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相思,一样深情 》——古代思乡诗抒情角度例谈(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张弛 乡思是古代诗歌最基本的精神母题之一。或为羁旅之愁;或为行役之苦;或为宦游之艰。总之,出门在外的客子总会为物所动,书写他们内心的沉郁的乡情。综观这些各言心声的思乡诗,抒情角度可以概括为两种——从己入笔和从对方入笔。下面结合具体诗歌作一浅谈。 一、从己如笔,抒写切身感受,表达思乡之情。 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地头思故乡。 诗人直接从自身写起,表达无限的乡思。无边的月辉流水般泻入室内,淌入诗人颇不宁静的心田。于是如霜的皎洁便勾起了静夜深思游子的迫切归情。身姿俯仰之间,思绪早已箭般飞回了阔别的故乡。全诗笔意轻淡,角度直接单纯,而思绪绵长,如流如水,如泣如诉。 再如杜甫的《春望》。此诗历来被称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之作。全诗八句,前四句感时忧国,后四句思亲念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同样直接从己入笔,抒写面对家书的感慨,虽未年高,但身心却垂垂老矣的喟叹。离情充溢,沉着蕴藉。家书的可贵,就在于它载着深情冒着烽火而来;出现在兵荒马乱之际;报告着妻儿家小的平安。面队这样的家书,诗人怎会不欣喜万分,归心似箭呢?愈搔愈短的白发,谁又能说不是因思乡而生呢?真可谓“白发镊不尽,只缘根在愁肠中”,或如谢眺诗云:“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总之,全诗从己入笔,描摹自身之态,抒写思乡之情,诗人对家人的眷眷思念跃然纸上。 二、从对方落笔,想象对方情状,表达思念之情。 同为杜甫思乡作的《月夜》,却采用了与《春望》截然不同的抒情角度——从对方落笔。 今日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开篇从妻子儿女入笔,曲写思情。想象妻子在此同样月圆之夜,望酣睡儿女,却辗转难眠,孤身一人,凄然而立,眷念生死未卜的丈夫,不知他如今飘至何方。诗人以白描手法,清晰的勾画了一幅《闺中望月思亲图》。而对妻子形象真切不爽的描绘,实际上达到了诗人自我情态毫发毕现之效,诗人最后以设想日后重逢之喜反射如今天各一方之苦,仍为曲传相思之笔,曲写思情。思绪缠绵,不绝如缕。 再如:边塞诗人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也是从对方入笔,表达四乡之情。真可谓思念之人必为至亲至爱,身处异地而心幽灵犀,两地相思,一样深情。 以上浅显分析了古代思乡诗的两种抒情角度。分开来谈,实为方便。实际上这两种抒情角度时常出现在一首诗中,双“管”齐下,表达思情。例如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前两句从己入笔,描写切身感受;后两句改为从家乡的兄弟入笔,表到思归之情。前后两句殊途同归,珠联璧合。 了解古代思乡诗的抒情角度,有助于我们对此类诗歌整体结构的探究,从而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涵。 作者邮箱: liuye199435@yahoo.com.cn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