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故 沿用 裁改 化用(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江苏省海安县大公中学(226623)唐步荣 阅读古典诗词,常见有借用别人的现成诗句并改动其只字片语的例子,此谓承袭制作。但借用不是搬用,承袭不是抄袭,它必须要在改动中体现出改造的独创精神,力求意新语颖。在历代承袭诗文中有不少能悉心立异,自开堂奥,文不泥古,匠心独运的精妙之作,亦不乏落入窠臼,生吞活剥,甚至弄巧成拙,点金成石的赝劣之作。现对诗文中袭古之作略加阐述,以辨优劣。 一、袭故而弥新 明代吴弄《围炉诗话》里语:“诗贵见自心耳,偶同前人何害。”意思是说诗是诗人的心声,而心声发源于生活中的思想感情,只要深入溟渤,就能探得骊颔之珠。如以此为前提,偶尔借鉴前人的诗句翻跌出新意,显露出个性,那就不是以影代形,而是巧辟神奇,使其光彩焕发。如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是从许多诗家的诗句中翻造出新的。唐代吴融《途中见杏花》写有“一枝红杏出墙来,墙外行人还独愁”,唐代温庭筠《杏花》中写有“杳杳艳歌春回舞,出墙何处隔朱门”,宋代张良臣的《雪窗小集﹒偶题》写有“一段为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等等。这些诗句后人都难以熟知,独叶绍翁二句为后人所传诵,就是因为诗人在承袭古人诗句的基础上,融进自己的生活,将“满园春色”与“一枝红杏”构成整体与局部的对比,又使“关不住”与“出墙来”正反相映。当诗人轻轻敲着柴门,好久没人来开,正带着淡淡的遗憾的要离开时,无意中一抬头,看见一枝粉红的杏花从墙头探出,诗人心头不禁一阵惊喜,从这“一枝红杏”想到“满园”的“春色”,杏花满树,千姿百态,洋溢着浓浓的春意,真是关也关不住啊!如此一来,诗人将前人的诗句熔铸于自己生活之中,境界全出,令人目迷神夺,真可谓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同是承袭,陆游在《马上作》里亦写道:“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虽比一般人化得好些,但仍见套用吴融诗句的凿印斧痕,并无颖意,故亦不为后人称赞。承袭承得好的还有初唐诗人王勃,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二句,就是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启发变化来的,但却能在推陈出新中独标高格,自铸伟辞,使诗的感情格调光耀通篇,呈现出诗人豪放的气概。 二、沿用而泥古 剽剥古人诗句,历来为文人所不齿,讥为“优孟衣冠”、“瞎盛唐诗”。六朝钟嵘在《诗品》中亦批评这种做法是“殆同书抄”。如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的《艳歌行》中有这么四句诗: 晨日出扶桑,照我结绮窗。 绮窗不时开,日光但徘徊。 前两句是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的仿制,后两句却是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的套用,拼而凑之,泥古未化,尽管字面焕然,但却无新意新声,胎味满鼻。他的《寄元美》中的四句诗: 渔阳烽火暗西山,一片征鸿海上还。 多少胡笳吹不转,秋风先入蓟门关。 亦是翻版之作。头一句是对王昌龄《从军行》中“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改头换面,未句是王之涣《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变种,均没有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东西,只能是鹦鹉学舌罢了。这说明专相模仿,只能是依葫芦画瓢,难出好诗,只有将前人的诗融进自己的生活,才能有所创造,赋于新的内涵,否则与“蹈袭偷势”就没有区别了。 三、裁改而显拙 借用别人的诗句,无生新趣,就已经为人所不赞了,而擅自裁改更反见其拙。最典型的是李嘉 袭用了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向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诗句,并将每句开的两字剪掉。这样一来,摘去了诗句的精英,犹如挖下了矫龙的眼睛。王维的原句,诗画相惬,将自然景色描绘得颇有意态。“漠漠水田飞白鹭”,诉诸视觉形象,只见广漠空蒙的水田上,白鹭振翅飞翔,令人目爽神怡,“阴阴夏木啭黄鹂”,诉诸听觉形象,只闻浓荫覆盖的树林中,黄鹂唱和,令人耳悦心畅。“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开阔;“阴阴”形容夏木繁茂,境界幽远。李嘉 自作聪明,殊不知删去“漠漠”,就显不出水田的茫茫无垠,割除“阴阴”,就显不出密林的蔚然深秀,也就没有了辋川山庄的特色。宋人叶梦得认为王维诗两句“添‘漠漠’、‘阴阴’四字……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一号令之,精采数倍”(《石林诗话》卷上)。清代李日华亦说“王摩诘但加‘漠漠’、‘阴阴’四字,而气象斗生”(顾嗣立《塞厅诗话》)。明代胡应麟则批评李嘉 化神奇为腐朽,认为“剪之则害王句之工”(《诗数》卷五)。李嘉 删裁王维两句诗,与原句一比,相形见绌,判若霄壤,为后人所耻笑,不可不鉴。 四、化用而高胜 清人薛雪说:“范德机云:‘吾生平作诗,稿成读之,不似古人即焚去。’余则不然,作诗稿成读之,觉似古人即焚去”(《一瓢诗话》),这种强调独创的烧诗精神是可贵。似古人固不可取,但学古人,创造性地化用古诗,即使在现代,不仅允许,而且可赞。例如鲁迅《替豆萁伸冤》一诗: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 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就是对曹植《七步诗》的化用。鲁迅针对当时反动文人引用《七步诗》的典故指责北京女师大学生对反动校长杨荫榆的斗争是“相煎益急”的谬论,巧妙地将曹植的原诗“豆在釜中泣”改为“萁在釜下泣”,反其意用之,将“萁”比喻进步的受害学生,为她们大鸣不平,尖锐地指出这场斗争不是“豆萁”煮“豆子”的兄弟“相煎”,而是豆萁被烧似地使学生运动遭受到残酷的镇压。镇压完了,这班人可在教育界大办筵席向主子邀功,讽刺深刻。 同样,在皖南事变时,国民党肆意破坏国共合作,倒戈向内,媚日卖国,周恩来也巧借曹植的《七步诗》,于一九四一年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四句题词: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这里,将无法排遣的沉痛,难以遏制的怒火,以正视听的呼喊,义正词严的斥责……全都喷溢纸面,特别是“相煎何急”四字,力敌千钧,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投降卖国的丑恶面目。鲁迅、周恩来都是在借鉴古人的诗,并加以化用,赋予新的、革命的内容,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战斗力。 诗歌创作屡见承袭之作,但应切忌搬用、抄袭,拾人牙慧,而应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承袭、化用,勇于创新,方可显“英雄本色”。 作者邮箱: tbr1028@sina.com.cn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