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浅谈情感渗透的途径(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刁日莲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除了本身精湛的艺术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作品散发着无穷的精神魅力。这种精神是作品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它可以通过作品打动我们,以真实自然的情感唤起我们的生活体验,从而重新品味生活,最终领悟生命的真谛。正如郭沫若所说:“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作家的感情愈强烈,愈普遍,那作品的效果也就愈强烈,愈普遍。”《语文课程标准》正是针对文学作品这一本质而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身,语文教师必须更多地关注文本,关注语言,关注情感,这才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渗透情感?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体验”过的情;二是学

生“潜伏”的情;三是教材“内蕴”的情。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自己也要体验到这些情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来自教师体验过的情感,而教师体验的情感则来源于对教材所蕴含的情感的体验,这种体验越深邃,传达时就越能引发学生更为深刻的美感。因此语文教学当中感情的渗透,以上三种感情就必须互相融合,水乳交融。

一、以情激趣,语文教学的首要要求

在语文情感渗透的过程中,必须“三情”合一,而教师对作品情感体验,是处在这个过程的首要位置。伟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只有以真诚、强烈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心灵,以情动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张志公先生在《谈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有关问题》中首先谈到:“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教师的感情投入、铺路,没有感情就不能提高教学艺术,教学质量更谈不上。备课、上课都要有激情,用教师的情感转化一些问题。”“这是解决教学艺术的重大前提”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魅力通过有声的语言传递到学生的心中,“情感投入”是情感渗透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新知识,学生虽然有接收能力,但并不一定乐意接受,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或能否激起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诗文都是以情铸成的,教师讲课时要情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力量的东西了。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带着浓烈的感情去教,让学生阅读、思考,那么学生的心田必定得到滋润,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增加,学习自然就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事情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是以教师的情感表现深刻与否为基本条件的。忽视情感的传递熏陶作用,教师无情的教、学生冷漠的学,就会大大降低教学的质量。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明,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由此看来,教师情感投入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变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注入到教学中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平等对话,传递情感,培养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里面明确的提出,那应该是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教师只是负责创设这个情境,而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更不能代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以一个权威者的姿态出现的,充当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向学生不断的讲解。而学生,只能重复教师的具有绝对权威的教学内容。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习的学生,总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只是一个机械的复制老师观点的机器,这是与情感教学背道而驰的,也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语文教学不单单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活动,因为师生双方都是有感情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活生生的人。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学生、教师借助语文课程资源完成学习的过程,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必须是平等的、互动的。所以加拿大学者史密斯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个聚会,他说:“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思考’这面超验旗帜下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在这个“聚会”中,教师就不能再以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知识学习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管理者的身份出现。而必须做到与学生同读、同写、同讲、同学、同议、同评。教师应从学生的自我感悟出发,引导学生“按照人们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读写听说的规律”进行学习。真正的阅读教学,应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阅读教学应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教师的作用只是创设情境,努力将课文“还原”到原本的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置身于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已有生活经验所创设出来的情感氛围当中,将自己生活的经历置于更为广泛的文化背景中,把作者的感情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实现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领悟。这个过程不需要教师做定向的说明而表现为一种直觉。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尽可能的保持一种开放性的态度而不是理性分析的、终结宣判式的。我认为:只有当学生意识到对社会生活能够进行主动的解释和认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时,他们才能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从而避免形成单一的、刻板的认识。只有按照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所认识的事物和真实感受时,才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可能性,而意识到自身处境与自我感受正是一个人独立存在的重要标志,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情感体验才能得以实现,那么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就会表现为一种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三、利用教材,善拨学生情感之弦

语文教学内容和其他学科内容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的情感倾向,教材中的课文,多是作家的感情和心血的结晶,有些甚至是作家生命的绝唱,一篇篇的作品都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作品中丰富的情感矿藏来铸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抓住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时的神态、动作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因民族失去自由、失去自己使用语言的权利那种悲痛的感情,燃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尊心;朱自情的《背影》可以抓住对父亲背影描写的那段感人的文字而引发学生对亲情的理解;蒙田的《热爱生命》提高学生对生命真谛的认识。还有“春”的清新柔美;“济南冬天”的安适祥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情厚谊;“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游子情怀;“剪不断,理还乱”的亡国之痛;“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气慨……让文章美的情感、美的因素,象春风化雨般,悄悄的滋润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最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阅读、写作水平才能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是现代的语文教学,不再是单一的认识活动,同时也应该是情感交流的活动,因为教学活动当中师生双方都是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而语文教材也不仅仅是一篇文章,它也是作家内心情感的外化。因此,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只有交融统一,才能使师生产生共振,才能使教学产生美,因此语文老师必须实现情感教学,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尽可能的把情感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培养创新人才。

作者邮箱: alian02140635@yahoo.com.cn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