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的人文性看中学语文教学(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何昌裕 1.人文性的含义 语文最大的一种性质,工具性已经无人争议了,语言既作为思维的工具和载体,又作为其他科的工具,基础性最重要的工具。语文还有另外一性质,以前教学上叫思想性,如今叫做人文性。思想性重在文道合一,文以载道,似乎有语言附属于政治或社会学之嫌,其独立性的构成文学情趣的感情就减弱了。语文的人文性究竟是思想性还是情感性?一时仍有争议。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言来自于生活,形成文学后更是生动优美颇具美感,它是活生生的生活现实的高度概括。语言文学都应具有情趣情感性。语文人文性的实质就是人的精神情趣性。这种情趣性来自于生活的生动感,来自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来自于语言是多学科的综合,来源于语言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又是人们精神世界的观照。传统语文教学重多学科的综合,讲究文道统一,对语文的本质性模糊的态度,语文教学兼顾了政治、经济、科学、思维几大任务。现在语文教学与其他分家,它已经成为培养人们情感和个性人格的最重要的科学。从这种意义上说,它的人文性更趋于精神性和情感性,也可以说是人们的心灵之学,其语文的特质和含义都是通过人的内心观照过的,对外界的反映也是通过心灵的情感评判,而不是机械的反映,人文性更多反映文学性。 人文性是一个舶来品,可以指人本主义、人格主义。人文主义最出现于文艺复兴期,其根本含义既指与自然科学对立的人文学科,又指与神学相对的人学,即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作为人思想核心,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人性论,它讲求反封建束缚,主张以人为中心,颂扬人性高贵,提高人的权威,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性,反神性,提倡人权,反神权,这反映人的意识的自觉。这种人的自觉反映到教育理论中最早的当属拉伯雷《巨人传》中对巨人康帕内拉的描述。多方面发展人的才智和知识,提倡理性和自由。人类到近现代时期,人的自觉自省意识到了很高的程度,教育学习理论人文性的表现尤其突出。后来人本主义思潮对人文性的表述更加深刻。科学及外界自然都为人类服务,观照我们的情感和发展,人文思想深入人心。人文性的含义就是拉伯雷所倡导的甚至于更多。学习的目的为人的心灵精神寻求安康、发展。语文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工具,它必须将人的发展、精神世界提高作为重要的任务。人文性是附庸于语言之上,它有文化性、思想性,情趣性。而优秀的语文教材尤其注重情感性培养,思想文化都融汇于情感、人格之中。语文科教学是用生动的生活语言和优美的文学语言教会学生成为更深层的高素质人才。这些语言,不比一般的口头语言生活中的日常交流,不自觉的学习态度。中学语文应考虑语言是载体(工具性、基础性、综合性),将在学习中体味出语言的情趣性、情感性和深刻的文化哲理,学习语文应是一种自觉的学习模式,透过美妙的语言体会优美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知识。人文性要求知识、哲理、情感应纳入人格培养发展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健康的美感,积极的情感和完善的人格。 各科具有各科的主要特点,对全面发展的学生人格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数学重在方法论,物理重在自然哲理,化学难在自然变化理念,生物重在生理过程,政治重在社会存在分析,历史重在历史规律。语文科重在文化性、人文性,客观上反映人类创造的文明文化,主观上纳入学的人格中。其他都具有培养人格发展中的方面作用,但语文的特殊性着重在精神(不是心理过程)品质的增长,提高文化对人格、个性的观照。其他科都或多或少反映的客观自然社会、数理规律,虽然这些都应纳入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格中,但影响不会象语文这么直接,“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人们表情达意的最基础最普遍最重要的工具,语文科深在从内心中来,又要回到内心中去,它从文化的层面、精神意识情感的层面再一次回到学生精神情感中去,读语文应该是与一些内心丰厚、情感丰富的智者对话,模仿和崇敬、贬损和遣责肮脏的灵魂。从这一点上说,语文是文化之学,灵魂之学。但语言文化学的内涵更广,既是语言学,又是文化学。在下章人文性的表现将进一步阐述。 2.人文性的哲学基础 语文人文性既体现出对文化的观照,实质体现出对人格、人精神世界的观照,不是心理学,不是研究心理过程和规律,而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规律从而受到美感和高尚情感的陶冶。中学语文应重在学习语言,学习文化,研究成分不多,但也应逐渐上升到对语言文化的高层次的理解,模仿学习语言已经在小学时幼儿进完成了,那么中学生应在受到语言情趣性的熏陶基础,加大深层次的对文化的热爱和领会,这符合中学语文大纲的要求。 尽管人文性更多的特质是情感内心式的,但在语文中是以语言文化形式出现的,这种语言文化又是客观的产品,所以语文教学的的哲学基础应包含两方面,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现代哲学的两大主流,它反映了现代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的归纳。语文也应将其作为自己后盾。科学主义崇尚科学,理性,主张实证和精确科学,否认本体论,用科学的精神来解释人的问题,如人的价值、自由等问题。语文中的基体是语言文化,语言文化是客观的社会现实,所以语文应以科学主义作为自己的思考方法,语言文化有其自身的一套发展规律,不能人为地臆断。语文教学也应针对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客观分析并理解掌握,针对文化学的内容作科学的评价,以丰富的祖国文化滋养我们的头脑,促成人格的成长。 人本主义重视本体论,反对传统哲学以认识对象为本体论,主张以人为本体,人是一切科学的出发点和归缩,哲学思想归根应重研究人的本质,自由价值及与人相关的社会问题。语文是心灵之学,文化是精神的结晶,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所以语文特别强调人本主义,语文中语言文化体现出科学特性,但更应该看到语言文化归根应是人创造的精神产品,如果不把人精神作为观照的核心,语文就失去了它的特殊性,语文就失去了人文性的本义。应在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用心灵去感受语言文化的精妙,本着人本主义的原则,用人的个性,用人性去理解语文,不然,全照科学的方法,机械化、僵化的方式去理解语言文学,将不能完全领悟人类文化的精彩或歪曲文化的本义。比如:北京是祖国的心脏,照一般语法上讲,照机械僵化的理解似乎不合情理,但此句体现语言的精妙形象感无与伦比。这是语言的高级形式。要从人本的原则方能体会人类创造语言和文化的匠心。 正确的方法就是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结合起来理解语文,用心灵去感悟语言文学文化,体现人本思考方法,又要跳出于语言文学的框框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语言文化的规律。语文的工具性重在科学原则,人文性更多从人的情感,人本思想方面领悟。语文不仅要思考和分析,还要用心理去领悟。语文学习中难就难在双重主体论,其精彩也在此。语文学习既讲究科学性,又有人情意味,近几年兴起的文学教育似乎更注重人文思想,更趋向于现代人本主义,讲究情感和直觉,讲究非理性。应该说,若从高级形式的语言——文学语言的角度探讨语文的哲学基础应该重在人本主义,因为语言内涵活泼的东西是人的内心情感。人文性就应该从人本主义考虑更多,人文主义教育原则就是与现代人本主义一脉相承的。都讲究个性,重人的发展和自由理性等人性的形成。人是万物之灵,语言产自于内心,具有人性的语言才能成为学习的典范,也是语文学习的原动力,所以语文的人文性的哲学基础更注重人本主义,去挖掘文学语言的人性,人的心灵的必然。 3.中学语文人文性的内容及表现 人文性就是语言文化性,情感性。语言文学是由人精神上层建筑的产品,它具有客观反映现实,是社会的载体,又具有主观揭示人的内心表情达意工具的作用。人文性就观照这两种复杂的综合的内容。 中国古代对于语文的人文性似乎理解得更深刻,那时唯一的科考就是语文,语文是多学科的综合尤其是伦理学的社会反映。现代语文由于分类教学的加剧,使其越来越单一,越来越狭窄,比如语文仅是一种工具论,比如语文的思想性,如今提倡人文性就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性的发展方向,也为了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特别指出只要是与人格发展有关的,属文化等精神产品都可以选为语文教材,比如文学、哲学、历史、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所以语文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 中学语文教学特别考虑学生的人格发展及学科特点,中学时代是学生情感发展关键,人格发展的最黄金时节,重心不应落在对社会的认识上,而应落在人的内心发展上,对人格的魅力,人性的含义的深层次理解上,培养健康的情感,所以以前文道合一不正确。情感、情趣、文学应该成为中学语文的主旋律,宏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同时,审视人的自信、爱、尊重、生理等满足层次需要。我还认为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应该开设阶梯式专科学习,比如初一开设儿童文学专科,初二开设少年文艺,高一、高二开设青年青春文学专题,高三开设理想前途教育。语文学科特点比不少得其他科。语文科在早期(幼儿期)学生已完成听说训练,已经具有简单的对话能力。中学在小学完成一般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应该重在文学、哲学、文化学等高层次的大容量的阅读,只观其义不观其形,这更符合人文性的要求,也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也体现出因材施教原则,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作品,不同作品也培养教育出不同性格的人。现今中学语文的阅读量不足,无材料可读或材料不丰富是教材的特点。什么最能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情感?不一定非要体现出爱国和集体主义,只要能具有宏扬人性的作品都算永久的文化遗产,我们都应开设和考试。比如青年期对于爱的主题了解的欲望更强,为何不阐述各式各样的爱的主题?自私的,宽厚的,狭隘的,文雅的,粗犷的,让学生自己能比较鉴别,增强对人生的了解能力。考试也不应作研究性的阅读,而应重鉴赏和感知性的阅读,将来绝大部分学生不会作研究家,所以我们的高考难度不应太高,绝大部分不应象以前那样太注重评价分析,而只须以归纳总结为主。如今高考题太难会将中学语文教学引向偏难的方向,这不符合人文性的要求。 作者邮箱: hechangyu@mail.china.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