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浅说(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湖南省祁阳县第四中学  李旭  邮政编码:426181

“语感”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语言能力,已经并将进一步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和关注。但是就目前而言,在语文教学理论上,“语感”尚属一个界定不明的模糊概念;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正确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尚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就“语感”的定义、性质、功用及其培养略陈浅见,以就教同仁。

所谓“语感”,广义上讲,应指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于语言文字的经验性感知能力。换句话说,它是人们通过实践形成的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能力。“语感”是一个有较大外延的概念,针对不同的语言现象,它又具体化为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体感、语境感、语艺感(指语言艺术感)等等。各类“语感”又包含若干具体内容。譬如语音感,则包括对语音的敏锐辨识能力,对说话诵读中重音、停顿、平仄、节奏等语音现象的感悟能力等;语义感则包括对词、句、语段在特定语境中的意蕴感悟,对多义、同义、近义、反义的演化转换等语义现象的经验性领悟能力等;语法感则包括对词法、句法的感性领悟,对句子结构、语序、虚词功用等语法现象的经验性把握能力等;语艺感则包括对语言运用中一切文学艺术现象的感知能力。当然,“语感”在实际运用中并不都如此条分缕析各司其职,它往往相互交织相互补充,从而形成对于语言现象的综合感知能力。各类“语感”的综合能力水平,就表现为一个人“语感”的强弱优劣。

一般而论,“语感”具有以下四个性质。

“语感”的第一个性质是感悟性。  “语感”重在“感”。它有别于人们在种种理论指导下对语言现象进行理性分析把握的能力。它往往表现为一种“意会”,一种“心知其意,口不能言”的感悟,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经验性领会。例如没有学过修辞知识的人,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语言符号暗示出的形象,体会到“溪涨春风拂面”的“拂”字比“吹”、“掠”、“袭”来得自然亲切,“数只船横浦口”的“横”字比“依”、“傍”、“到”用得生动贴切。从认识规律上看,感性优于理性,任何理论都是对客观现实及其规律的一种抽象概括,而现象往往大于概念,现实常常比理论更丰富。这就是何以有些语法学理论分析不能或不好解决的语言运用中的问题,却可以凭借“语感”去解决的原因所在。

“语感”的第二个性质是实践性。  作为一种经验性的感性认识能力,“语感”来源于语言实践。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从阅读实践中去获取感悟。没有相应的语文实践,就不会有相应的“语感”。平时不用或少用普通话说话念书,也很少听人讲普通话的学生,决不会敏锐的感觉到“伶仃”的“仃”在读音上的毛病。平常文言阅读量太少的学生,面对有省略互文现象的“不以物喜,不一己悲”这样的句子,就很难凭感觉去理解它的含义。任何一种语言方面的理论知识都可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语感”的获得只能借助学生的语言实践。因此,那种只守住有限的基础知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做法,那种滔滔不绝的讲述语法理论、修辞理论、文学理论而缺少必要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做法,那种把语文课教学同学生课外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割裂开来的做法,都不利于良好的“语感”的培养。

“语感”的第三个性质是敏锐性。  “语感”的感往往表现为在一瞬间就把握住某种语文现象的本质特征的那种顿悟。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把“语感”概述为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运用“语感”解决语言运用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往往比运用理性分析来得迅速、轻松。例如“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把钱偷偷的存入银行”这个歧义句,只要反复念一念,对其理解就了然于心了。在这里,“语感”的敏锐性得到充分地体现,运用“语感”去解决这类问题显然比凭借语法分析去解决要简单的多,恰当得多。

“语感“的第四个性质是模糊性。  “语感”的模糊性不等于含糊,语言现象千姿百态而又变化万千,如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不确定性、变化性和随意性。用单一的非此即彼的单值判断是很难穷尽语言现象的百态千姿和万千变化的。而运用“语感”解决语言运用中的某些问题正体现了人们对于语言的不确定性、变化性和随意性等模糊因素的一种感性把握。例如一些“语感”好的人往往能在接触到病句时迅速地判断出某个句子的毛病,至于究竟“病”在何处,“病”因是什么,在开始的那一瞬间他倒并不都那么一清二楚。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这种模糊的判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认识到“语感”的具体内容,基本性质及运用价值,我们就不难在教学中找到培养“语感”的正确途径。

第一,要努力发掘学生已有的语言感知能力,引导学生认识“语感”,强化“语感”,自觉的运用“语感”去解决语言运用中的问题。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十几年的语言实践已经使学生一般地具备了较好的汉语“语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同生活中的语言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发掘潜在的“语感”,并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第二,要充分地重视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较为全面的“语感”。其中道理无须赘述,但要指明的是,只有相应的语言实践才能培养起相应的“语感”。听、说、读、写不可偏废,白话、文言兼而顾之,语音、文学相辅相成,课内课外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全面而迅速的提高。

 当然,强调“语感”的培养,并不排斥对语言的理性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擅其长,因强调“语感”而淡化以至排斥语法教学的做法,也是一种幼稚和偏颇。

 作者邮箱: asdial@vip.sina.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