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近义词的区别(3)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古代近义词的区别(3)

1,“履、践、蹈、蹑”的区别

“履”是会意字。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从舟,表示鞋子的样子像船;从夊,即“止”,指脚。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是“践踏”。如《诗经·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践(踐) 形声字。从足,戋声。《说文》:“践,履也。”本义是“踩,践踏”。如《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礼记·曲礼上》:“大夫、士入君门不践阈。”“履”和“践”都是“践踏、行走在……上”的意思。“蹈”形声字。从足,舀声。《说文》:“蹈,践也。”《广雅》:“蹈,履也。”本义是“踩,踏”,常常带有冒险的意味,如《庄子·达生》:“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现在仍有“赴汤蹈火”等词语。“蹑”(躡)形声字。从足,聂声。《说文》:“蹑,蹈也。”本义:“踩踏,有意识地踩踏”。后来引申出“登上高位”的意义来。如左思《咏史》:“世胄蹑高,英俊沉下僚。”

2,“俟、待、等、候”的区别

“俟”(竢)形声字,从人,矣声。《说文》:“俟,大也。”本义是“大”。是形容词。后来用作动词,意思是“等待”。 如《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待”也是形声字。从彳,寺声。《说文》:“待:竢。”《广雅》:“待,逗也。”本义是“等待,等候”,如《世说新语·方正》:“待君久不至,已去。”

“等” 会意字。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说文》:“等,齐简也。”本义是“整齐的简册”。后来引申为“等级,辈分 ”。如《吕氏春秋·召类》:“士阶三等。”“候” 形声字。古文作“矦”。从人,侯声。《说文》:“矦,伺望也。”本义是“守望,侦察”。如《周礼·遗人》:“市有候馆。”后来表示“等候 ”的含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俟”和“待”在先秦时期都有“等待”的意义。“等”和“候”表示“等待”的意思则是后起意义。“等”在上古时期一般作“同样”或“等级”等含义。如《史记·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中的“等死”不是“等待死”,而应该翻译成“同样是死。”

3,“徐、缓、慢”的区别

“徐” 形声字。从彳,余声。双人旁与行走有关。《说文》:“徐,安行也。”本义是“慢步走”。如《孙子·军争》:“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后引申为“缓慢”,如《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缓”(緩)形声字。从糸,爰声。本义是“宽松,宽大”。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衣带日已缓。”后来也表示“慢,不急迫。”与“急”相对 。如《广韵》:“缓,舒也。”《战国策·卫策》:“夫人于事己者过急,于事人者过缓。”

“徐”和“缓”都有缓慢的意思。“徐”常指行动从容不迫。“缓”指舒缓不急迫,又有“宽”、“松”的意思。

“慢” 形声字。从心,曼声。《说文》:“慢,一曰不畏也。”本义是“轻慢,对人无礼貌”,如《礼记·缁衣》:“可敬不可慢。”后来也表示“懒惰”的意思,《广雅》:“慢,惰也。”如《左传·昭公二十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慢”在上古一般指傲慢、不恭敬,表示“缓慢”的意思是引申义。

4,“间、閒、闲”的区别

“间、閒、闲”关系较复杂,有时很难分辨。古代表示“空闲”的“闲”经常用“閒”表示,此外还有“間”、“閑”等。

间(間、閒)会意字。古写作“閒”,“间”是后起字。金文,从门,从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 《说文》:“閒,隙也。”(从門,中见月。)本义是“门缝”。泛指“缝隙,空隙 ”,如《礼记·乐记》:“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閒也。”后来也表示“空闲”,如《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忧念遑遑,未有间宁。”

闲 (閑)会意字。从门中有木。《说文》:“闲,阑也。”本义是“栅栏”。如《易·家》:“人闲有家。”(闲:阑也。)后来也表示“闲暇 ”,如贾谊《鹏鸟赋》:“止于坐隅兮,貌甚闲 暇。”“闲”和“閒”又作为通假字,意思是“空闲、清闲”,如李白《庐山谣》:“闲窥石镜清我心。”

在一般情况下,“閒”和“闲”是不相通,只有在“空閒”的意义上有时写作“闲”,汉字简化以后,“空閒”的意义写作“闲”。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