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揭东县地都中学  黄静群

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所以教师必须利用丰厚的语言修养,把语文教成学生最喜欢的学科,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充分展示出来,发挥汉语音乐性强和青少年设记能力强的两大特点,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大量精美的文章,积累语言材料,使千古流传的书面语言材料谐于唇吻,设记在心,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言能力。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语感的强弱。周作人先生在《我学国文的经验》中说:“我的国文都是看小说来的。”一个“看”字正说出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对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所以,我们就是要通过语感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有趣味最有魅力,最让人心旷神怡又最为简单易学的学科。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几乎都是文学作品,它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充分的材料,我们不必舍本求末(须知课文所选作品皆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那么在这些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该怎样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呢?教学大纲中特别提出“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确是一语中的。培养语感也许有多条途径,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古人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金·元好问《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诗》)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多读”,读出“语感”,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形成也就不值得怀疑了。具体地来说 :

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诵读的主动权。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过: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课堂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相信学生用他的年龄特点去阅读,感知作品的能力。教师不能代替学生阅读,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先入为主地塞给学生,这样会很大程度地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处于主导的地位,去引导、点拨、释疑。须知有时你不说,他不懂,但你越说,他却越胡涂。隐藏在语言深层的情感韵味,附着在词语之上的色彩,未必能“讲解”清楚,不如让他在你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阅读,反复玩味,逐渐体会,解决他的“不懂”,岂不更有针对性?优秀的文章,只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其词语、句子、思想、美感才会被吸收并化为个人的语言修养。例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首极富诗意的抒情诗。“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从“河”、“山”一直到“陌生人”取名字,极富诗意和人情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人一种非常清新、温暖的感觉。如此优美的诗句,没有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很难想象出学生能体味出诗中的积极、昂扬的情感。再如,李乐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楼阁》,它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是统一的,而诵读则是鉴赏这两种美的重要手段,非多读不可。让学生反复诵读“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无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这一段,使学生的头脑中出现这座“空中楼阁”的景象。要抓住“照亮”、“照淡”、“山也虚无,树也缥缈”、“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这些语句启发学生的想象,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教师的讲解应点到即止,讲得过多,会干扰学生的心绪,反而不利于鉴赏;而诵读不仅可以熟悉课文,还能做到“咀嚼有余味”,增强审美能力。

其次,要让学生掌握各种阅读的方法,获得语感培养的钥匙。

“读”的方法,指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或口头语言的方法。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要重视默读训练,提高默读的效率,形成“内在语感”。由于默读要求边动眼边动脑,具有跳跃性、重复性和思考性,速度较快,摄取量较大,容易训练思维,对语感的形成十分有用。教师应结合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文体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各种形式的默读训练,并注意“读”与“思”结合,从数量和质量上加强默读训练的力度。叶圣陶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透彻。要理解透彻,必须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是有效方法之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里的“揣摩”也即“读”与“思”的结合。提出问题便要质疑,解答问题便要辨疑,默读这个过程就是分析、综合、比较等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就得到了训练。

(二)要通过听读、朗读、背诵等有声语言的训练,形成“外在语感”。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调动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记忆,强化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一个词或一句话,它的书面形式只有一种,但在口语中的表现形式却又能有几十种,甚至几百种。比如“是”可以有 50 种说法,“是不是”可以有 500 种说法。书面修辞在表达语调时却无能为力,口头语言中的修辞现象远比书面修辞复杂得多,微妙得更多。文学作品本身即使再优美、再动人、再有感染力,如果不经过再创造劳动,把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那么作品对学生来说也只能是一个“静态的作品”。因此,学生需要把文字这种视觉形态转化为声音这种听觉形态,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需要有对作品的认识,更需要有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这种听觉形式的构思和表达,这种构思和表达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传统的吟诵法虽然有死记硬背,以“多”求胜的不科学的一面,但也包含着重视语言实践以加强语感的宝贵经验,以诵读入手,整体释字、句读、训诂,通过感性的、直觉的读,逐步积淀语感,这种方法与作家写作一样注重直觉、灵感,以至结晶出理性的乐章,是高度一致的。所以,要注意对传统读法的继承、改造。这种语感训练的主要内容,大致有: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节奏感、音声感、正误感、分寸感、畅达感、美丑感等。

(三)要大胆创新阅读方法,形成“特殊语感”。如带有“发现法”性质的“测读”(猜读),加大阅读频率的“速读”,扩大阅读范围的“参读”,对材料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的“比读”等。

(四)要通过“读和写”、“课内和课外阅读”双结合,形成“延伸语感”(或曰“实践语感”)。“吸收”是为了“成长”,学生语感的形成还应有让他得以检验提高的场地和途径,这就要让他们养成读写结合,勤动笔黑,触类旁通的良好习惯。还要培养他们课内读书与课外读书结合起来。如讲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补充了几首“朦胧诗”: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张学梦的《我是中国公民》:“像台风在海面妊娠/一个伟大的意识,突然闯进我的心/正在浓缩的地球和延展的视线/都来加强,这个应有的振颤——/我是/中国公民!”这些诗并不易于感受和理解。但在教学中学生的喜爱程度和理解状况却大出我的意料,使我深深感到学生对文学名作的兴趣和学习潜力的可观。所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去,到阅读室去,到大大小小的书店去。让他们课上学读书,课外爱读书,会读书,语感的培养得到延伸和实践。

最后,适当运用渲染语为语感的培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于漪老师讲到他教学成功的奥秘时曾说:“首先,一个教师要让教材中的情感,来点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然后,再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燃起整个班上数十颗心灵的情感的火焰。”这说明,运用激励渲染,有助于教学和教育。渲染语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和运用的用以渲染课堂情绪,激活学生学习情感的简语。优秀的渲染语富于简洁性、针对性、感染性、鼓动性和时效性。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根据学情科学设计和巧妙运用这一语言手法,为教学服务,是教师的基本功。一两句简语,工整、明快、严谨,激励渲染的力量非常强,可充分适应学生的兴趣需要调动集体情绪,突出课型特点,加速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效率。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的阅读比实用文阅读更重情感体验;文学写作是创造,鉴赏也是创造,从这一原理出发,文学作品教学就更应该采取在自读中激发学生情感和创造力的方法,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让鉴赏主体和鉴赏客体的情况融为一体,阅读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为此,教师要热情地发挥主导地位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因读书量不多,因阅历浅薄,生活体验的局限而难进入角色的困难,运用适当的渲染语,引导他们较快地投入作品的情景之中。

如我在教学唐朝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在导语中插入这样的渲染语,先介绍李白的身世,并讲述了李白被唐玄宗召进皇宫,成为当朝权贵的玩物,但当朝廷来人请他起草一个重要文诰时,李白借着酒后的醉态,便要杨贵妃磨墨,杨国忠端砚,高力士为其脱靴,表现了他蔑视权贵的品格。之后,学生才开始朗读课文,当读到最后的主旨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时,学生联想到李白在朝廷嘲弄权贵的故事,便无师自通了,这是教师的言语渲染的作用。这一暗示渲染启发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化了学生对主题的认识。再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诵读要体现舒缓到急促,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梁小斌的《我热爱这秋天的风光》要节奏轻快,讲究音韵;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积极、昂扬的情感;普希金的《致大海》诵读要感情强烈而深沉等等。教师用浓厚的感情把它们各自的特点渲染出来之后,就能营造一种气氛,使学生的感情一开始就受到感染,让他们的情绪同智力因素一道参与学习,对语言的培养确是事半功倍。

    总之,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要多考虑培养学生的语感。鲁迅先生说过,不要相信什么文章作法的话,读得多、写得多也就会写了,学语文只是“读读写写而已”。一语道破语感培养的全部内涵。学生多读书,夯实“精神的底子”,语文教学怎会被人说成“误尽苍生”?(2003/11/30)

 作者邮箱: huangjingqun@21cn.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