

A.别具一格、不落窠臼、匠心独运、独树一帜  B.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C.匠心独运、不落窠臼、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D.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D(3分)(1995年)

A.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D.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D(3分)(1996年)

①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         。

②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         。

③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         。

④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         。

A.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B.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C.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D.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B(3分)(1997年)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D(2分)(1998年)

A、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B、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C、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6.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3分)(1999年)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2分)(2000年春季)

A.二恶英成了当令词汇以后,各种媒体对它的“包装”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写成“二恶英”,有的写成“二恶因”,有的写作“二巫英”。

B.刚刚兴起跳交际舞的时候,我和妻极看不惯。不但自己不入“舞流”,而且还颇有微言。

C.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

D.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五、辨别病句

    根据2000年《考纲》规定,考生应掌握的病句类型有以下几种:

    (1)语序不当。主要有主语位置不当、定语与中心语位置不当、多项定语和多项状语内部次序不当等。例如:“码头上的人们发现了海军,古渡头的新式船再也吸引不住他们了,一齐回过头来。”“一齐回过头来”应紧接在“发现了海军”之后,中间不应插入别的成分。又如:“八国联军侵占了北京,焚毁并抢劫了圆明园。”“焚毁并抢劫”应改成“抢劫并焚毁”。

    (2)搭配不当。主要有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中心语与修饰语搭配不当等。例如:“稳健的脚步声踩在冰雪初融的泥地上。”“脚步声”与“踩”不能搭配,这是主谓搭配不当。又如:“通过这次学习,在农村进一步树立了勤俭持家、节约用粮的新气象。”“树立”了“气象”动宾搭配不当,要么改“树立”为“呈现”,或者改“气象”为“风气”。再如:“大街上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数万名”不能用来修饰“人群”,这是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3)成分残缺或赘余。主要有缺主语、缺谓语中心语、缺宾语或宾语中心语等。例如:在我们掌握更多更全面的事实材料之后,就一定能彻底揭穿地球冷暖的奥秘。”“我们”之前加上介词“在”,这个句子就缺少了主语,应把“在”移至“我们”之后。又如:“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把农业搞好,农产品丰富起来。”“农产品丰富起来”前面少了一个动词谓语,应加一个“使”字。成分赘余的例子,如:“我想跟他谈谈四年前的往事。”有了“四年前”,“往”字就多余了。又如:“稍事休息,我们就下地参加割麦。”“参加”一词毫无意义,可删去。

    (4)结构混乱。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句式杂糅。例如:“这一工作要求参加试制的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技术水平,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可以说“这一工作要求……水平”,也可以说“参加试制的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技术水平,才能胜任这一工作”,原句把这两个句式硬套在一起了,结构也就杂揉了。

    ②复句中暗换分句的主语。例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老工人的一席话”,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现在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在第二分句前加上“使他的心。”。

    ③前后脱节。例如:“《水浒传》,景阳冈上武松打虎的事是大家都知道的。”句中“《水浒传》”跟后面脱节,应把逗号改成“中”字。

    ④层次不清。例如:“新华社发表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全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引起了强烈反应。”“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是一句抽象的话,应在前说,然后再说具体的;对于科学成就,“科学界人士非常重视”应先说,再说“广大读者”的反应。

    ⑤标点符号使用不当造成结构混乱。例如:“这部影片所以能够成功都归功于集体的力

量,电影局艺术的领导,舞台剧原作者的协助,全体演员全心全意投人工作,都是我从未经过的新经验。”“集体的力量”后面用逗号,读者自然把下文的“领导”、“协助”、“工作”等都当作“归功于。的宾语,而其实作者是把后三者用做“都是我从未经过的新经验”的主语。因此,“力量”之后应用句号隔断。

    (5)表意不明。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费解。例如:“鲁迅对辛亥以至‘五四’的怀疑是一件事,而‘五四’以后鲁迅思想的历史性又是一件事。”这两件事到底是什么事,让人不知所云。

    ②歧义。例如:“一辆乳黄和深红色的电车飞驰过去。”一种意思是“一辆漆了乳黄和深红两种颜色的车飞驶过去”,还有一种理解是“一辆乳黄色的电车和别的深红色电车一起飞驰过去”。

    ③指代不明。例如:“她想了半天,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到离她家不远的王二婶家去,让她陪她一同回家。”谁陪谁,颇费一番猜测。

    (6)不合逻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更替概念。例如:“在会上,大家都谈了自己对学校的看法,看来,大家的希望不一致。”句子前面用“看法”,后面用“希望”,概念不一致。

    ②互相矛盾。例如:“我断定他大概会考上大学。”“夜,寂静无声,只有雨滴在嘀嘀嗒嗒地响着。”“断定”与“大概”矛盾,“寂静无声”与“响着”前后抵触。

    ③强拉因果。例如:“因为他对于学科有偏重,所以对数理不感兴趣。”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

    ④主客倒置。例如:“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我”为主,“报纸”为宾,应改成“我与报纸”。

    ⑤多次否定引起混乱。例如:“难道能否定这次讨论会没有取得很大成功吗?”

    ⑥分类不当。例如:“市场经济的大好形势鼓舞着画家和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画家”是小概念,“文艺工作者”是大概念,它包括“画家”,因此两者不能并列。

    ⑦前后失衡。例如:“是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衡量一个青年愿意为‘四化’贡献力量的重要标准。”“是否”说了两面,后文只有“愿意”一面,因此,在“愿意”前面也得有“是否”二字。 

    辨识病句的具体的方法,分述如下:

    1.紧缩法。先压缩掉枝叶——定语、状语、补语,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再检查枝叶同主干的关系;最后检查枝叶本身。可检查结构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正确,语序是否协调,修饰是否恰当等。如:“建桥工人充分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和团结互助的无产阶级感情。”这个句子压缩掉枝叶后,剩下的主干是“工人发扬精神和感情”,很明显,“发扬”和“感情”不搭配,可将“感情”改为“风格”。

    2.换序法。复杂的单句往往有多项定语或多项状语。多项定语或多项状语本身,或者定语、状语同中心语之间常常有语序方面的毛病。把语序调换一下就能发现并改正病句。如:“为了了解产品的质量,他走访了许多本厂的客户。”初读这句话,觉得别扭,试将“许多”与“本厂的”互换位置,读起来很顺畅;再仔细体会,表领属的定语应放在表数量的定语之前,原句语序有误。

    3.类比法。用一组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比较,如果这一类似的句子站不住脚,就说明原句也不成立。仿造的句子结构要相同,词语要相当。此法最适用于检查结构有毛病的句子。例如:“生产越忙也要注意思想工作。”读起来似乎不顺口,仿造两句,类比一下:“学习越忙也要注意锻炼身体。”“工作越忙也要注意职工生活。”都不行。原来“……越……也……”这种格式不正确。由此证明原句错。

    4.析异法。一组几个句子,排除相同部分,分析其相异之处。此法适应于一个意思有几种说法的选择题。如从下面四项中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A.人们宁愿吃一些新鲜的梨、桃、瓜、果、枣,而不喜欢常常服用维生素C药片。

B.人们宁可吃一些新鲜的瓜、果、梨、枣,而不愿常常吞服维生素C药片。

C.人们宁肯吃一些新鲜的桃、梨、枣、果,也不愿多吃维生素C药片。

D.与其常常服用维生素C药片,不如吃一些新鲜的梨、桃、瓜、枣。

四个选项,相同处放过去,比较其不同之处。有的不同之处没有正误之分,也可放过去。“梨、桃”都属于“果”类的,不同级的概念不能并列使用,故A、B、C错,D对。

    5.关联词语检查法。此法主要用来检查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存在问题。例如:“不管天气那样炎热,可是他一直坚守在工地上。”这句没有条件关系,不该用“不管”,而应改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尽管”。 

    辨别病句高考试题类编

1、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1992年)

A.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

B.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C.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D.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2、下列各句在表达上没有的一句是D(1993年)

A.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B.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C.你知道每斤蜂蜜中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万朵的花粉。

D.先生侃侃而谈,他的音容笑貌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似乎暗示着这些年的艰辛和不快。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D(1994年)

A.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B.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C.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D.一个好的比喻,或为形似,或为神似,或为形神兼似,总是离不开相似这一根本特点。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C(1995年)

A.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B.某工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开发。

C.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数很大,安排城镇青年劳动力就业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D.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1996年)

A.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B.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C.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D.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6、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1997年)

A.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B.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C.储蓄所吸收储蓄额的高低对国家流动资金的增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动员城乡居民参加储蓄是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

D.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1998年)

A、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国足协又接到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B、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C、今年年初美英两国曾集结了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使海湾地区一度战云密布。

D、这些软件如果单卖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价钱便宜了近三分之二。

8、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C(1998年)

A、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B、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C、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D、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1999年)

A.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B.《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C.她把积攒起来的400元零花钱,资助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赵长波,确保他能够支付读完小学的学费。

D.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2000年春季)

A.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B.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C.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都被挂在走廊两边的墙壁上。

D.最让人高兴的是,在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下,全年的生产指标终于超额完成了。

六、辨别语句的正确衔接

    “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是2000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考生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所谓“简明”,就是语言表达简单明白,即语言表达成分不赘余;所谓“连贯”,就是连接贯通,即语言表达思维不断路;所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得当、恰如其分,即话语适合特定的语境。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主要以“判断语句衔接(最)恰当”的形式出现,这一考查形式,看起来只考“连贯”,实际是对这一知识点的全面综合考查,因为“连贯”与“简明”“得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应该以“连贯”为复习的重点。要想把这一知识点掌握好,必须仔细分析高考题及其答案,弄清考题设置的类型,把握解题思路,有针对性的训练。}

高考语句衔接题的设置类型

    1.排列句序

    目的是通过语段结构关系的客观规定性考查考生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时考查考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语段内部的句子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意的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所以句序安排也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先后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事物发展前后为序;或以人们的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或以主次轻重为序。

    2.语句复位

    语句复位能较好地测试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连贯性。是高考试题常采用的题型。句子复位主要有二种类型:一是“定位选句”,即句子的位置已确定,要求选择合适的句子,这种类型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类型。二是“定句选位”,即句子内容确定,要求从文章、段落中找出合适的位置复位。

    高考语句衔接题的解题思路

    语句衔接的测试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在解题时,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明确解题思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

    2、合理、正确排列顺序,符合或时间或空间或逻辑等关系。

    3、保持情境(语境)统一、和谐,列举对应,句式协调。

    4、保持叙述角度一致、词语照应。    

    辨别语句的正确衔接高考试题类编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1995年)答案:D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这道试题,①②句要从话题和陈述对象考虑。①②的话题是“宝塔”在什么地方。②句是以“宝塔”为陈述对象,两个句子的主语是“宝塔”,前后一致,表述连贯。③④句要从语意的连贯考虑。④句中的第2句以第1句的宾语为主语,在语意上衔接更紧密。

2.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996年)答案:C

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③马上扔下背包,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                          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A.②④①③  B.①④②③  C.④②③①  D.④①②

    答案:C

    这道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叙述“某校师生”关心集体,忘我地“和村民们一道”冒雨“投入抢收战斗”。我们知道,叙述一件事,语言的先后顺序要正确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④句是写师生听到广播,即得到信息。②句是写师生此时的一种心理,即得到信息后所产生的心理。③句是描写师生的具体动作,即在心理知道下的动作。① 句是对师生投入抢收战斗的形象描写。所以,答案应该选择C。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997年)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答案:B

    这道题要从叙述角度一致考虑。本段文字是以“南天门”为中心来叙述的,所以承接上文应该先说“门外”,然后再说“门两旁”。联系下文的语意来看,前面的语意最好是“对联一副”,这样才能够衔接紧密。所以应该选择答案B。

4、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2分)(1998年)答案:D

   ①鲁大海--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半子,他身体魁伟,(a.粗黑的眉毛, 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

   ②天山连绵几千里,(a.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  b.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

   A、①a ②a        B、①a ②b         C、①b ②a         D、①b ②b

    答案:D

    这道题第1句要从保持句式协调考虑。第1句中要求选择的句子的前后两个句子都是主谓句,保持句式协调,选择的句子也应该是主谓句而不是偏正短语,所以选择a 。这道题的第2句中对景物分类的角度要符合事理逻辑,将“高山”与“深谷”、“草原”与“森林”、“溪流”与“湖泊”分别并列在一起,这种分类才符合事理逻辑,所以应该选择b。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2分)(1998年)答案:C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__                  ___。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答案:C

    这道题要从表述的先后顺序考虑,这里的先后顺序应该是逻辑顺序。“不传达上级指示”这一统一思想认识的工作应该放在“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这种具体实践操作的工作前面,而不落实这两项工作的直接后果是“环保工作没人管”,最终的结果便是“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C选项排列恰当。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999年)答案:A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__________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A

    这道题可以说是近几年最有创意的题目,解答此题要多角度考虑,一是注意空间关系,二是保持叙述角度一致,三是保持句式协调。从叙事的时间看,“我”现在不在杭州,应用“那”来远指;从叙述角度看,叙述的对象是“钱塘江”,所以应以“钱塘江”为中心来描写景物;从句式协调角度看,应该与最后一句用相同的句式。由此看来A选项最恰当。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2000年春季)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                             。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答案:D

    这道题可以说是近几年考查得最简单的题目,从保持陈述对象一致考虑。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应该是“公安干警”。所以D选项衔接最恰当。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