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无人见 浮生半日闲----《记承天寺夜游》赏析(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品赏析 手机版 | ||||
江苏通州市二甲中学(226321) 陈雪连 这是苏轼的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选自《东坡志林》。苏轼的散文自由之至,又自然之至,正如《文章精义》对苏轼的评价是“苏如海”。这篇短文仅用八十三个字就巧妙的勾画了一幅月夜景色图,用淡淡的月景诉浓浓的愁情,似从胸中自然流出,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文章开头交代了夜游承天寺的缘由。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黄州做一个闲官,结识了也被贬到黄州的张怀民。他们满腹才情,有着凌云壮志,怎奈世事无情,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同病相怜,只好用清风明月消磨时光。当诗人夜晚闲来无事,“解衣欲睡”时,忽见窗外皎洁的月光,不由得触动了诗人的心绪,而这异样的感觉又能说与谁听呢?或许只有同病相怜的人才知晓吧。于是诗人欣然起行,往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同赏月。 承天寺院里,两人漫步于庭,月光如水,清澈透明又微微涌动。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而古寺院落里疏朗的竹柏摇曳生姿,宛如随波浮动的水草,更显得月夜的迷人了。全句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竹子和松柏所以能投影庭下,藉此推见到月色何样之明,何等之清。前半句写出了小小的误觉,仿佛在水边赏月。可是小小的庭院里怎么会有水和水草呢?原来是院中的树影,虚实相应,使人不觉中走进了幽静迷离的幻境。 夜间赏月,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致,但不同的赏月者却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看似随意而问,但诗人在仕途上沉浮的悲凉之感,愤事嫉俗之情也就戛然而生了。诗人的感叹其实是他自我抱负难以实现而产生的受挫感。黑暗的社会现实,官场上的互相倾轧,使东坡备受磨难,他非常期望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现实并不能如意,“抚枕不能寝,振衣长独想”。人生是有限的,又哪里熬得过“这等闲愁空相对”呢?“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道尽了诗人心中的不平之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这闲人哪里是甘心去做,但又不得不做,只好对月空叹息,寄情于山水间耳。这种种微妙复杂的感受尽在其中,款款情思经历了几多转折,终于稳定于平和容止的心境,执着进取的作者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到精神的寄托,以荣辱不惊、淡然顺变来维护自尊,这篇在逆境中的小品更能折射出苏轼旷达的人格魅力! 作者邮箱: dongwuxiongmeng@mail.china.com 相关链接:作品赏析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