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如珠”摭谈(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浙江省象山县南庄中学   韦法初(315700)

叶君建《看戏》中有一个新奇的比喻“歌词像珠子似的………”,于是,听觉沟通了视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形象转化为有形可见的立体视觉形象。这种以形喻声,赋形于声的写法在修辞上又属移觉(通感)。叶君健的遣词功底令人叹服,不过,“歌如珠”并非叶君健的创新。中国历代诗文中,“歌如珠”的比喻屡如所见,甚至西洋文艺也有涉及。

《乐记.师乙篇》:“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即唱歌时声音向上要象高举那么昂扬有力;向下则要如向下坠落那么稳定;转折时要同折断那样清晰;休止时则要象枯树一样无声,音调的各种变化都要符合一定的规矩,接连不断如一串珍珠。这大概就是“歌如珠”的滥觞,也为后人树了一面以珠喻歌的大旗。

后人在师乙比喻的基础上,既说歌声如珠,又说歌词如珠或者字句如珠。

歌声如珠,最精彩的要数白居易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的挚友元稹可能不屑于描写,他要说出一通道理:《元氏长庆集》中《善歌如贯珠赋》详细阐发了《乐记》中“美绵绵而不绝,状累累以相成……”的妙处。唐人形容当时的善歌者“一字新声一颗珠”,“唱到嫦娥醉便醒”。李商隐《拟决》中有“串珠咽歌喉”的句子,令人目睹圆满光滑的歌声。元曲一代宗师关汉卿在移觉艺术的处理上可谓一枝独秀。他在《[南吕]一枝花》中,既承袭了以珠写歌的手法,又巧用了汉语中特有的双关:“轻裁虾万须,巧织珠千串”,既破题咏帘,暗寓歌妓朱帘秀的姿容,又以串珠喻歌声,赞美朱帘秀的歌喉。

说字如珠,不得不提不提宋代的沈括,他论证了“字”与“声”的关系,提出了中国歌唱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他说: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耳,宇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本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今谓之“善过度”是也。如宫声字而曲合用商声,则能转宫为商歌之,此“字中有声”也,善歌者谓之“内里声”。不善歌者,声无抑扬,谓之“念曲”;声无含韫,谓之“叫曲”。(《梦溪笔谈》卷五) 于是,李廌便在一首《品令》词说:"唱歌须是,玉人檀口,皓齿冰肤。意传心事,语娇声颤,字如贯珠。"元人杨立斋《[般涉调]哨遍(二煞)》中“碎把那珠玑撒”,一个“撒”字,以珠喻词,化静为动,境界全出。叶君健说歌词如珠,后文着一“滚”字,照应“珠子”,与杨立斋的“撒”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词元曲都是供艺人演唱的,它们的作者希望词曲如同珠玉,再经过艺人的巧嘴吐出,大大提高自己的身价。宋词人晏殊把自己的词集命为《珠玉词》,明代人把元明的著名散曲集为《乐府群珠》,其用心可谓良苦。

“歌如珠”,不独中国人善用,西洋人也用。近代西洋钢琴教科书就常说“弹出珠子般的音调”(la note perlee perlend lpielen ),作家还创制了一个新词“珠子化”(une loix quis’eperle)来形容嗓子,或者这样描摹鸟声:“一群云雀明快流利地咭咭呱呱,在天空中撒开了一颗颗珠子。”(le allodole sqranavano nel cielole perle del loro limpido gorgheggio )(钱仲书《通感》)

“歌如珠”是移觉中以形喻声的巧用,不仅古人用,洋人用,现代人更用。我们常说:妙语如珠、笑语如珠等等;稍有情调的人可能会说“甜美的歌声如珠落玉盘”,“音符如珠般圆润”;诗人就更浪漫,说“你身边的茉莉还香吗/一些成串如珠的句子……”

 作者邮箱: xswfc@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