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鉴赏古代诗歌的看题、入题、答题(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江苏省洪泽县中学 张腊山 邮政编码223001 电话:0517-7231579 语文学科2003年《考试说明》把古诗鉴赏放入了“古代诗文阅读”中,《考试说明》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命题中心发言人张伟明先生在《中国教育报》上说:“古代诗歌鉴赏不可能是完全开放式的,我们在平时训练时要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由《考试说明》和张伟明先生的讲话我们可知,诗歌鉴赏与以往相比已明显加大了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有鉴与此,笔者根据鉴赏古代诗歌的看题、入题、答题三个方面,谈谈有关解题方法,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看题 考生拿到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后,应冷静默读三遍。搞清该诗的题目、作者和有关注释。 1、首先读懂题目 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标题是一首诗的眼睛,它常常起到点明话题,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一首诗中心的作用,而且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要点。如2000年赵师秀的《约客》,我们看题目可知是诗人在约客人,在等自己的朋友到来。2001年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我们可知作者在送友人,而且在傍晚天上还下着雨的时候,等等。 2、其次读懂作者 有的诗歌题目下面有对作者的简介,有的著名的就不一定有了。那么我们就要多了解作者,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风格,言为心声,我们就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种方法也是我们解读古典诗词的一条重要原则。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他们的诗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他们的诗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同时也有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之情。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感情深沉,忧虑沉郁,充满了关心、同情、高尚的情感。如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便是。这类诗歌的风格属现实主义,特色多沉郁、顿挫、朴素、凝重。还有如苏轼、辛弃疾、陆游、李白、杜甫、刘禹锡等,他们在凭吊古迹时常常吊古伤今,或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或表达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或抒发空有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慨,或抒发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悲凉。他们往往好用“空”、“自”二字来借景抒情,如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如姜夔的“寒水自碧”“戌角吹寒,都在空城”,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等,都借古讽今,表达昔盛今衰的伤感。这类诗歌容易出现典故,同学们要注意理解。还有闺中怨妇、游子思乡、羁旅客愁、好友分别的诗,在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的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诗歌都是言志的,作品就是作者的内心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流露。如2003年王维的《过香桔寺》,我们看到题目,结合作者本人的生平经历,王维一生以四十岁为界,即以张九龄罢相为标志,罢相前积极参与政事,罢相后则隐居在终南和辋川一带,过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尤其安史之乱以后,更是“长斋信佛”,遁入参禅悟道的空门之中了,再看诗题中有“寺”字,我们就不难理解此诗所传达的信息,它跟禅意有关。 3、读懂注释 诗歌下面的注释我们也不能小看。一般来说,命题者所提供的注释,对理解该诗是很有帮助的,它不是无缘无故地放在那儿的。它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以降低考生理解诗歌的难度。如2003年上海夏季高考试题米芾的《望海楼》,该诗下有三个注释,我们结合注释可知诗中“铁瓮”就是望海楼所在地镇江的古称,该诗题目是《望海楼》,可以知道作者是自远处仰视高楼。2003年的全国高考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该诗比较费解的“安禅”和“毒龙”已作了解释,在注释当中实际上也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本诗有“清高幽静、禅意很浓”之意,再看诗中“无人”、“深山”、“咽”、“冷”、“空”等词,我们就不难理解全诗所表现的是僻静孤寂之情了。有了题目中的“寺”字、了解了作者的有关情况和诗下的注释,再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很容易找出第三联中的诗眼了。 二、入题 入题即能找到诗歌中的形象、能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领会表达技巧 1、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往往以其生动形象来感人。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及活生生的人,一旦出现在诗人的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也即诗人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这对于我们理解诗歌是很有用处的。千百年来,许多的形象已被赋予特定的含意。如梅花的凌霜傲雪,大雁的游子思乡,杨柳的惜别怀远,荷花的清雅高洁。人物如李白苏轼的豪放洒脱的形象,杜甫白居易的忧国忧民、青衫泪沾的形象,陶渊明王维的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自然界的秋风秋雨给人惆怅,春风春雨给人希望的形象等等。了解了这些诗歌中的形象,对于我们解题很有帮助。如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该诗考查了“折柳”这一形象。如果我们知道古人在送别时有“折取杨柳”含有“惜别怀远”之意,那么就不难理解它代表的是“游子思乡”的形象。 2、能品味诗歌中的语言 品味诗歌中的语言要做到“泡”、“找”、“进” 诗歌的鉴赏活动,就是凭借语言这个无所不在的符号进行,然后再从符号返回丰富的世界中去,这就是鉴赏。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是浓缩和跳跃的。古人写诗又特别讲究炼字,且力争一字传神,而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都是优秀的诗篇,优秀的诗篇重视讲究含蓄,避开直说。作者总是含蓄地告诉你,言在此意在彼,不说明什么,而是隐喻着什么,因而我们在鉴赏时不能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我们可以通过将其放大泡开,找出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深意。如杜甫的《绝句二首之二》中的“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诗句,其中的“燃”字,它不仅突出了山花红火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的美感。再如宋朝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中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浮动”一词,作者以有形之态状无形之物(暗香),给人一种梅花馨香微微荡漾,沁人心脾的感觉。2003年王维的《过香桔寺》第三联中的“咽”和“冷”,它们都有极深的含意。为什么泉声会“咽”?为什么会日色会“冷”?原来流泉受到阻拦,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的穿行,水声变细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在痛苦的幽咽;深山青松枝密荫浓,日光照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环境的影响,所以就出现了寒冷的色调。作者有机地把 “泉声”、“危石”、“日色”、“青松”这四个词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之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的境界跃然纸上。其次是“找”,怎么去找?优秀的诗篇的语言都贵在含蓄,都有其跳跃性,不是一眼就能看清作者的意图的。作为鉴赏者,就要善于并准确判断诗人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欣赏活动就不能局限在诗歌表面和字面的意思了。一般情况下,诗歌中一些带有情绪色彩的词(如“孤”、“冷”等字)、动词和形容词是最值得玩味的,因为它们往往是诗人炼字最讲究的地方,这些动词和形容词可以使静态美变成动态美,使作品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我们要善于寻找诗歌当中一些带有情绪色彩的词、动词和形容词。如王维的《过香积寺》,让考生找出第三联中的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即诗眼,显然,四个名词“泉声”、“危石”、“日色”、“青松”是不可能的。 只有两个动词“咽”和“冷”, 因为 “咽”字可见幽静之状恍然,“冷”字可见景色之深僻。它们是符合整个诗境和语境的。很显然,它们是诗眼。最后是“进”。为什么好的诗歌能千古流传传诵不衰呢?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诗歌所抒写的情感已经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强烈共鸣。它们有超越时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震撼着人们。人们为之陶醉的诗词就是通过诗人的启迪引起人们共振式的感性燃烧。我们完全可以走进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天地,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歌的客观世界中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一起呼吸,感受着他们的离愁别恨、爱恨情仇。2000年的《约客》,假如我就是那个久等客人不来的诗人,夜半已过,友人怎么还不来?此时的我肯定非常着急,哪有那份闲适恬淡的心情呢?2001年上海高考试题辛弃疾的《摸鱼儿》,这首词的主题集中在一个“愁”字,作者“愁”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如果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就可发现,诗人力主抗金,一心想收复失地,可是诸事不顺,屡屡遭到排挤打压,夙愿难以实现,壮志难酬,那么你就不难理解这个“愁”字,就是“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之意。一个热血男儿,国难当头之际却无用武之地,这种闲愁怎能不最苦呢?2002年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人独在他乡孑身一人,夜间听到有人吹笛,那悠悠折柳曲的笛声,自然会勾起诗人无限的乡愁,想起了古人的折柳送别,自然也想到了惜别怀远,此时的作者又怎能不“低头思故乡”呢? 3、领会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领会表达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而了解有关表达技巧的术语尤其重要。《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提出要鉴赏表达技巧,高考不考名词术语,但不回避使用名词术语。弄清鉴赏术语的含义,避免所答非所问。例如试析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春花”的浪漫主义特色。有的同学不理解“浪漫主义” 的含义,把一二句作为重点,分析作者所写的实景,阐述这首诗抒发的诗人盼春的急切心情,而对运用拟人、比喻、想象等手法的最富浪漫主义特色的三四句却未提及。因此,对于鉴赏时常用的术语,诸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婉约、含蓄、明快等等,必须理解并能找出。 那么表达技巧又指的是什么呢?“表达”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指的是凡能够使得诗歌的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富有凝练性,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那么表达技巧具体指哪些方面呢? 表达技巧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我们掌握了这些术语,对鉴赏诗歌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答题就会有的放矢了。如2000年的《约客》,诗人期盼客人的敲门声,然而他听到的却是蛙声和雨声,显然,此处运用的是衬托的艺术手法,表达出诗人此时在等客人时的寂寥心情,再如2001年的《赋得暮雨送李胄》的C项,“尾联中将沾巾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出诗人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结合了起来”,作者此时的感情再也控制不住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喷涌而出,此处应为直接抒情,而不是十分含蓄,因为它没有借助任何事物抒情,作者的泪水与雨水混在一起,这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答题 答题方法可分三步:读懂题目要求、分清诗歌体裁、精心组织语言 1、读懂题目要求 作为考生,拿到试题以后,要认真弄清题目要求。先选择自己会做、容易下手的,把这样的题目做好,然后,再拿出时间考虑比较有难度的,此时考生不能慌乱。一般来讲,命题者设题也是遵循由易而难的原则,你有难度人家也有难度。另外会有这样的情况,第一个题目往往是下面题目的已知答案,而几个题目又是互相联系的,答好第一题往往也能答好下面的题目。切忌读不懂题目就下笔,这样会失去分数。 2、分清诗歌体裁 掌握诗歌体裁,对诗歌鉴赏是非常有利的。如唐代的律诗往往首联和颔联为写景,颈联和尾联为抒情或议论;宋词往往考查小令,小令字数不超过58字,容易进入命题者视野,而宋朝诗词一般不外乎反映的是诗人个人情感或抗金报国的主题,等等。掌握诗歌体裁和了解必要的文体知识, 对解题有很大帮助。 下面是古代诗歌体裁分类示意图: 纵观最近几年的全国和各地的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唐代(含唐代)以后的诗歌比较多。2000年为宋代的诗歌,2001年~2003年为唐代的诗歌。因此熟悉唐以后的诗歌文体是很必要的。一般说来,弄清体裁就可知道这首诗是处于哪一个时代,各个不同的时代,其诗歌具有各自侧重的题材和思想内容,而诗歌又是那个时代生活的艺术反映。有时候一首诗也标有作者,但未必是我们熟悉的,我们就可以根据体裁判别朝代,进而正确地鉴赏该诗。 3、认真组织语言 有了上述的储备以后,我们就可以按要求组织语言答题。选入高考试题的古代诗歌鉴赏,一般来说抒情兼议论的诗比较多。那么答题时,我们可以像写一篇文章一样。可以先找出论点、论据,然后用合适的论证方法加以证明。如2002年的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首先回答出“折柳”的寓意,然后说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找论据证明。古代长安灞桥一带,汉人送客到此时都折柳赠别,以示留(“柳”乃“留”也)客,结合本诗诗句最后两句,可知本诗用“折柳”表示惜别怀远之意。再如2003年王维的《过香积寺》,我们也是先根据要求找出诗眼“咽”和 “冷”,然后找出论据。因为这首诗描写的是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人烟罕至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的泉声,照在密林上的凄冷日色,空寂曲折的潭岸特别寂寥,给人远离尘世之感。这些论据,我们可以理出三个要点:一是描绘出山中寂寥的景色,这就是作者营造的意境;二是“咽”和 “冷”两字运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使该诗形象生动;三是它们是冷色彩的词,与作者的寂寥的心境较吻合。结合上述分析,可以论证出“咽”和 “冷”就是诗眼。 作者邮箱: zhanglashan@eyou.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