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醒学生的耳朵——中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初探(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叶红珠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习得、学得和联想、想象的过程中广化、强化、敏化和美化学生的语感图式,培养学生一双警醒的耳朵。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一,引子

   《红楼梦》: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唱到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道:“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石子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林黛玉在不经意间,从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中,能够敏锐地听出“戏上也有好文章”,一下子就听得清、听得真、听得透,呈现出异乎众人的警醒耳朵。“十分感慨缠绵”“越发如醉如痴”,达到强烈而丰富的语感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具有对言语作品的警醒的耳朵,从而产生对言语作品的敏锐感受力,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就达到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二什么是语感

目前对语感的定义不下三十种,但从定义内核的角度分析可得三大类型:(一),感受论,(二),同化论,(三)无意识论。

感受论目前在学界相当有分量,很多人提出的语感新定义都是对这一定义的修饰、限定和补充。

同化论是李海林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所谓语感,就是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

同化理论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体原有认知结构的重要意义。它强调。新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于认知结构原有的适当成分。言语主体的认知结构是一个预期框架,言语主体实际上只能感受这个预期框架之内的东西。与言语主体的认知结构没有任何联系,组合不进去的言语材料,言语主体即使有言语行为的外在表现,也不可能与言语主体发生内在的信息交流,实现真正的心理联结,因而也无从产生语感。

无意识论是刘大为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语言意识也有反思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活动方式,以无意识方式活动的语言意识就是语感。

他把无意识按觉察程度分为直觉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种类型。他的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这样一个事实:绝大多数能够准确、流利、有效地使用母语的人并不能完整地说出自己母语的语言知识。只有那些以语言为专业对象的人借助于一定的科学方法才能接近这些知识,然后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部分地认识了它们。然而必须承认,能够准确、流利、有效地使用,说明使用者已经充分掌握了相应的语言知识,这种语言知识是以潜意识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

他还说,我们通常都是在对语言过程无所觉察的情形下使用语言的,不仅意识不到是使用了哪些策略,也意识不到是如何选择词语和句法规则的,更意识不到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清楚书写的。只是因为积极运作的言语行为所造成的话语和文句恰当地表达了我们的意图,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我们才能断定这些话语和文句是在一定的意识控制下形成的,这正是下意识活动的明显特征。

对已经形成的话语作品,我们很可能觉得表达的特别到位或者觉得一个语句音韵特别和谐,我们清晰地体验着这样的感觉但往往说不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感觉,也说明我们正处在直觉意识中。

 

三,语感培养的途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感呢?笔者认为,目前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方面的工作。

1,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

语言学习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习得(acquisition),另一种是学得(learning)。语言习得,是指主体在自然母语环境中,通过接触大量看似杂乱无章的言语材料,以一种我们至今还难以解释清楚的语言学习能力抽绎出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尤其是母语的口语学习更是如此。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习得中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阅读。

     听话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①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话时,主体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意并评判话语。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多听普通话。在对普通话语音材料反复听的实践中,学生会逐步将抽绎出来的母语的口语规律以知识的形式内化,转换为自己的语感图式。

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有的人将阅读仅仅理解为无声默读,造成语文课堂只能见到学生埋头看书的身影,而听不到琅琅读书声。重阅轻读乃至只阅不读的片面做法应该摒弃,提倡阅读与诵读并重。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号代码,而利用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主体的直觉思维。有了速读做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丰厚其语感图式。

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语言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②

2,强化语言训练,突出语言学得。

语言学得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语言以形成言语能力的,母语的书面语学习大都采用学得方式。学生在语言学得中,“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③因此,语言学得与语言训练之间存在者一致性。在语言学得中必须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形成较强的语感。

要让学生练,必须有教师的训。但有的人将训简单地等同于“讲”,于是学堂变讲堂,教师大讲特讲,一讲到底,这种违背训示规则的“讲”,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串讲”,二者表现为过分执着于逐层逐段的“讲析”。“串讲”、“讲析”往往是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万段,忽略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对于一般人来说,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是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知有不言指学生已懂的不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讲,暂时不需要理解的不讲;言有不尽则是点到为止,给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这才是讲的艺术,才是真正地将训理解为讲。

母语学得中更主要的是依靠主体的心理因素和对语言的敏锐的直觉感受。是使作者与读者,说者与听者通过语言文字以沟通、构筑“同见”,“同感”,形成语感,因而,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

3,鼓励想象联想,诱发审美情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

情感是形成想象与联想的不可或缺的契机,也是形成审美鉴赏的重要条件。所以,直觉思维往往是受主体的情感所支配、所制约。英国病理学家贝弗里奇认为,有相当一部分的思维并无足够可靠的知识作为有效推理的依据,而须借助审美情感来进行感知、作出判断。在语感直觉中,情感往往表现为对言语内容美和言语形式美两方面进行审美鉴赏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与情感愉悦。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言语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觉察,但却是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

 

四,培养语感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心理学表达不是别的,就是语感。于是,语文能力目的论就转化为语感目的论。它的逻辑是这样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所以,语感教学也就成为语文教学的轴心。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感是语言能力的‘纲’,其他都是‘目’;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纲’,其他都是‘目’。纲举目张;否则,纲既不举,目亦难张。”④

上文已指出,语感可以通过“习得”和“学得”两种方式获得。语感教学并不否定知识教学,而是认为知识教学应该为语感培养服务,语感是知识教学目的之所在。事实上,知识教学可以成为语感教学的第一步,但也只是第一步,如果语文教学停留在这一步,则是一个“半截子”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未完成的语文教学。人们都承认语感具有一种综合性,其实这种综合性是通过语感的凝聚性实现的,语感通过言语对象联结着外部世界,通过言语主体联结着内部世界,把各方面的内容凝聚于一体,语感教学因而成为一种概括性最强的教学。

语感与人的精神世界关涉在一起,一方面锤炼学生的人格有助于学生的语感的发展,另一方面锤炼学生的语感也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对语文课来说,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熏陶的成果最终都要体现在学生的语文能力上,也主要是通过语文的方法来实现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的目的。李海林先生指出:“语感及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界最近20年来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它标志着20世纪语文教学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21世纪语文教学的开始。”⑤

 

五,结语。

《红楼梦》第48回,写道香菱学诗,去拜黛玉为师。黛玉收了徒弟后,便开始“授课”:“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奇句,边平仄虚实不对也都使得。”讲完了。布置作业:“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清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

香菱自然是个好学生,“下课”回来,“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读起来。宝钗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她这般苦心,只得随她去。”不久,她便交“作业”来:“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无理,想去却是有理有情的。”“老师”抓住时机启发道:“这话有些意思。”又不久,香菱果然成了一个很不错的“小诗翁”。

黛玉在这里成功地实现了语感教学。她也讲诗歌知识:“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简单扼要。而学生的“学得”,即构建语感图式,却是教学的重点,具体的构建手段是“读”。教师在这个构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讲解、点拨、启发,激励、评价,使学生的语感图式能不断广化、强化、敏化和美化,这正是教醒学生的耳朵的典型范例。

 

注释:

①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21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②清#8226;#8226;#8226;#8226;唐彪:《家塾教学法》,92页,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③李宇明:《语感简论》,《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2)

④王尚文:《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语文学习》1993,(3)

⑤李海林:《言语教学论》,30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叶红珠,女,(1969-    )中教一级,浙江省玉环县坎门中学教科室主任,浙江师范大学2002级教育硕士。

电话:0579-2299950   0576-7203232

手机:13806783262

地址: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141号信箱

E-mail:zjyhyhz69@yahoo.com.cn

 

                                                                       

---------------------------------

Do You Yahoo!?

完全免费的雅虎电邮,马上注册获赠额外60兆网络存储空间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