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课堂提问的视觉方式(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广东省和平县教育局 谢国平 一、变换视角提问法 记得看过一篇幽默故事,名为《视角》,情节是:某单位新调入一个年青秘书,领导交待他写一份总结。青年人写了改、改了又改,反反复复许多次,总是不能使领导满意。青年人向老秘书请教,老秘书看罢总结,帮他改了几个词,总结便过了领导关。原句是:由于遭受洪涝灾害,我单位今年损失700万元。改句是:虽然遭受洪涝灾害,我单位今年仍然创收600万元。(注:该单位上一年创收1300万元)。由此可见,观察同一个问题,由于视角不同,结论和内心感受迥然有别。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不对”、“是不是”一类的简单提问,局限于书面词语、单一材料、浮面含义一类的径直提问,都无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启和发展,无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应当尽量避免。我在教学中,不搞人云亦云毫无个性的老生常谈,而是采用别出心裁的提法,从别人容易忽视的角度巧妙切入,提出既有趣味性,又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从而达到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标题的隽永意义,我这样问学生:“描写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为什么不写因天灾人祸而少收了三五斗?”然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旧社会农民生活悲剧性的理解。 又如在教《愚公移山》时,我吸取钱梦龙老师的经验,在教“孀妻”一词的含义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先阅读课文,却找不到有关爸爸的词句,后来经过思考,才意识到这个孩子没有父亲,母亲是个寡妇。 二、拓展视野提问法 变换视角提问,主要是发挥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角度虽然较新,但仍然是单一的,多是对学生求同思维能力的训练。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创新,一方面需要高度的求同能力,小的如归纳概括茅盾《白杨礼赞》,陶铸《松树的风格》,周敦颐《爱莲说》,蒋大为唱的《牡丹之歌》等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作品的共同特征,这些可以要求中学生去尝试;大的如归纳出万有引力定律,归纳出贯穿于各个社会形态、社会各个领域、世界上形形色色事物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些则是中学生无能为力的。要创新,另一方面还需要独特的求异能力,小的如分析说明鲁迅《孔乙己》与吴敬梓《范进中举》的不同点,大的如分析说明我国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所以,语文教学还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例如:教完契诃夫《变色龙》一课后,我向学生提出:“赫留金被狗咬了,不仅得不到同情、安慰,反而遭到一顿臭骂。假如他碰上的不是势利的奥楚蔑洛夫,而是狗的主人将军哥哥本身,那么故事将如何发展呢?”我要求学生先认真思考大胆想象,然后与同学相互交流,使自己安排的故事情节在对照中完善,使自己设计的人物性格在碰撞中发展。 又比如教学《爱莲说》之后,有的老师借助此文启发学生开展多向思维,提出这样的问题:祖国各地,一年四季,到处都有争奇斗艳的鲜花。喜爱哪一种花,跟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文化修养、思想观点都有密切的关系。在这迷人的百花园里,你最钟情的是什么花呢?为什么?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几分钟后,学生争相抒发感情,发表观点。有的说:我喜欢梅花,她洁白高雅,不畏严寒,芳香宜人。有诗为证: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的说:我喜欢牵牛花,她认准目标,勇于攀登,天天向上。做人就要像她那样,树立理想,不断进取。有的说:我喜欢野草开的花,装点人间春色,不求闻达,不畏强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同学们的思维像一江春水,滔滔东流,浪花四溅。 三、增强视力提问法 大家知道,近视、斜视、远视等视力有问题的人,观察事物,总有或大或小的缺陷。轻者模糊不清,重者熟视无睹,极端者可能视鹿为马。老鹰在成百上千米的高空能看清楚地面上的小鸡,猫头鹰甚至可以冲破浓重的夜色,获得美味佳肴,它们都是视力优异的典范。借鉴到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视力,指的是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运用这种提问方法,要求老师深入钻研教材,设计由易到难、由表面到内核的问题链条,步步升级,层层推进,像工人师傅采掘矿产那样,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例如:有的老师上《变色龙》一课,精心设计了四个有必然联系的问题: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3、他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是什么?4、他善变的社会根源是什么?通过这四个问题的提出和讨论,使学生逐步明白,作者塑造这个形象,讽刺的锋芒表面看来是指向一般灵魂卑劣的变色龙,而本质是揭露这种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最终根源,即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这种剥笋式的提问方法,如同掘井一样,挖掘得愈深,井水就愈清,学生在教学中得到的教育也就更加深刻难忘,获得的精神享受也就更加愉悦贴心。 四、调整视阈提问法 视阈原指能产生视觉的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刺激强度。学生语文水平的参差不齐是一种永恒现象,因此因材施教也就是一条永久牌教学原则。具体到课堂提问来说,就是因人提问,因时提问。同样一个问题,对知识宽广、思维敏捷、学情高昂的优秀生来说,就要降低视阈,弱化刺激强度,也就是说要适当施放疑云,故布迷阵,不能让他不假思索就得出结论;对知识欠缺、思维迟缓、学情低落的下游生来说,就要提高视阈,强化刺激强度,也就是说要适当提供线索,指点迷津,不能让他百思不得其解。此外,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人,就要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基本规律,把握好提问时机,争取最佳的提问效果。 作者邮箱: xieguopingaaa@21cn.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