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途径(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作者:麦奕帜      邮编:529223            地址:广东省台山市冲蒌中学    

        学生的语感能力主要表现: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读完一篇文章能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特点;面对一道作文题,能审清题意,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下笔成文,语言流畅,结构严谨。我们在课堂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让学生重视读,理解文本的含义

        学生查字典,辨字形,遣词造句,分析语法,句型变换,可以单独理解字词句的含义或情感。但有些字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与本义是不相同的,用上面的途径是不能实现,篇章的内容更无从入手了。必须用读的手段,将字词句连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课堂教学中读的形式有:默读,朗读;读一段,通篇读。抒情散文、诗词曲赋要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读,从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海燕》通过朗读,体会了海燕的战斗豪情。《周总理,你在哪里》,引导学生抑扬顿挫、有节奏地朗读,流露出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叙事散文、小说则要学生用默读的方式理解课文;富于哲理性的语段要学生反复吟读,背诵下来。总之,读,使学生大脑积淀着大量规范的优美的语言信息,在具体实践中运用自如。

           二、让听与说、读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一信息元不断刺激大脑皮层,便可以将信息储存在大脑的神经中枢。读,将语言的信息进入大脑,观察可以将影像聚于大脑,听也可以将知识的信息输入大脑的神经中枢,说是对前面几种形式的反馈。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听与说、读与说有机结合起来。讲授《最后一次讲演》,让学生听完录音后,说说课文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国民党特务又是怎样的感情。分析《孔乙己》,学生默读后,让学生讨论下面问题:  1、孔乙己生活的环境气氛是怎样?  2、小说用几件事写孔乙己?  3、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怎么样?同学们在讨论中理解课文内容,归纳孔乙己的形象,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有时,讲完一个重点问题,让学生重现这个重点问题,使知识重点又一次刺激大脑并反馈出来。解答某一问题,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解题角度和根据。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听与说、读与说结合起来,都会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感能力。

          三、教会学生求同和求异思维的方法

          从某一角度出发,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是同异并存的。我们借助这点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可减少一些思维障碍,加速语感能力的形成。

             1、从文本到文本。

        设计练习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某一知识特征,引导学生从事物的相同点来思考。对《海燕》描写大海景物的理解,先要回忆《白杨礼赞》,那黄绿主宰、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黄土高原,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衬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由此推出《海燕》中写大海、狂风、乌云,是点明了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

         《我的老师》和《藤野先生》这两篇文章都是写老师的,在这相同点下,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篇文章在立意、写作方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思维。

             2、文本与生活结合。

         读书是为了指导人生,而生活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将两者结合,提高学生求同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习《爱莲说》,学生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想到生活中品德高尚不随波逐流的君子,但现实生活中,"近墨者黑"也不乏其人。欣赏《杜少府之任蜀州》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亲身经历说出送别场面:依依不舍,无边的叮咛,两手执看泪眼,这些场面不可取。学生具备这些生活阅历,再从相反的角度设想,那么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便水到渠成。

         教会学生求异、求同的思维方法,学生的知识得到了迁移,运用已有的知识感受新的东西。

         四、积累与写作相结合

        写作是积累的反馈,是作者平时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经过作者内化后迸发出的火花。引导学生读读书笔记、写观察日记和读写并举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1、扩大学生阅读面,做好读书笔记。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一个人如果没有贮存一定的语言材料,不可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引导学生学好教材的语言外,重视阅读课外书刊,搜集各个领域的材料,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做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如概括文章的内容,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写自己阅读的感想等,可长可短,形式不拘,兴致所至,即时书写。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积累大量资料,提高了分析能力,作文时就可厚积薄发了。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写好观察日记。

        学生在课内外积累大量规范化的语言,必须观察具体事物,记录事物的特征,才能形成自己的语言。"感物风动,故形于色",事物的特点是从种种表象中显露的。观察事物应该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征,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观察中,要学生不能毫无取舍地记录生活。有时记一个细节,有时记事件的梗概,有时仅记一句话或几个字。见到一个人,不是记这个人的姓名,而是记这个人的脾性,决不放过有价值的一颦一笑。每日记一事一物,细水长流,汇成江海,到达质的飞跃。尽管有时写出来令人觉得幼稚,但充满生活气息,是难得的素材。

            3、读写并举。

        教会学生写一事一议文章的开头方法,先让学生读杨宣的《小事不小》开篇两段,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其思路:开篇简明扼要地交代孩子毒死母亲的悲剧,接着分析悲剧的根源,顺理成章地提出"小事不小"的论题。学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归纳这类文章的写法:先概括具体事实,尔后据此发表议论。有了感性和理论,学生便可以摄取生活中另外的材料,变换角度尝试这种文章的写法。

       有时要学生第一天认真看某一篇文章,体会文章的材料、思路、表现中心的方法。第二天丢开文章,根据自己的印象,用笔再现这篇文章,对照原文,看哪些地方与原文不符或漏掉,哪些地方比原文写得好。这样长期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脑海便积淀着许多种类文章的写法,经过内化创造,写作技巧便形成了。

       总之,在课内外的教学中紧紧的抓住读说听写及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学生语感能力不断增强,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并不是神话了。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