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鉴赏解法指导(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洛阳市第八中学  娄彦霞

散文是近几年高考中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对散文鉴赏能力的考查对学生而言又是阅读中的难点,这主要是因为鉴赏方面的题更多地涉及到对表达技艺的考查,思考角度相对灵活,但纵观这几年全国和上海高考试题,解题思路还是有法可循的。考查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写手法的表达效果。描写手法是散文中最常运用的手段,对描写手法的考查也就成了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题型。出题角度主要有三个:

(一)细节刻画的作用。我们先看下面的例子。(见附1,94年上海高考试题,节选)

针对细节描写,出了这样一个题:

第⑨到第(13)段的详写有三点作用,请分别说明

(1)                                                                                         

(2)                                                                                          

(3)                                                                                              

在第⑧段中有“‘这已完工了。’我想。”一句话,下面的细节刻划去描写罗丹用很长时间完成这件作品,二者形成对比。因此第(1)点作用是与前文形成对比。整个细节刻划表现了罗丹忘我的精神,第(13)段中说:“我握着他的手,感谢地紧握着。“感谢”说明“我”深受教育,第(14)段中也说:“在麦东那天下午,我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时间学到的都多”,说明这段细节描写的第(2)作用是“说明我深受罗丹的影响和教育。”第(14)段中写道:“我省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那么第(3)点作用是“为下面作者的领悟作铺垫”。作者的领悟也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我们再看2003年的高考试题(见附2,节选)。

21.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 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 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参考答案:(1)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去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2)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地理的阻隔(地理)而褪色。(3)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答案的第1点是针对本段内容的中心而言的,第2点实际上就是对第1段“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的照应,第3点是针对全文中心思想而言的。

从这两个题中我们实际上可以总结出细节描写的基本作用,即1.与上下文形成照应或对比,2.细节描写的中心意思(刻划人物的是体现人物的精神,描写事件的是体现事件的意义)。3.为全文中心思想服务(深化、升华、突出、铺垫主题)。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散文中常用的描写手段,1997年上海高考试题曾就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出了这样一个题:

阅读下文,完成甲乙两题:

甲组

微风早巳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

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一面劝着说:“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地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3.这段文字突出   的气氛,作用是           

乙    组

我给那些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牺牲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3.这段文字突出   的气氛,作用是              

甲组的答案是“突出悲凉的气氛,作用是烘托老妇人思念亲人的悲哀。乙组的答案是突出热闹的气氛,反衬祥林嫂身世的悲凉。

从这两个题中我们就可总结出环境描写的两个基本的作用:一是制造或突出一种气氛,一是烘托或反衬人物的心情。当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很多,常见的还有揭示主题、为人物出场作铺垫等,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三)联想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常常由对眼前景或物的描写转到与之相关的景或物的描写上去,这就是联想描写。对联想描写表达效果的考查也经常出现在高考题中。

我们先看一下1994年上海高考试题(见附3,节选)。

5·文中横线的文字对第⒀段的描写起到了                   作用。

本题难度不大,文中画横线的文字联想到以前“不让唱”的场景,第⒀段是现在“自由地唱”的场景,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本题横线上应填“反衬”或“对比”。

我们再看1998年全国高考题(见附4,节选)。

28、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       __(不超过12个字)

第三自然段写自己把太阳花种死了,紧接着第四段说“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写出了玉簪花顽强的生命力,两种花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答案是“反衬玉簪花顽强的生命力。”

由这两个例题可以看出,联想描写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对比反衬,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理,如果联想的景物与眼前的景物都是从一个角度(下面或反面)进行描写,那应该起到烘托作用。

二、修辞格的表达效果。

高考试题的散文中也经常出现对修辞格的表达效果进行考查,《考试说明》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格,即比喻、借代、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近几年的高考主要集中在拟人、排比上,此外还有反复。我们先看一下1993年高考试题(节选)

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这谦卑决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而是与生俱来,并随着成长而逐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笑嘻嘻地摘下灯笼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30.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  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问:第二人称。第二问:作用——①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②在本文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中对散文《长城》的考查有过类似的题:

22.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发感情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拟人修辞格的基本作用:一是拉近距离,便于对话,二是便于抒发感情。

我们再看对反复修辞格的考查(1998年高考题,文段见附4)

29、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8分)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不超过26个字)

(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 强调时光的飞逝。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在这里,不仅考查了反复的修辞格,这反复使用的词领起的句子,又构成了排比,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反复、排比修辞格基本作用:一是强调或强化内容,一是层层铺开。

修辞格的基本作用可以看做是较为固定的,现总结如下:

⑴比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⑵拟人——拉近距离,抒发感情

⑶借代——婉转曲折,生动活泼  ⑷夸张——感情强烈,引起共鸣

⑸对偶——揭示联系,音乐节奏  ⑹排比——层层铺开,加强语势

⑺设问——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⑻反问——突出强调,加强语气

(9)反复——回环往复,加强语气

三、不同位置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般来说,考查的句子的位置 主要出现在四个位置,即文首、文中、文末、转折句前。其表达效果也是较为固定的。文首句,提出话题,领起下文;文中句,过渡,承上启下;文末句,照应前文,揭示或强化主题;转折句前的句子,突出强调后句。

我们先下面的例子(见附5,节选)。

1.在文章开头引用古语,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析:第二段开头说:“从此,说起它……”由此可以看出,开头引用古语,是为了引出话题,领起下文。

2.第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第三段开头说:“是的,那是在说蛾。”紧承第二段,本段最后说:“昆虫大可好好利用这些光线,准不会出岔子。”引出第四段蛾的悲剧。由此可以得出第三段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

至于文末句,1998年全国高考题《报秋》中对“领取”句的考查,2003年全国高考题《乡土情结》中对第四段的考查都涉及到了,兹不多述。

再看对转折句的考查。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青菜》(选文见上)中有这样一个题:

27.作者为什么写孩子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

解析:联系本段内容,这个题实际上是对一个转折句前半句的考查,后半句有“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前后两种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一种行为。因此答案就是“为了反衬或对比。”

1994年上海高考试题(选文见附3)中也有类似的一个题:

6·从全文看,⒁段连用“依然”一词的作用是:

(1)                                                                        

(2)                                                                         

解析:考查的内容出现在文末,根据上文所述方法,可联想到前后照应,再看第(1)段中有“梅林坳的路是难行的,肩上的负荷渐渐地沉重起来”这样的句子,第(1)点作用就可确定了。“依然”一词出现在整个转折句的前半句,后面有“可是却不再感到疲困,因为我们终于越过了那生和死的界山,踏上了自己人的土地!”说明是为了突出后半句所体现出来的“踏上了自己人的土地”后那种喜悦的心情。这就是第(2)点作用。

上面我们了解了高考考查散文鉴赏的最基本的几个角度及其表达效果,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应该做到“三联系,多角度”。三联系即“联系表现技巧的作用,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中心”。多角度是指能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鉴赏。联系表现技巧的作用,能让我们迅速找到解题的思路。联系上下文,能让我们迅速找到答案的来源,这一点在上文分析中已经体现了出来。联系文章的中心,是因为所出考题大都与文章中心有密切的联系。多角度分析鉴赏,能够使答案更加全面。在拟定答案时,力求把表达效果同文段内容紧紧结合在一起。例如,对1998年全国高考题对“领取”的考查,我们可以从排比修辞格的角度分析出层层铺开方面的表达效果,再从文末句的角度分析出其强化主题方面的表达效果。我们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验证自己的答案的完整性、准确性。

当然,上面的方法也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做题的思路和途径,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鉴赏题,还需要我们在做此类题时,在掌握上面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丰富自己的答案,力争做到全面、具体、准确。

(篇幅所限,故把部分文段附在文后,如需要全文和全部试题,可发电子邮件至lybzxu@163.com。)

附1.94年上海高考试题,节选

⑦在他的工作室里,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他在一个台架前停下来。

⑧“这是我的近作。”说罢,他把湿布揭开,现出—座以粘土塑成的女正身像,十分美好。“这已完工了。”我想。

⑨他退后一步,                   之后,便低声说:“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对不起……”

⑩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软和的粘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看了又看。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光;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粘土,粘在像身上,再刮开一些。

(11)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高的形体的意象。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正在创世的上帝。

(12)最后,他扔下刮刀,                                                           把湿布蒙上女正身像。于是,他便转身向门口走去。

(13)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什么,立即回过头来,               着我。他显然为他的失礼而惊惶。“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谢地紧握着.

(14)在麦东那天下午,我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时间学到的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美好而有价值的。我省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附2.2003年全国高考题(节选)

乡土情结

柯灵

(1)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4)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在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单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附3.1994年上海高考题(节选)

*本文选自《旅程记》,作者以群。写于1942年4月。抗日战争期间,香港沦陷后,我党组织一批知名文化人离开香港,经由广东沦陷区到达抗战大后方。本文所写,即为这次行动的一段生活。

⑴梅林坳的路是难行的,肩上的负荷渐渐地沉重起来,我们行进在艰难的道路上。

……

⑾三十多天以来,我们不曾听到过这歌声,谁还敢唱这歌呢?恶兽们不是正在窥视着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企图以一声歌或一句话来做屠杀的罪证吗?我清楚地记得:在圣诞节次日的那个恐怖的早晨,邻家的三岁的孩子曾经为着唱了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遭到她母亲的一顿打。当她母亲变了脸色,用手扪住她的嘴的时候,她挣扎着,带哭地问:“为什么不许唱呢?”

⑿大人们也只能含着泪沉默地望着她,谁能说唱这歌是有罪的呢?三岁的孩子是不能了解这一夕之间的巨变的,她有什么理由要抑制这唱歌的欲望呢?

⒀可是,现在,我们又重新听到了这歌声!一个人低声地开始,于是第二人,第三人……不自觉地随和起来,于是这低声的吟哦终于成了壮大的歌唱——叫人激动、颤栗的歌唱!

⒁负荷依然是那么沉重,道路依然是那么崎岖,可是却不再感到疲困,因为我们终于越过了那生和死的界山,踏上了自己人的土地!

附4.1998年全国高考题(节选)

报  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住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附5.

蛾   小  思

“不安其昧而乐其明,是犹夕蛾去暗,赴灯而死也。”

从此,说起它,有人想到为了争取光明,不怕牺牲的勇士;有人想到不明利害,自取灭亡的傻瓜;但“扑火灯蛾”,似乎不大像句赞赏的话。

是的,那是在说蛾。我不懂得蛾的许多道理,且听昆虫学家说:蛾,飞翔的时候,不靠眼睛寻方向,只靠身体跟射来的光线,交成一定角度,来决定自己的路线是不是正确。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只有日月的自然光源,那些光从千百万里外射来,都是平行线,昆虫大可好好利用这些光线,准不会出岔子。

等到有一天,聪明的人类开始懂得用火,开始在夜里点上了灯,蛾的悲剧就启幕了。灯并不从千百万里外射来,光线不再平行,四面八方,实在十分复杂,可是,蛾并不知道,依然守着祖传下来的原则,飞着飞着,甲乙丙丁不同角度射来的光线,叫蛾迷乱了,东西南北许多方面,要选选,不容易。乱纷纷间,投向最近的一点光亮。

没有点油灯的经验,但推想一只只灯蛾,投向火,纤薄双翅触火成灾,连轻喟都没有,小小身躯就烧得蜷曲,该是多么令人惊悸的场面。现在,人类亮的是电灯,不再有烈火焚身的可怖,但那近乎不问情由的冲刺,撞得玻璃灯泡的有声,许多就这样撞得昏死过去了,叫人看见,很不好受。 作者邮箱: lybzxu@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