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终身学习能力 促进可持续发展——略论中师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四川省遂宁师范学校    翟玉泉

所属学科   语文

学段       中师

内容提要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本文主要阐述了培养中师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的必要性和如何培养中师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以期对培养适应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小学新师资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提高中师毕业生的质量。

关键词  中师生  语文  自学   能力

正文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迅猛增长,旧知识迅速更新,构建终身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不被时代所淘汰。

那么,什么才是终身学习能力呢,我认为那就是自学能力,因为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世界趋势和人们共识,而人们的学习主要是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所谓自学能力,就是通过自己已经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独立钻研,刻苦努力,自觉去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什么要培养中师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首先,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学生具备自学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教育部颁布的中师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是中师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其次,具备很强的语文自学能力是中师生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大纲明确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在“学语文、用语文方面起示范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纲要》规定,义务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就说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否则,就难以胜任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俗话说的“要让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它正好说明这个道理。再次,具备语文自学能力是时代发展对中师生的要求,也是中师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宣言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不会学习也就是不具备自学能力。中师生毕业以后从事的是教育工作,难道说“文盲”也能够担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学能力好比那“源头活水”,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好比那渠“清如许”。教师没有“源头活水”,又怎么能够让学生具有“活水”呢?又怎么能够让学生成长的渠“清如许”呢?由此可见,语文自学能力是中师生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这种能力应当是中师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那么,应当怎样培养中师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所谓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难以改变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自学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受用终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动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无可推托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从而大大提高阅读能力,可以离开教师自己去读,读的效果同样也好。学生获得了这种能力,将是终身受益的。”笔者通过长期实践和观察发现,大凡有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比较好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一直都比别人好,其各方面的能力也比其他学生强;反之,则是学习成绩不好、各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差,即使非常用功也没有多少进步。因此,我认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之所在。

那么,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来培养中师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呢?第一,培养有目的地学习的习惯。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习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有了它,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组,对一组学生,每次上课前就给他们讲明该节课的学习目的,而对另一组的学生,只是让他们在上课前读课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笔者发现:前一组学生上课时思想活跃,大多数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能够抓住课文要领,能够跟随老师的思维转;而后一组学生,上课时常常抓不住课文的要领,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这就说明,明确学习目的是多么重要啊。第二,培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习惯。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读死书,死读书,只能成为书呆子,到头来什么也不能学到,只有养成了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习惯,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那么,如何培养这种习惯呢?其关键在于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由学生回答,老师做必要的订正。比如,教学闻一多先生的《静夜》这一首诗,讲到诗人对美满的小康之家的生活感到满意,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马上把歌声变成了诅咒,难道诗人不想过幸福生活吗?问题提出之后,学生马上议论纷纷,然后转为“平静”,这时,我就分析下文,联系背景,讲解闻一多先生对国家命运、人民幸福的关注,这样就有效地完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学过之后,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第三,培养专心学习的习惯。荀子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说明专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学习也是如此。畏难,浅尝辄止是学生学习上的通病。要提高自学能力,就必须使学生克服这个毛病,其方法是使学生抓住问题不放,寻根问底,不断地问个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第四,培养一边读一边圈、点、批、划的习惯(把生字、难词圈出来并且查字典词典解决;把优美的、精彩的词、句、段下面加上点,把有疑难的地方勾划出来;在有体会、有看法的词、句、段旁边加上批注)。这样的阅读,有助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中就谈到马克思有这种习惯,为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笔者在教学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采用了这种方法,学生很快就抓住了课文的要领,仅仅用了一节课时间就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第五,培养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时看到好的材料或者有启发的问题,立刻抄录下来,并且记下心得体会,这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益。实践表明,凡是喜欢做读书笔记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敏捷,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很快;相反,没有上述习惯的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老是停留在原地不动,或者提高很慢。第六,培养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勤翻工具书是十分重要的。从新生入学开始,我们就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部首、音序、四角号码等几种查字法的训练,不但让学生明确一个字(词)的“死意义”,而且让他们掌握了确定一个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活意义”的方法,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句子和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第七,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南宋诗人陆游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治学的方法多么好,如果不去实践,那也等于零。我在教学中注重精讲多练,根据中师阅读课文分为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三大类的特点,注重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学略读课文《长江三峡》时,我着重抓住它与前面学过的课文《难老泉》在叙述顺序上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以时间和行程为线索的记游方法”的特点,即选择重要景点,按照时间和游览行踪的先后顺序,逐一描写,突出特征,这样,行文随意自然,纵横舒展,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类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培养中师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是中师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师生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中师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因此,中师语文教学应当努力地探索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方法,提高中师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出大批的适应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新师资。

附录   主要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师语文阅读教材。

(2)教育部颁布的中师语文教学大纲(1998年版)。

(3)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年试用修订版)。

(4)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5)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6)《谈语文教学中的阅读问题》,见《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简介:翟玉泉,男,1965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四川省遂宁市教育学会语文研究会会员,遂宁师范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讲师,学校教学顾问,遂宁师范学校海月文学社值班总编。1989年7月在四川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毕业,并且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同月在遂宁师范学校参加工作。已经获得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已有十几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或获得省市奖励。担任过四届班主任。曾多次获“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称号。邮箱:snsfzyq@yahoo.com.cn 作者邮箱: snsfzyq@yahoo.com.cn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