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分析技法与中学语文篇目修改(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杨泉良 张继平

从中学语文名篇的修改总体情况看,很少有大的诸如结构调整之类的改动,而是在总体内容和框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于细部进行修改,使意义更明确,表达更清晰,同时,并不是孤立地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而且着眼于整个语境,从词语的语境意义上去分析、挖掘、体会、涵泳它的内涵和效果。鲜明地采用语感分析的技法获得了极佳的修改效果。

一、删繁就简,凝练集中

简明扼要,抓住事物的个性,进行高度的概括是写作文章的重要要求之一,语感分析在文章修改中的删繁就简,正是为了实现这一要求而进行的具体操作,它运用语感分析通过对词句与文意的具体联系,进行有效的简化和精炼,使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突出。从中学语文名篇修改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修改前后文的对照中感受到这种通过语感分析对文章修改使语言更加凝练,文意更加集中。如阿累《一面》原文的开头是:“一九三二年,就是一·二八那年的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改为:“1923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的”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文与改文有两处改动,一是删去了原文“就是一·二八那年的”因为一·二八事件对表现本文的中心思想和刻画人物无关,所以删掉之后,文字虽然减少了,却丝毫不影响内容的表达和人物的刻划,相反使得语言更加精干,内容也更为集中,二是在原文“当卖票”后面加个“的”字,使原文语法上搭配不当的弊端得以纠正,语句更加准确。《海滨仲夏夜》原文的开头是:“夜,来临了。是一个非常幽美的海滨的夏夜。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桔红色的晚霞。”显然是傍晚时分,并没有进入夜晚,因此将第一句删除就改变了首句与下文的矛盾,使文章在描写的时间上统一。《谈骨气》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那人摆着一幅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么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这个饿人是有骨气的,看你这幅脸孔,神气、居心,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当然,有人会说,这个人干嘛不去劳动呀?问得对,但是要知道,那时候土地是私有的,也没有土地如何劳动?也会有人问,他干嘛不去找工作呀?问得也对,但也要知道,在那个社会里,同样没有穷人就业的机会。这样,他只好饿死了。相反,这个要是生活在今天,当然不会饿死,同样,我们可以相信,这个人要是生活在今天,他会好好劳动,过好日子,决不会接受嗟来之食。”修改之后,“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改前改后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修改之后,从篇幅上看减少了一倍多的篇幅,表意却更加鲜明集中,原文“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后面整个一大段落全被删除,因为这一段与全文的中心联系不密切,行文本身也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删除之后反而强化了表达效果,加上前边个别处的调整使修改后的文字显得非常精练。此外《大自然的语言》也都曾对原文作过类似的大量删节,同样获得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二、调换增补,具体流畅

在中学语文名篇的修改实例中,除了前面说的对原文多余的,与整个描写相矛盾的以及无足轻重或游离论题的文字进行删繁就简的工作之外,同时也有词句的调换和对行文的增补的修改。这类修改往往是针对文章表述不准确或衔接不流畅、交待不清楚而作的工作。如《一面》中原文有这样一句话:“一个结实而矮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改后为“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矮”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结实”连用显得不和谐,语感表现为拗口,所以改时把单音节词“矮”变成双音节词“矮小”,“结实而矮”除了单音节、双音节连用不和谐外,描写顺序也不符合观察的规律,人们对一个人首先注意的应是他突出的外在特征,所以将“结实而矮”改为“矮小而结实”。《同志的信任》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鲁迅先生用洗脸盆盛满水,把纸平放在水面,立刻,纸上出现了淡淡的字迹。”改为“鲁迅先生用洗脸盆盛满水,滴入一点碘酒,把纸平放在水面,纸上立刻现出了淡淡的字迹。”从两句话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修改文加了一句“滴入一点碘酒”因为文章的后面作了交待,这封信是用米汤写的,所以只有“滴入一点碘酒”才能显出字迹来。这样就弥补了原文交待上的不足。同样“立刻”一般不作句首状语,而且在这里没有强调的作用,因此,把它放在句中符合正常说法,显得更加流畅了。《人民的勤务员》中叙述雷锋的第四个故事,原文是:“一九六一年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到沈阳出差,他早晨五点多钟从抚顺驻地出发,在去车站的路上,看到一位妇女身上背着一个孩子,手里还领着一个小女孩,在滂沱大雨中深一脚浅一脚地也往车站走去。雷锋急忙上前脱下自己的雨衣,披在那妇女身上,又背起地下走着的小女孩,陪同她们母子一同上了火车。在车上,雷锋见那女孩冷得直打颤,又把自己贴身的绒衣脱下来,给那小女孩穿在身上。火车到了沈阳,雷锋又一直把她们母子送到了家里。那妇女感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着雷锋的手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不要感谢我,大嫂,应该感谢党和毛主席呀……’”改文:“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雷锋刚擦完汽车,突然下起雨来。雷锋连忙跳下车去,正拉着帆布盖车,一抬头,发现公路上有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怀里抱着一个小的,手里拉着一个大的,肩上还背着一个包袱,在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想:这不把孩子淋病了吗?他赶忙盖好车,迎上前去。一打听,知道那妇女是从哈尔滨探亲回来,刚下火车,要到樟子沟去。那妇女急地说:“同志呀,雨把我们都浇迷糊了,也不知往哪儿走了。”雷锋心想,樟子沟离这还有十多里,天又快黑了,雨还哗哗地下着,这大嫂背着包袱,带着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可怎么走啊?他赶忙对大嫂说:“等一等,大嫂我送你一程。”他回班交待了一下转回来,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那大一点的孩子,冒着风雨朝前走去。他看到那孩子直打哆嗦,又脱下军衣披在孩子身上,而他自己全身都浇透了。一直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才把他们母子送到家。大嫂含着热泪望着雷锋,好一会才一字一句地说:‘同志,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的情意啊。’雷锋说:‘大嫂,咱们军民是一家嘛。’大嫂一家再三挽留他避避雨再走。雷锋想到明天还要照常出车,不能耽搁时间,就冒着风雨连夜赶回了驻地。”原文对材料仅作扼要的概述,用墨明显不够,与第二、第三个故事相比,更是相形见绌,为此改文重新调整笔墨,对故事作了必要的展开。对中心人物加以重点描写,在文中适当增加了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以及神态和心理描写,增加300多字,使叙述更为具体,语言更为流畅。

三、品味精选,恰当准确

文章的表达效果需要整体上的优化组合,而构成组合因素的句子更需要对字词的品味和精选,才能达到恰当、准确的表达效果,因而从根本上说一篇文章的表达效果,最重要的是从整个文章的内容出发,写好每一句话,选择好每一个字词,尤其是关键性的字词,应该做到反复品味,细致推敲,精心选择,中学语文名篇的修改实践为我们在这方面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宝贵的经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有这样几处改动。1、原文……橘黄色花岗岩石道……改为“……橘黄色花岗石石道……”2、原文“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月台……”改为“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3、原文:“这是周总理亲笔写的碑文”改为“这是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第一句“花岗岩”变成“花岗石”更为准确。“花岗岩”一般指自然态的岩石,“花岗石”则包含了人工成份在里面,是经过加工的岩石,如条石、石板等。第二句“月台”改为“平台”是符合语言习惯的要求的。“月台”往往专指火车站的平台。第三句“亲笔写”改为“亲笔书写”,语气更为舒展,同时与上文的“亲笔起草”相对应。《邮票的起源》有这样几处修改,1、原文“……据说目前世界上仅存一枚,还是一个当地英国学生从故纸堆里找出来的。”改文“据说目前世界上仅有一枚还是一个当地的英国学生从故纸堆里发现的。”2、原文“它犹如一本大部头的百科全书,开扩了人们的视野……”改文“它犹如一本大部头的百科全书,开阔了人们的视野……”3、原文:“集邮爱好者也越来越多。”改为“集邮爱好者也越来越多了。”第一句话有两处改动:“仅存”改为“仅有”。“仅存”指除发现保存的那一枚之外,世上再没有第二枚了。太绝对话。“仅有”则含有保存和发现的意思,只有那一枚,叙述留有余地。另一处改动是“找到”改为“发现”“找到”是在没有发现这枚邮票之前,已经知道它的存在,“找到”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寻找,而发现则突出获得这枚邮票是属意外的。没有预料到的。这两处改动使句子表达得更为准确。第二句,将“开扩”改为“开阔”,“开扩”一词不存在是主观臆造的,改为“开阔”就规范化了。第三句,改句中加了个“了”字,加强了叙述口气,给人以平缓贯通的感觉。在中学语文名篇修改中,这类改动最大,实例也最为丰富。这里虽然只是对个别字词,根据具体的意味和全篇的内容风格作细小的调整,却获得了非常鲜明的表达效果,许多字词确实有画龙点睛的效果,给人以一字千金的感觉。

4、语句呼应,前后贯通

在一篇文章中,每一句都经过深思熟虑,每一词都经历反叛复的推敲,这还不够,因为文章毕竟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即便是再好的名言警策堆积在一起,也不会成为一篇完美的文章。文章内容是一个在统一的框架之内有平静、抒缓,也有起伏迭荡,有低谷也有高潮的动态行进的过程,它不仅需要醒人耳目的辉煌,更需要平淡为辉煌的出现作必要和必须的积淀。因而,无论是辉煌,还是平淡,都必须统一在大的框架之内,相互依托,互作注释,相得益彰。感悟全篇的情绪和氛围,使语句之间相互呼应,前后贯通,这是文章修改中最为基本的原则。中学语文名篇的修改实践在这方面也为语感分析在文章修改中的意义作了有力的注释。如《香山红叶》中有一段,原文:“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象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改文:“这位老向导,我不清楚他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他脸上的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他的心过去是苦的,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他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

整篇文中用的是用第三人称写“老向导”的,原文则用第二人称谓老向导,与全文称谓不统一,改文做了必要的修改使整个文章语句呼应,前后贯通。不仅使前后保持一致,叙述也更为清晰,更好地突出了老向导这个中心人物。再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原文“周恩来同志有一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修养,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好学不倦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从党的创立时期开始,他就是我们党的重要领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他就是我们国家的总理。无论是工业、农业、商业、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党务等各行工作都得到他的关怀,他的精辟见解指导着这些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斯大林说过,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周恩来顽强的学习精神,是和他少年时期就树立了伟大的理想分不开的。

从一九一O年到一九一三年,周恩来在沈阳(当时叫奉天)东关模范小学读书。有一天,魏校长给学生上修身课。他问大家‘诸生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回答‘为家父而读书’,有的回答‘为了不受欺负’。魏校长都不满意。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而有力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称赞:‘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改文:“新学期开始了,沈阳东关模范小学的魏校长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回答‘为家父。’有人回答‘为明理。’有人回答‘为光耀门楣’魏校长问周恩来:‘你为什么而读书?’‘为了中华之崛起。’周恩来庄重地回答。由于他的南方口音,魏校长一时没听清楚,周恩来又慢慢地说一遍‘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连声称赞:‘有志者应当这样’”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开头几段语言比较抽象和枯燥,所以将其删除,在改文中加上了“新学期开始了,沈阳东关模范小学的魏校长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读书为了什么?”具体生动,改变了原文的风格确立了一种新的风格,后面的文字都是围绕着这一新的风格,选择语言进行叙述。改文的开头与原文删除后的第一部分相比较可以看出,改文的句式既有变化,又求统一。具备了更为鲜明的艺术性。

这篇文章的结尾:原文:这是多么宽广的心胸啊!在他的心里装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有了这样的胸怀,才能产生伟大的导向,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周恩来和东关小学的老同学临别时,曾经写下这样的预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崛起,在政治上,也可以算是腾飞于世界了,但在经济上和生产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差得很远。使我们的祖国在经济上,在科学技术上,也能“腾飞世界”,是新一代青少年的任务。让我们立志“为中华腾飞世界而读书吧!”改文:这是多么宽广的心胸啊!在他的心里装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有了这样的胸怀,才能产生伟大的志向,成就伟大的事业。

由于全文风格的变化,相应于开头部分的简化,原文的最后一段也被完全删除,为了同变化的风格相一致,改文最后用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语句收束。更富有鼓动性,也更强化了富有艺术性的风格,这样使这篇文章鲜明地体现了语句呼应,前后贯通的风格。

通过上述对中学语文名篇原文同改文的对比、归纳、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感分析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删繁就简、凝练集中的过程,是运用语感分析改变文章语意分散、语句拖沓的过程,调换增补、具体流畅,则是运用语感分析理顺行文的词句,疏导文章文气的过程,而品味精选、恰当准确是运用语感分析,对字词细微差别进行分析体会锤炼和选择,使文章的语句更为含蓄蕴藉。语句呼应、前后贯通是运用语感分析,从整个文章全局着眼,根据内容的需要和具体的语言风格,对每一句话进行疏理、润色,使语句风格前后呼应,文章的文气流通一贯。我们只要有效地将这些中学语文名篇的修改成果,在学生作文修改中推广开来,将会大大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作文能力。

杨泉良 男  (1961年——)内蒙古通辽人,现为威海职业学院商务文秘系副教授,研究方向  中国文学。

通信地址:山东威海教育学院中文系

张继平,女  (1963年——)

通信地址:威海市古寨中学语文组

 邮政编码:264200  电话:0631--5801463

 作者邮箱: wmxyangquanliang@sohu.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