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机巧(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常州市新桥中学 刘 成 邮编:213032 《报刊文摘》2003年6月2日第4版转摘了一篇题为《遭侮辱的少女为何求死》的文章,说的是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某中学高二女生刘云在晚自习放学回家并且离家不远的路上,遭一歹徒强暴,事故发生后,作为受害者的刘云同学并没有像我们所渴望的或者一般受害者那样机智地寻求报警的机会,而因歹徒一句“叫人看见名声不好”的话就主动放弃了多次获救的良机,并且像“很有缘分”似的由歹徒搀扶着一步一步走向歹徒的暂租房,被歹徒扶上床,后来又陪歹徒喝了一罐半啤酒。第二天竟然和歹徒一起选定了自己的葬身之地,还要求歹徒“我喜欢有草的地方,你一定要把我埋得深一些”……目睹至此,令人唏嘘不止。 高二学生,一般说来十七八岁,军营里的同龄人已手握钢枪站岗放哨,民工队伍里的同龄人也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希望,为什么校园里的同龄人就这么不禁风雨呢?缺乏机巧的刘云同学让我想起了教育的机巧问题。教育是讲究机巧的,特别是现代教育,仿佛更追求机巧。在某地曾流传着一个令无数人叹为观止的有关教育机巧的案例:某名师,据说班上有一“特差生”,每次老师提问之时,除他以外,同学们踊跃举手抢答,该生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为了照顾这位同学的面子,该名师与他私下里达成了君子协定:会做的题,就举右手,老师便请其解答;不会的题就举左手,老师便不会点其名。就这样,该生不但被留足了面子,而且听说偶尔还能争一回面子。这位名师的“机巧”被许多专家到处讲学时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论据而津津乐道。 对这位名师的举措,我们不妨来几个假设:假使该生一直举左手怎么办?假使该生举了右手却答错了题怎么办?假使该生举了左手而老师却看花了眼误以为他举了右手而请其回答而该生又答不上来怎么办?就像别里科夫时刻担心的那样,不会出什么乱子吧!进一步假设:假使该生是位女生,在生活中碰到刘云同学一样的遭遇又怎么办?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刘云?怎一个“机巧”了得!这样的机巧,掩饰了学生的窘态,却掩不住学生的无知。往往就是这样,许多人研究着教育又不懂得教育,大谈着机巧又不懂得机巧。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园到校外,教师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机巧甚至充斥了每一个角落,在这个教师和学生共同的舞台上,我们只看见教师在孤独地歌唱! 曾读过余秋雨的散文《三十年的重量》,作为中学老师,我特意留心余秋雨在文章中讲述的他30年前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的一个教学细节:30年前,余秋雨同学的作文全市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来听课,他的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余秋雨提问,弄得余秋雨一次也答不出来,尴尬无比。当时的余秋雨同学心中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现在的余秋雨教授终于明白: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会。 我想,教育的机巧绝对不会简单到仅仅去维护学生的面子,如果一个学生的面子始终要靠老师的机智来维护的话,那么这个学生恐怕永远缺乏机智。所以,教育的机巧不在于教师如何展现自己的机巧,而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生活机巧的聪明才智。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的最大机巧应该是教师懂得在什么情况下该讲机巧,什么时候不讲机巧,“不讲机巧”也是机巧!心头装满爱要知道怎样去爱,这就要清楚哪一位学生缺少什么爱又需要什么爱。这就好比大米,既可以做干饭也可以熬稀粥,巧妇之巧不在于她会做干饭或者会熬稀粥,而在于她明白下一餐该做什么饭! “不讲机巧”的穆尼老师得到了学生30年后分量沉重的理解,而那些处处讲“机巧”的老师也能得到学生若干年后的认可么?但愿刘云同学的悲剧不在人间重演! 作者邮箱: liucheng0515@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