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自由地写作(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陆鹏鸣  江苏吴县中学  215151

写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成绩。因此,写作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而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确实是语文教学中“望文兴叹”的区域:学生搜肠刮肚却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有意无意地束缚学生的手脚,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了思维的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造成学生不能自己做主,没有机会自由地感悟、思索和写作,因而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结果是写作时或无病呻吟,或千篇一律,实在不耐看。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的现实存在,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学生的“苦”和“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还学生一个 “乐写”;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写出真情实感,写出个性,还给学生一个“自由”。

那么,如何让学生“快乐、自由”起来呢?“快乐作文”、“自由作文”是笔者及其同仁近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探索最优化途径的一次尝试,旨在探索一种新的作文教学形式,希望能给作文教学注入新的理念:让学生把写作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自由充分地发挥自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努力发展自我的个性和灵性,完成培养学生表情达意能力的目标。因为我们都明白:“开放”才能“搞活”;“自由”才能“快乐”。于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提出了这么一种构想:干干脆脆让学生自由地写作,快乐地作文。

一  理论基础。

古人说“文无定法”,“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情以物迁,辞以情法。” 而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也说:“夫文无本体,必附丽于事物而后成其为文,读物之实质固亦为种种之事物;而读物之处,事物正多,尤贵实际探求。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蕴,且必经已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达。” 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都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情)—文(辞)”的转化,而写作的本源在于自身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那么,生活从哪里来?我认为,学生的生活应该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间接生活,一个是直接生活。间接生活来自读物,前人积累的记载下来的文本读物,就是丰富的生活。直接生活自不用说,指学生学习期间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但接触生活并不一定认识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而且了解了其“精蕴”,才能成为写作的材料。因此,怎样把材料转化为文字就成了写作的关键,从而语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把“充实而深美的积蓄(即生活材料)化为充实而深美的文字”的能力,也即语言表达的能力。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虽然许多语文老师都明白这一点,但如何都改变不了学生对作文兴趣索然,甚至视为畏途的现状。怎样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又不抹杀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写作的快乐,这也是我和同仁近年一直在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人的兴趣是与对外界事物的需要密切相关的。需要即是欲望,欲望是否强烈往往决定着兴趣浓厚程度的高低。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强烈的需求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从事学习实现学习目的的心理驱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事实上,在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触过的一切文明财富会在心灵中——首先在情感,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让学习者自觉地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主动激发学习动机达到学习目标。” 事实上,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一面,因为它的文本(即读物)更具人文性,更为感性,更有感染力,容易诱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这看似在说语文阅读教学,其实阅读与写作是相反而又相通的。阅读活动表现在“文—意—物”的转化,正好是写作思维走向的逆运转。从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心理看: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本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发表欲。求知欲是阅读的内驱力,发表欲是写作的推动力。二者同时发展,互成正比,不断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不断促进他们的发表欲,不断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是推动读写结合,双向互进的根本。 

可见,快乐作文在理论上看,是完全可操作的。

奇妙多姿的世界,因为有了人而更加丰富绚丽,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人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的神奇又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而形成的。正是由于这种个性,而表现出与动物根本不同的创造性特征;人之所以伟大,人之所以最高,也基于此。正是由于这种个性,创造力才有了源泉,如果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或是由一个人克隆出来的,如果所有的人思想感情毫无二致,还谈什么发展与创造?教材所选课文无一不表现出作者的鲜明个性,教师的讲授有各不相同的风格角度。因此可以这样说,语文教育,正是师生个性的自由驰骋的领域,这也正是语文与其他学科根本不同之所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生活的真谛,又何尝不是语文教育追求的境界?不只如此,语文作文教学尤其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写出自己的东西来,即努力做到“每一千个作者,也要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文章作品是各有千秋的;学生的生活和经历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气质、性格、爱好等是大相径庭的;学生的知识构成和知识积累同样是互不相同的。这些不同往往影响着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千差万别;对事物的感受认识千差万别;对文本的体味鉴赏千差万别;对不同体裁的好恶千差万别;对情感的表达抒发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千差万别决定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思想感情的开放性;文体形式的多样性。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强行规定学生必须用一样体裁,写一样的内容,抒一样的情感,论一样的理旨呢?

我们都知道,近几年的高考都采用“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最大特点是内容和体裁的开放性。内容上,作文只是规定写作范围而不规定题目,考生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思想意义,不受任何限制,只要符合话题就行。其次,所有体裁对考生开放,考生可以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自由选择最拿手的体裁。话题作文的写作旨趣是追求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要求大胆想象,灵活发挥,举一反三。这种命题方式是对束缚考生手脚的写作教条的大解放。从实践来看,话题作文确实解放了考生的思维,引发出了多样化的表达,涌现出了若干佳构妙作。所以,这种命题方式一出现,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赞誉。也可知,在让学生自由作文这一点上,越来越得到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界有识之士的认同。

因此,自由写作在理论上,同样是完全可操作的。

          二  前提工作    

1、 克服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纵使“行政干预”,学生完成的仍是强挤硬榨,来应付老师的“遵命作文”。所以首先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因而我把作文改为周记、“表达能力作业”,使学生在心理上减轻压力。再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向他们讲述中国历史上“曹植的七步成诗”、“袁虎的倚马作令”、“王勃写《腾王阁序》”、“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都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而今后的社会也是要求我们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去交际、公关、去完成高速度、高智能运作的社会。 

2、 激发学生乐学乐写的兴趣。

语文教材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久经岁月磨练,历来脍炙人口,融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语言美、情操美于一体,是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学首先要感知文章的情感美。“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它饱含了作家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了作家心血和生命。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因事缘情,有的直抒胸臆。“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教学中准确而充分地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并把作者创作时那种激奋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从而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了课文的美。把课文当作例子,当作优美的范文,让学生在一种美的、愉悦的情绪当中,感受优秀作品的魔力,从而激发其创作的欲望。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说:“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那么,所有课堂教学以及课外作业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对于礼物,学生是乐意领受的。”作文当然也不例外。 

3、 教会学生感知、体悟生活。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学生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将文章写好,一定要言之有物,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只有有了这个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应教会学生:要更多投入生活,让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多读报、剪报,多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组织学生多走出学校,走上社会,多接触大自然,培养想象力、创造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4、 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 

    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它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方式,限制学生大脑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突破习惯性思维和束缚,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富有创意的观点。“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赫尔岑),“创新是教育达到人的发展的关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提倡鼓励学生大胆、努力创新,写“放胆文”、“自由文”。所谓放胆,就是打开思路,开动脑筋,放开手脚,无拘无束,插上想象的翅膀,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海阔天空,任其驰骋,随意翱翔。所谓“自由文”,就是结合各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引发学生的激情,唤起写作的动机,使之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提起笔来,如泉涌瀑泻,自然抒发情怀。 

5、 诱发学生喜欢、享受写作的情感。 

有位学生曾以十分形象的语言说起她对写作的感受:“而当被别人或自己的故事所感动,被心中的梦想、幻境所激动时,稿纸就像无垠的原野,手中的笔便成了欢快的骏马,尽情任意的纵横。笔尖在纸上‘沙沙’的摩擦声,犹如马蹄清脆的踢踏声,倏忽间,小小的一张纸上布满了方块字,一个个在那里眉开眼笑,轻声欢唱。扔下笔时,犹如卸下担子,尽管赶得上气不接下气,心情确实无比欢畅。”“这样的写作,我喜之,乐之,亦爱之。”还有一位学生则直抒胸臆:“写作其实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这是怎样一种奇特而绝妙的感觉啊!是心灵释放后的安然,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更是对于自身一次完美的超越,一次挑战!”从小作者的独白中可看出,他们已经从原来的“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当“我要写”这种发自内心的愿望被诱发出来之后,学生的写作就会以写为乐,乐在其中,他们的思维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就会激发出来。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而写作亦然。创作的兴趣、热情和喜悦,是成就小作者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喜欢、享受写作的情感其实就是诱发学生“我要写”的愿望。 

三  具体操作

1、 改变刻板的作文课开头形式。 

开始就给学生营造一个不是刻意写作文的氛围,而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你的话题。不妨以谈话式,把社会的“焦点”、“热点”,家庭的人物或事物的变化,学校的新风等作为一个话题拿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谈论:这件事怎样讲才能使人信服;对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有怎样的看法;对这样的情景,有什么感受……也就是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进入角色,产生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我常常把作文与尝试进行的辩论教学结合起来,引导着学生进行辩论教学。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广有争论的问题,都是我确定辩题的内容。然后以课外思考题的形式布置学生准备辩词,然后把话题自然引进课堂。强化意见的分歧,使学生的思维呈发散型,围绕着讨论的问题,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从不同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进行创造性活动。对这些问题的辩论,可以说一改单向式交流而成双向式、多向式交流,这样,教学情境倍加和谐亲切,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教与学得到互相反馈,效果显著。不仅使学生对写作感到快乐,而且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思维能力,扩展了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写作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当然,形式不局限于此。有时针对某个作文题目,引入多媒体。如在写《我爱我家》这篇作文时,我先把事前制作好的动画课件播放给学生看,画面上是一家人温馨相处的几幅图画,同时播放音乐《可爱的家》,让学生产生家庭温暖的感觉,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家有哪些可爱之处。再进行写作。由于课件以其新颖、可感、富有表现力,一开头便吸引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的欲望。这也是一次成功的写作教学的开头。

     除了以上的辩论作文、话题作文外,我还搞了片段作文、综合训练、音响作文、想象作文,口头作文、读后感、评论、编写课本剧、电视剧等多种形式的作文,使学生学习如同游戏,兴趣盎然。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2、 还给学生快乐、自由的写作空间。 

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我们的语文作文教学常常远离生活,又远离人。教师命题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他们凭主观想象,信手拈来个题目;或照搬课后练习题;或照抄报刊上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对此既无话可说,更无话要说,于是瞎编乱造,抄袭“借鉴”的现象就出现了。即使是自己憋出来的也很难有饱满的情感与鲜明的个性,缺少真实的生活、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生的体悟。因为作文内容的单一化,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单向性,表现在习惯于一个方面思维,不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并且往往成为定势,严重影响了创造性思维。为了应试,我们教师一般都是对所有的学生出同一个题目,但是,绝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这个题目有话可说。这样,说真话,说自己的心里的话,说不同于别人的话,这一最起码的要求,却成了当前作文教学的一个无法逾越的难关。这是学生“怕”“厌”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写作,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感悟、品味生活,并从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抓自己或感受深刻,或影响深远,或别有见地的人、物、事、情、理写下来。

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要传授“写作之道”。而当前有些语文教师特别愿意讲写作知识、写作技巧、写作方法等,乐此不疲,越讲越细。什么“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三要素”啦,什么开头结尾多少种方法,过渡照应多少种方法啦,什么“快速作文法”、“高考作文法”啦,等等,全是一套有纲有据的“现行通法”。在课上,教师明明白白地提醒学生:“高考作文时,你们不能随意推陈出新,就按一般的常规方法写。”于是学生谨遵师道,不敢“越雷池半步”。殊不知,这种填充式的写作,不仅捆住了学生心灵的翅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不能真实生动地反映生活。一代文豪鲁迅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写,我说不出来,那些素有定评的作品中,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连鲁迅都承认自己说不明白的事,我们教师却在年年讲,月月讲,岂非咄咄怪事﹗有人就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小时我很有灵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字也认得越来越多,可奇怪的是,文章却写得越来越臭,很难写出小时候那种充满纯真的文字了。原因是作文教学用死框子套。”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才可能让学生解开绳索,挣脱茧壳,让思想的小鸟到思维的空间里无忧无虑地翱翔。况且,写文章,本来就是“大体须有,定体则无”,写法多种多样,怎么能套用一种写法?

因此,我在指导学生的写作时,就是以让学生快乐、自由地作文作为作文教学的宗旨,让学生愿意写,乐意写,自由写,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写出他们的真性灵,写出他们的个性。肯定、热情、欢愉等积极情感体验,将促使写作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更加活跃,激情点燃智慧火花,将直接推动智力的发展。为此,要教会青少年善于将自己的激情融入作文之中,以激活文思。娓娓而叙的真情,朴实无华的情怀,热情奔放的歌颂,情真意实的忏悔……人性的光辉在他们的文章中呈现出异样的光彩。由于有了情感的浸润而显得丰盈,因为有了哲理而显得深刻、独特。一篇篇都充满着人文价值和独特个性的文章让我们激动不已。

让学生想写什么体裁就写什么体裁。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气质、性格、爱好等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往往影响着学生对不同体裁的好恶。有的学生善于编述故事,爱记叙文;有的学生善于抒发感情,爱散文或诗歌;有的学生善于论辩演讲,爱议论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西方资产队级教育论著选》),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命题作文感到困难的一部分学生,在日记和自由文中却能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另一方面,不同的体裁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内容要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如写人记事要用记叙文,表达见解要用议论文,抒发感情要用散文或诗歌等。由于以上两个因素,在学生写作中,我们教师就大可不必规定写作体裁了,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拿手的体裁吧。

让学生想写多少就写多少。

在我们看来,只要内容实实在在,结构完完整整,语言精练有味,就是一篇好作文。虽然作文的字数或多或少地表明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它绝对不是构成好作文的因素。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嘛。我们不难发现,现在不少中学生作文存在的毛病之一,是语言啰里啰嗦,拖泥带水,很不精练干脆。什么原因造成的?恐怕与片面追求篇幅有关吧。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学生的作文不可能要求他写得内容多么充实,人物多么丰满,情感多么丰富,认识多么深刻,说理多么透辟……首先要让学生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写出好作文,然后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渐加大篇幅。

    让学生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

许多教师在给学生指导写作时,惯于给段材料,出个题目,提点要求,学生则当堂完成作文。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苦思冥想匆忙敷衍,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干瘪单薄,不痛不痒。写作,不是那么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认真地审题、立意、选材,认真地安排结构、组织语言,认真地修改等等,甚或需要灵感的到来。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作文,这不是在为难学生吗?即使写出来了,也是仓促之作,好不到哪儿去。教师倒不如在时间的要求上宽松些,让学生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写作,避免仓促应战。当然,时间上的宽松,不等于没有时间上的要求。我们一般是要求学生一个星期内完成作文。一个星期的时间应该说是充裕的,学生完全能够在这时间内写出代表其水平的作文。

                     

四   结束语

对于教学而言,学生无疑是主体。在强调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今天,作文教学无疑也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决不能削弱、包办甚至取代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而必须充分尊重和启发、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才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前提所在。我们以为,作文教学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整体优化和谐调发展。追求人人爱作文,人人能作文,人人好作文。实现叶老概括的“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教;自能改文,不待教师改”的理想境界。 

让学生快乐、自由地写作,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促进人的个性的自主发展和综合素质充分自由的生动活泼的全面主动的和谐统一发展;追求积极创造条件让所有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在其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和可能的发展潜力上,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有了这一思想的指导和规范,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能步入健康的轨道,才能希望有作文教学效益的大面积提高。

快乐、自由地作文,正是根据素质教育的规律。

实践表明,让学生快乐、自由地写作,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近两三年,有若干篇学生习作在《成才导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报刊相继发表,也有多名学生在省市级的各类作文竞赛上得奖,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我们倡导快乐、自由地作文,旨在沟通作文和生活的天然联系,拓宽作文视野,提高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水平;倡导快乐、自由地作文,旨在呼唤人文价值的回归,重视人格养成,个性发展,弘扬创新精神;倡导快乐、自由地作文,旨在培养健康心理素质,尤其关怀青少年写作中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作文水平;倡导快乐、自由地作文,旨在实施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欢乐,让教师体验教学成功的欢愉。 

                                                           2002.7   

                                                陆鹏鸣

                               邮箱:lupengming051666@msn.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