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听的音乐,动感的语文课─——浅谈语文课中音乐的应用(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南昌市实验中学 陈洪霞 作为语文教师,我悲哀地发现,语文在中学生心目中倍受冷落。他们常常醉心于数学的灵活,化学的神奇,英语的时尚……语文有时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如果一昧地从学生身上或者从社会影响去找原因,这显然是不客观,语文老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劣,才是真正制约语文发展决定性因素。因此,我注意了教法的更新,注意到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尤其是音乐的引入,让语文课诗情画意,妙不可言。 音乐为媒 书声琅琅 语文教学往往强调对课文的分析,从结构的安排、人物的性格到写作的特点等等,却忽略了对课文语言的吟诵品读,纵然是安排了学生朗读,也是匆匆而过。因而学生往往是把握住文章的内涵,却回忆不起作者的妙笔生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许多学生在与人交流时口齿不清、辞不达意,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诵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抓好这个环节至关重要。 其实中国早期的语文教育是非常重视诵读。从汉魏六朝到南北朝,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诵”,学生往往是自己朝吟夕读,甚至背诵,文字读顺,文章的大意也就把握住了,同时还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宋朝的朱熹也指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语文教学法要重视诵读,也是受汉语特点决定的。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它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极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平仄声韵整齐有序,讲究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易于诵读。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强调诵读教学,大力提倡背诵。可喜的是,现在的初中新教材加大了背诵的分量,提高了对背诵的重视程度。 那么,应该怎样诵读呢?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的具体程序是眼——脑——口——耳——脑。在朗读过程中,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这样才能达到理解、记忆、运用的功效。叶圣陶先生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然而,我发现许多老师虽重视朗读,但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反复地朗读,学生尽管开口大声读,但未真正心、眼、口、耳并用,因而收效甚微。如何让诵读发挥它的作用呢? 我尝试着将音乐引进课堂。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各种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而文学的音韵、节奏就吸取了音乐的技巧,时而柔和,时而铿锵,伴着美妙的音乐诵读,让音乐诠释课文。仅枯燥地朗读只会使学生索然无味,而音乐的介入让课堂诗情画意,充满美感。人们易对美丽的事物产生兴趣,学生亦然。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倾注极大的热情,他们愿意开口读、用心读、有感情地读,在入情入境的朗读过程中,对文章的风采格调、脉络层次、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潜移默化地理解吸收。张志公先生就这样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课文熟读成诵后,优秀作品中那些经过反复锤炼的语言,就会慢慢沉淀于学生的记忆之中,成为他们的“资料库”,极大地丰富他们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 当然,有些课文大气磅礴,有如长江大河;有些课文清新小巧,有如泉水叮咚;有些课文激昂热烈,恰似狂风骤雨;有些课文细腻含蓄,又象和风细雨。所以音乐的选择就非常关键,不恰当的音乐非但对课文理解没有帮助,还有可能阻碍学生的领悟。音乐的节奏、旋律、风格、感情应该与课文相近,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真正体会文章的内涵。比如《金黄色的大斗笠》,我选用的就是轻松愉悦的钢琴曲《梦中的鸟》,在跳跃的音符中,学生们仿佛能看见那孩子们嬉戏的身影,清脆的笑声,甚至可爱的小脚丫,音乐让文字再现成动感的画面,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情很自然地就把握好了。再比如诗歌《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因而在朗读时我配以雅致、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用音乐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目的古曲中走近作者,与他一起呼吸。一起思考。“音乐和诗歌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学生从音乐中悟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色彩,从听觉中感受诗的气氛,把握诗歌主题的总基调。 运用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对课内文章朗诵感兴趣,而且主动地去朗读课外读物,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有学生参加校朗诵比赛时就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 。 音乐为媒,书声琅琅,让语文课摇曳着美丽的风情。 音乐为介 情文并茂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别的艺术是相通的。比如和文学艺术,早期的诗歌,将“诗”和“歌”融合在一起,在吟唱中表现生活,传情达意。现在的“音乐散文”,也是借助这一形式来诠释人生,倾述心声。所以说音乐和语言一样,都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但音乐在表达人类情感方面更细腻、深刻、生动。 如果说人类创造了音乐,音乐也教化着人类,孔子听完大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在音乐的世界里,没有种族、没有国界、没有阶级、也没有时间的限制,人们的情感是相同的,人们的感受是一致的。音乐创造了巨大的魅力。 利用音乐这一特点,让音乐为语文教学服务,可以打破语文教学停滞不前的现象。我们知道传统的语文教学单一地以讲为主,教学形式简单,易让学生厌倦,学习呈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初中学生就其年龄来说,他们的理解、概括等思维能力还很有限,有意注意的时间还很短。如果适时将音乐引入语文教学,让它走进课堂,通过音乐的旋律给学生强烈的刺激,借助形象进行记忆,这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大有裨益。 可以说音乐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音乐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有以下一些具体方法: 1、音乐巧设开头。 开讲可借助于音乐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情境之之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所以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比如在上《孔雀东南飞》时,就可以先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来配合,让学生从那忽疾忽缓、时轻时重的乐曲中体验课文情感,共同感受相见时的悸动、相知时的惊喜、相爱时的欢悦、送别时的凄凉、殉情时的悲切、“化蝶”时的真切,那么学生很自然地会由梁山泊与祝英台不幸的遭遇联想到课文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这老师正式讲析课文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在讲授《不朽的失眠》前,配上古朴悲凉的音乐诵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把学生带入有着的“西斜”的“月亮”,“粗嘎嘶哑”的“乌啼”,“清霜”的“星子”的美丽古城。所以,那寒山寺的“钟声”不仅敲击在张继的心坎上,也撞入学生的心海里,学生浸染在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中,随着张继由伤心而失眠,由失眠而不眠,由不眠而彻悟,自然而然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脉胳。 2、音乐制造高潮。 “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一堂好课也应该是波澜起伏、高潮迭出。通过音乐刺激学生,调动他们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考虑到学生也许很难理解作者对母亲的依恋,对爱人的热恋,对祖国的苦恋,因而在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后,我才播放《思乡曲》,让学生在乐曲中静默,在乐曲中思索,在乐曲中走近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一同呼吸,一同思念,一同悲伤,一同无奈,作者感染了读者,读者理解了作者。后来的学习,学生异常活跃,发言积极而主动,课堂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文章分析就有水到渠成之感,学生的思想在音乐中得到了升华。音乐也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充分表现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激活了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音乐妙助结尾 许多老师很注意导语的设计,为授课创立情境,但往往却忽视讲课的结束技巧,要么是不了了之,要么就是简单的布置练习,并未抓住这一时机延伸和拓展知识,如果这时巧妙地运用音乐,可以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如在上《梵高传》时,由于开讲我已经让学生欣赏了一组梵高的画作,也简单介绍了他的生平经历,学生有了知识上的了解。故结束时,我播放了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并要他们用一句话表述自己的感悟。两位伟人相似的命运、激昂有力的音乐似乎让学生听到了掷地有声的金石之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寻找到一种永恒的精神——执著、坚定、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所以学生是这么说的:“不幸是磨刀石,磨出了生命珍珠般的光彩。”“敢干与命运抗争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让人倾倒的,不仅仅是你盖世的才华,更是你无以伦比的勇气。”“那艳丽的金黄色的向曰葵里,一定跳跃的是你永远执着的信念。”…..再例如,在上《醉人的春夜》课时,我是以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学生跟着旋律一边唱一边想,爱的真诚、爱的温馨也似乎溶入了孩子们的心田,课后一句话心得写得极其精彩。有的学生是这样写的:“爱在付出中得到,爱也在付出中完善。”还有的同学写道:“爱人者人恒爱之,助人者人恒助之。”“爱的力量无坚不摧,它能使敌人变为朋友,恶意成为友善。”“心中有爱,每一天都是明媚的春天”……音乐的恰当结尾使学生产生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了进一步的思想感悟,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 音乐为介,情文并茂,我们的语文风情万种。 音乐为桥 浮想连翩 巴甫洛夫曾说过:“鸟儿要飞起来,离不开空气和翅膀:人类要创造,离不开事实和展开想象。”被称为创造之父的奥斯本也称:“想象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爱因斯坦更将它放于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我们多彩的人生。但是,现在中学生的想象却在逐渐地丧失,文章也缺少灵动,走向了无病呻吟,千篇一律的道路。 而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其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为人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大天地,它几乎突破了一切时空的限制,可以让人的思绪自由飞翔。而且音乐所表现的主题相当宽泛,不同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解读音乐的主题。可以这么说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声音到画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又最能拨动青年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所以说音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力。 那么,如何利用音乐培养想象力呢?我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1、课文的再创作。许多优秀作品常有一些未明确写出的部分,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其实渗透了丰富的“有”,我们可以以音乐为媒介,引导学生创立新的审美视野,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地方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而弥补起来,使之具体化、深刻化。以《乡愁》为例,诗歌是用几种典型事物来反映不同时期的思念。我让学生伴随着《思乡曲》,任取一节将课文具体展开。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想象,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将儿时与母亲分别安排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早晨,母亲站在高高的山岗上,风吹动着她的衣襟,一如她始终挥动的手,甚至写到“天在下雨,人在流泪”。有的学生则将这一离别放于月朗星稀的晚上,母子俩相顾无语,只有虫鸣在诉说着离愁…… 让学生参与对课文的再创作,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2、进行音乐作文的训练。教师可针对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利用音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让艺术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真正留给学生无拘无束的想象空间。我曾以钢琴曲《蓝色狂想曲》为音乐材料,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和生活阅历,用文字反映音乐。事实证明,学生的想象是永无止境的。有学生将它演译成大海风景图,有水草,有游鱼,有海鸥,有帆船,有动有静,有形有色,真叫人目不暇接了。而还有的学生把它看作是天空风云图,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云朵的形状和变化,可以说是美不胜收。 音乐作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挖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构建了积极健康的心理结构。实践证明,这样的情境作文比一般的命题作文更适合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易于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 音乐为桥,浮想连翩,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吧。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语文教学正是借助于音乐语言,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去叩击学生的心灵,也给语文课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语文教法的改进和创新,语文教学一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