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ternet应用的阅览自习课学习活动的实践探索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上海市宝山区虎林路小学 王晓荣 2000年3月29日正式开课 一、 问题提出: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教育的社会性,决定教育者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使学生走出学校的同时顺利踏上工作岗位。 随着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发展,许多学校建成多媒体校园网,许多多媒体课件应运而生,可这些多媒体课件只是取代了传统教育的投影、幻灯、录音等,交互性不强,参与性不够,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没有将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众所周知,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些知识库都是按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如果在中小学阶段Internet环境,让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获取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筛选和加工,然后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充分利用。整个过程,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鉴于此,我校创设Internet环境,进行阅览自习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阅读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文章,扩大学生阅读面,形成独特见解。 二、 设备需求: 1、 校园网络:连接Internet的校园网络环境。 2、 网络教室:教室含有三十台连上Internet的多媒体电脑,其中教师机一台,可将学生制作的文件(读书卡 片)通过大屏幕投影仪共享。学生二、三人一台共同合作阅读。 3、 软件:Window98操作系统和Office97办公套件。 三、 教学程序: 1、 引发动机,确定主题 教室利用Internet上的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资料引起学生兴趣,学生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浏览主题。 2、 提供网站,网上浏览 教室提供学生有关网站,尤其是一些具有搜索引擎的网站,如:新浪网(www.sina.com.cn)、中文雅虎 (cn.yahoo.com)和搜狐(www.sohu.com)等,输入关键字,便可快捷地搜寻有关内容,学生打开网页自主阅读。 3、 整理资料 制作卡片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将有兴趣的、描写精彩的片段通过计算机技术,制成图文并茂的电子读书卡片。 4、 网上交流 资源共享 通过网络、多媒体投影仪,学生按兴趣,有画面、有口头地向同学展示。 四、 意义所在 1、 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认知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活动只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外部刺激。也就是说,教学只是一种外部刺激,学生的学才是真正的认知过程。Internet环境,为学生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界面,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学生想象,因此,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激烈的讨论、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处于极其兴奋状态。 在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选择阅读内容,又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夜莺之歌》的教学,由于同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甚少,影响课文理解,因此,在阅览与自习课上,学生在Internet上找相关内容,然后根据兴趣指向某一篇文章及报道,有的学生找到抗日战争杨靖宇的英勇事迹,有的同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扫盲版中了解了大战的领袖人物,还有的同学则寻找到时事网页--“声援东史郎”,等等,插入图片,制成动态的电子读书卡片。整个过程,学生的认知不是外部刺激给予的,而是学生内部的认知过程。 2、 人机互动,主动建构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地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意义建构。多媒体技术由于提供界面形象逼真,学生在网上浏览、制作卡片的过程,本身就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些知识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建构而成,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如,在教学《清贫》一课后,学生主动在网上查询中国共产党创建者的事迹。他们有的找到介绍毛主席的网页,有的找到介绍周恩来的网页,有的同学则找到苏联共产党的创始人列宁和斯大林的网页。 3、 实现课堂教学的“大语文教育思想”。 “大语文教育”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它要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课本上的范文皆为名家名作,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囿于篇幅教时,并不是瞬息万变的世界的全貌,生活,社会中有无涯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学习与开拓。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张孝武先生说:“语文与生活同在。”由此看来,学校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积累、体验,用生活作为课堂语文学习的最好注解,并将语文能力运用到生活中,这是“大语文”教育的根本要求. “将书中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的直接生活沟通起来,书就读活了,把语言与背景经验接通了,书就读出韵味了。”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置身于世界,审视社会人生,去读世间这本无字的活书。 Internet的虚拟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无地域局限的活教材。前面所举的《夜莺之歌》的课前广泛的网上搜寻和阅读,本身就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黄河颂》一课的网上搜寻,提供给学生更多感性资料:聆听音乐家的黄河大合唱;观赏直观的壶口瀑布图;阅读黄河两岸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为激起学生爱国情怀提供基石。 五、几点说明: 1、教师角色演变: 在互联网面前,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变化,有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讲解者,变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因此教师对互两网上本学科的知识要有很强的敏感性,有全面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作好学生的引入者。我个人认为,语文教师的备课也应该可放,在Internet上搜寻相关资料,充实到备课之中,并有机地把阅读材料介绍给学生。 2、教学氛围: 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的精神,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合作研究讨论,小组之间则鼓励学生竞争。在学生交流时,学生可根据自己阅读查找的文章内容加以补充,真正做到、“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 3、 抵制Internet带来的负面效应 互联网提供给学习者大量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带来许多有害信息,产生负面效应。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作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同时装载“东方卫士”之类的软件,同时尽可能提供学生具有搜索引擎的网站,防止过滥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