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优化课堂教学(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张玉明 对于课堂教学优劣的看法,历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人依据“教无定法”的论断认为教学就不应有模式,这种认识不无道理。因为不同的教师,在学科、年龄、性格、口才、经验、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对教学的组织管理以及所面对的学生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所以以某一种教学模式来规范、评价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科学的。但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有经验的教师、一个勤于思考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有一种比较固定的且教学效果比较好的得心应手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某教师的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然而,不管怎样的课堂教学总是遵循着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的,因此,我们对待任何的教学模式,既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又不能盲目祟拜、生搬硬套,而应该在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特点、各学科的特点去学习、研究、借鉴、发展它们,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共性也有个性,其个性表现为应抓住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培养。说明文在语文学科中也具有本身的个性特点,教学说明文贵在给人以知,教人以用,而应用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把握住这个根本点。但在目前却存在着一些偏差,有些教师认为说明文浅显易懂,没啥讲头,教师只要把现代的知识教给学生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有些学生认为说明文没有故事性,不吸引人,且不易写作,学起来感到乏味,动笔行文就更加困难。针对说明文的特点和实际当中存在的问题。我对说明文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最后形成了说明文教学的八步法:引说──目标──阅读──入图──讨论──反馈──总结──仿说。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引说,即引入新课和说课题,或说目标、说内容。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和审题的思维能力。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头更难。人类在交往中往往很注重第一印象,有时这第一印象会影响人的一生或影响事情的全局,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何偿不是这个道理呢?说明文的目的贵在给人以知识,社会的速猛发展,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使得这种课本所选知识未必就是学生感兴趣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个好的课引就为上好一节课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了解这种知识的渴望。说课题是在学生不看课文的情况下,让学生针对课题谈自已怎样写这个题目。这样长期的训练不但可培养学生的审题思维能力,而且也能使之产生一种学习动机,学生想过思路后会想:“我的想法和作者一样吗?”于是就迫不急待地想看课文。例如《向沙漠进军》。首先我做了如下的课引:“95年我去新疆,当火车进入新疆境内的沙海时,看到黄澄澄的沙子一望无际,好不壮观。我惊叹这里的辽阔,然而当眼睛倦怠时,我想能有一片绿色出现该多好,同学们,我这个愿望能实现吗?”马上,学生们七嘴八舌地争论开了。在学生们激烈争论时,我板书了课题《向沙漠进军》。学生们安静后我接着问:“这个题目要让你来写该怎样构思呢?”学生说完后我又问:“想知道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写这篇文章的思路吗?”这样,学生看课文的积极性一下子升到了最高点。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怕学生学不好说明文吗? 2、目标,即确定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明确这堂课的具体任务。一个明确的课堂目标就好比大海航行的航标,使教与学都有了确定的方向,这样就可以随时排除干扰性的学习重点之外的知识,也有利于克服教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3、阅读,即学生在目标指导下自学课文。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感知课文大意,训练朗读的能力。可根据学生的情绪和不同说明文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读法:如朗读、默读、速读、心读、解说读等。或读全文,或读精彩段落;或分组读,或分男女生读。总之应以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为根本准则。 4、入图,即将说明文的内容入图入画,强化课文内容的直观效果。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动手动口、归纳总结、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还使学生感知说明文的顺序,明确事物的特征。具体作法是:可入画的,或让学生画简笔画,或用语言描绘即说画;可入图的,或让学生画示意图,或画路线图,或让学生画结构图,或列图表等。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也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说明文大部分文章的内容都可入图入画,让学生用图画以展示说明文的内容,就可使他们在画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发现兴趣的源泉。在入图入画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细读课文,这样使得他们能更透彻地理解课文,这个过程又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需要学生专心致志,往往又能使其达到心神合一的境地。再者图画的直观效果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注意力,苏霍姆林斯基还说:“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作为语文教师应时刻注意把这种直观带进我们的课堂。例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我让他们边读边绘制方位结构图,在脑子里形成空间概念。又如《核舟记》,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我让学生画出核舟的简笔画。又如《食物从何处来》,我让学生绘制了从吸收原料到光合作用的自养图,及植物、兔、狼、虎、细菌的异养图。再如《中国石拱桥》里的卢沟桥简笔画,《向沙漠进军》里的“阵地战”运动图、《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里的“书的演变史图表”等。这些无疑增强了知识的直观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5、讨论,就是将图画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讨论文章说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说,用怎样的语言来说。此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讨论,掌握目标要求的知识点。它是明确知识点掌握知识点的关键过程。可采取同桌之间互议,也可以四人小组一块进行讨论,师生也可互相提问,形式灵活多样。讨论使教学目标在每个同学身上得到落实。 6、反馈,这是通过练习、检测来完成的。不练就不能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不测就不能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完成的任务。我们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是群体教学的形式,学习的主体学生各个不同,这就会使我们的教学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长期积累就造就了后进生。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用经常性的反馈以及适合每个学生需要的个别化帮助作为群体教学的补充。”因此反馈可及时克服学生学习的负积累,使学生学习当堂达标过关。 7、总结,即对本课时所接收信息进行强化。可由教师对本文的教学目标作结,或评述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也可由学生谈体会自结,或总结学习的收获。 8、仿说,即模仿所学说明文的结构,或说明方法,或说明顺序做口头作文。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口头表达和应用的能力。仿说的方法有课文学完后仿说,也可边学边仿说。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教学说明文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这些写作知识实实在在地练习写文章。实践中,学生感兴趣的说明题材不多,一提起写说明文很多学生常束手无策,下笔艰难,利用说明文课堂的仿说训练,不但可提高课堂的质量,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使初学写说明文的学生有路可寻,对说明文产生兴趣。知识是不可能自然转化为能力的,只有读写结合,知识才能逐步地转化为能力。仿说训练宜趁热打铁,当堂完成。例如在学习布丰的《松鼠》一课时,我采用了学一部分仿说一部分的方法。首先在学生讨论后我们选择了《狗》这种动物来仿说,接着依据《松鼠》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学生先仿说了狗的总体特征:聪明漂亮的动物,乖巧而又凶猛,忠诚主人,很讨人喜欢。“接着仿照《松鼠》分说的顺序来说明狗漂亮的形态、聪明的表现、生活习性、凶猛的个性等特征,最后还说明了狗的用途和价值。这样,在热烈、兴奋的画图、仿说中结束了这一课。试想,再写与此类似的说明文时,学生还会有恐惧心理吗?还会下笔艰难吗?在讲实体说明文时,让学生参观类似的物体,然后讲课时仿说,有时拿一工艺品或模型让学生当堂仿说。如讲《中国石拱桥》时的《大石桥立交桥》的仿说,讲《向沙漠进军》时的《向氓山进军》的仿说,讲《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时的《河南省博物馆》的仿说等。这样的仿说训练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怎样抓住特征来说明,怎样按内容需要来安排说明顺序,而且还训练了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能力。 说明文教学的八步法是一种教学思路,不是僵化的教学程序,不要求面面俱到,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只要能达到给人以知、教人以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就是达到了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作者邮箱: zym798@sina.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