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语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古代汉语中表示身体部位的词语

 1,臆 又作“肊”。形声字。从肉,意声。《说文》:“臆,胸骨也。”本义是“胸骨”。后常常指“胸部”,如陆机《演连珠》:“抚臆论胸。” 王粲《登楼赋》:“气交愤于胸臆。”《广雅》:“臆,匈也。”

 2,膺 形声字。从肉,應省声。《说文》:“膺,胸也。”本义是“胸腔,胸”。《左传·成公十年》:“搏膺而踊。”《孔子家语·子夏问》:“无拊膺。”现代汉语中,仍有“义愤填膺”等词语。

 3,牙 象形字。金文字形,象上下牙齿交错形。“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是“槽牙”。大牙,臼齿。古时,当唇者称齿,在辅车之后者称牙。《说文》:“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左传·隐公五年》:“皮草齿牙。”疏:“颔上大齿谓之牙。”《后汉书 华佗传》:“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4,齒 本来是象形字。在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因此是象形字。战国以后在文字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的形状没有发生变化。本义是“门牙”。《韩非子存韩》:“唇亡则齿寒。”《大戴礼记·易本命》:“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后泛指牙齿。如:桓潭《形神》:“齿堕发白。”《素问·上古天真论》:“发堕齿槁。”

 5,跟 形声字。从足,艮声。本义是“脚的后部”。《说文》:“跟,足踵也。”《释名·释形体》:“足后曰跟,在下方着地,一体任之,象木根也。”后来也指鞋袜的后部。常用的词语有:跟蹠(脚后跟),跟踵(脚后跟),跟胫(脚跟与小腿),跟趾(脚后跟)。

 6,躬 (躳)形声字。从身,弓声。从“身”的字多与身体有关。《说文》:“躬,身也。”本义是“整个身体”。《汉书·元帝纪》:“百姓愁苦,靡所错躬。”(错躬:安身。)也常引申为“自身,亲自。”如《史记·文帝本纪》:“百官之非,宜由朕躬。”(躬;自身)贾思勰《齐民要术》:“躬劝耕农。”(躬:亲自)

 7,踝 形声字。从足,果声。本义是“踝骨和踝关节”。《说文》:“谓足左右隆然圆起者。”《洛阳迦蓝记·城西》:“唯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后也指“脚跟”《礼记·深衣》:“负绳及踝以应直。”

  8,睛 形声字。从目,青声。本义是“眼珠”。《淮南子·主术》:“虽达视犹不能见其睛。”现在仍有“画龙点睛”“目不转睛”“火眼金睛”词语。

 9,胫 (脛、踁) 形声字。从肉,巠声。本义是:“小腿”。《说文》:“胫,胻也。”“胻”就是“小腿”。如《论语》:“以杖叩其胫。”皇疏:“脚胫也。膝上曰股,膝下曰胫。”

10,脉 (脈、衇) 会意字。《说文》:“血理分,斜行体也。”本义是“血管”。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王符《潜夫论·德化》:“骨著脉通,与体俱生。”后也指“脉搏”。又如:动脉,静脉,脉脉相通(血管彼此相通)等。

11,胞 形声字。从肉,包声。“包”亦兼表字义。本义是:“胎衣”。《说文》:“胞,儿生裹也。”《汉书·外戚赵皇后传》:“善臧我儿胞。”现在仍有“双胞胎”等用法。

12,胡 形声字。从肉,古声。《说文》:“胡,牛顄垂也。”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本义是“牛脖子下的垂肉”。也指“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如《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

13,胳(髂) 形声字。从骨,各声。《说文》:“骼,禽兽之骨曰骼。”本义:禽兽之骨。引申为“人或动物的骨骼”,如《埤苍》:“骼,腰骨也。”

14,胳 (肐)形声字。从肉,各声。《说文》:“胳,腋下也。”《广雅》:“胳谓之腋。”本义是:“腋下”。《礼记·深衣》:“胳之高下可以运肘。”现在有“胳臂,胳膊”词语。

16,脚 形声字。从肉,却声。《说文》:“脚,胫也。”本义是“小腿。”如《荀子·正论》:“捶笞膑脚。”《韩非子·难言》:“孙子膑脚于魏。”后来也指“足”,如《木兰诗》:“雄兔脚扑朔。”

17,脸 (臉) 形声字。从肉,佥声。本义是:“两颊的上部”。脸是后起字,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一般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白居易《昭君怨》:“眉销残黛脸销红。”现在“脸面”经常结合使用,

18,肋 形声字。从肉,力声。《说文》:“肋,肋骨也。”本义是:“肋骨”。也指胸腔的两侧。《释名·释形体》:“肋,勒也,所以捡勒五脏也。”

19,腔 会意兼形声字。从月(肉),从空,空亦声。《说文新附》:“腔,内空也。从肉,从空,空亦声。”本义是:“人和动物体内的空处”。如“胸腔”。

20,肯(肎)会意字。小篆字形从肉,从冎省。《说文》:“肎,骨间肉肎肎着也。”俗字误作肯。本义是:“连着骨头的肉”。如《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

21,股 形声字。从肉,殳声。《说文》:“股,髀也。”本义是:“大腿”。如《论语·宪问》:“膝上曰股,膝下曰胫。”《战国策·秦策》:“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22,腴 形声字。从肉,臾声。《说文》:“腴,腹下肥也。”本义是:“腹下的肥肉”如《礼记·少仪》:“君子不食圂腴。”

23,肱 形声字。从肉,厷声。本义是:“上臂。”也就是“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后多引伸泛指手臂。《说文》:“肘臂节也。”(段注:“厷与臂之节曰肘,股与胫之节曰膝。《深衣》支‘胳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注云:‘肘当臂中为节,臂骨上下各二寸。’按:上谓厷,下谓臂匑也。”)《诗经小雅无羊》:“麾之以肱。”

24,膂 形声字。从肉,旅声。《说文》:“膂,篆文吕从肉,从旅。”本义是:“脊梁骨”。如《书·君牙》:“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文选·庾亮让中书令表》:“而使内处心膂,外总兵权。”注引贾逵《国语》注:“膂,脊也。”按:“膂”是后起字,为别于姓吕的“吕”和黄钟大吕的“吕”。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