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启发性与趣味性(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周方 [摘要] 本文从一位中学生认为语文课后练习“没用”的观点生发开来,对当今语文练习的进行了一番思考,阐明了其必要性,指出了一些课后练习缺乏一定的启发性、趣味性。 [关键词] 语文教材 课后练习 启发性 趣味性 在语文建设2002年第10期有这样一篇中学生写的文章《没用的课后练习》摘录如下:“我们用的语文课本课后都有思考练习,我觉得它们只是课文的附庸。这些思考和练习的确在一定程度帮助我们理解和巩固课文,但是,我们学习语文不只是学习那几十篇课文。老师常说,通过课文学习,要使们能够举一反三,培养我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可是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却不能帮助我们达到这样的目的。语文课后的思考和练习,有很多题目,我们在预习、学习课文时就已经解决了,即使是需要在学完课文后才能完成的题目,也大多是语言知识积累的题目,做了那些题目,我也没有感觉到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只是觉得没用,只不过是应付老师罢了。”[1] 不难看出,文章道出了学生们对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的无奈,其实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处理课后练习,有些练习连教师本人也不会作答或不好作答,有一部分思考题放在课文学习中进行了,有些练习布置后也就流于形式,不再落实。 有感于此,我认为在当今课程改革、教材改革的基础上,课后练习也似乎应有所变革。笔者经过思考,就语文课后练习提出一些粗浅认识,以求抛砖引玉。 一、 必要性 课后练习要不要?答案是肯定的。课后练习是对通过选文所学到的语文知识的阐释和补充,有助于检验学生一课学完后的小阶段成果。科学的练习应该是一座桥梁、一道梯子,引导学生走向知识的彼岸。在倪文锦先生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第4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即使到了80年代末,‘范文制度’下的语文教材,基本上仍都是由课文、语文知识练习三部分组成,其共同特点是以课文作为教材的主体,知识作为一个体系,按知识体系组织课文,少量的练习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知识的。”[2]这段话讲出了练习的作用。现在虽然使用了新教材,有了较大幅度改革,但练习的作用依旧,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理解知识的,所以课后练习是必要的。 但是现有的一些练习却让学生和教师感到没有必要,就象那位学生讲的,有的可在课前预习中解决,有的在课文学习中也就释然,这样的练习安排在课后再重复一遍,可能会让学生感到烦琐,必要性不大。所以,设计什么样的练习题才会具有让教学的主体----师生感到它的必要性呢? 二、 启发性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二项教学内容和要求中的第(五)部分第3条写道:“课文注释和练习应少而精,富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组织和编排应灵活多样,应给教学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 黄光硕先生著的《语文教材论》中有这样一段:“练习要富于启发性,这是设计好练习的关键问题。如何做到有启发性,叶老指出,应在‘课文之关键处,含蓄处’,‘作适当之指点,不为详尽之讲说’,以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逐步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过去设计练习题,往往感到启发性是一个难点,其实只要认真对待,并不太难,主要是不要把话说尽,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题目也就有启发性了。”[3]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要求讲究些艺术的教学方法,绝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完了一篇课文,我想学习的最好效果不是终于学完了,或仅仅是知道了什么知识,应该是对学生有所启发,使学生有所感悟,让他感到要进一步探求下去。这时课后练习的启发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仅仅是就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只要看看书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那么启发性就无从体现了。例如,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祝福》的课后练习一: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情节提纲完全可以放在学生预习时做,倒是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应有所探究。再如《装在套子的人》练习一: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这个练习题也是从课文中字里行间地去寻找就可得到答案,甚至是不说自明的,对于高中学生来讲,这个练习就有些浅了,没有什么启发性。 倪文锦先生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中第4章中对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分出了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例。[4]它们的功能不同,因此课后练习的设计了也应有所变化,充分发挥出四种类型选文的各自功能。 三、 趣味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后练习是用来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的。因此课后练习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兴趣、好奇心都是形成求知欲、满足求知欲的最基本的条件。课后练习一定要在满足激趣、设疑方面多加考虑,使学生感到愿意思考、愿意去做。语文这门课程有它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它不仅是有工具性,更有人文性。因此语文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训练及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有情感的激发,而趣味性便能使他们产生正面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而“如果伴随学习和思考而来的是兴奋、激动,对发现真理的诧异、惊讶和产生愉快的体验,那么这种情感便能强化他们的学习活动,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与智力的发展。”[5] 引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很多名家大师都有很好的论述。这里不做赘述,但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空泛”则是“引趣”的大敌。“空泛”的练习题不易作答,例如“怎样认识”“如何表现”“得到什么启发”“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等等,让学生想一想是可以的,但学生往往没有兴趣去想这些问题,而且想过之后,也不知道有什么作用。 前文提到的那位学生还有一段话:“我觉得课后思考和练习应该修改修改。例如,可以把有关预习的思考和练习放在课前,让我们预习时自己解决,把关于课文内容理解的思考和练习放在文章当中解决,课后就不要我们再重复做,最后则给我们安排一些能够让我们运用所学知识的题目,最好不是关于课文的,这样我们会感觉到新鲜,有挑战意义,做这样的题目我们才会感到课文学习的喜悦。”[6]可以看出,在解数理化课后练习题时,他们能将所学定理、公式知识应用上去,他们有解题的渴望,因为一道题解出来后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的语文练习当然不能等同于理科练习,但在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验成功这方面,应该是相通的。 我们的语文课程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素养,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对汉语言的学习总还是要通过各种语文训练进行,而语文训练如何进行,黄光硕先生在《语文教材论》中论道:“主要通过语文的练习来体现,练习设计得好,语文训练就可以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效果就可以预料。反之,则会影响整个语文训练的进行。为了改进语文教材,练习设计应该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不仅要从宏观方面研究练习题如何通盘安排,还要从微观方面研究每一个练习题如何设计。”[7]现在的课后练习设计,可以在很多的有关课程的新的理念的指导下,进入一个创新的境界,使学生不再厌烦,使教师不再头疼,使课后练习之于选文犹如锦上添花。 参考书目: [1][6]《语文建设》[J]2002.10.29 [2][4][5]《语文教育展望》[M]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团组织2002.1.200、217、167、189 [3][7]《语文教材论》[M]黄光硕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3.132、138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