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瑞安市第六中学     陈晓君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是很幸运的。由于语文学科所包含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相较于其他的学科来讲,具有更多的接近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比如学生性格的成形、道德观价值观的建立、审美水平的提高等等,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由于中国教育界长时间地忽略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而且由于认识上面的局限,对“心理健康”问题谈虎色变,所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极度紧缺,要在短时间内使大部分的学校师资配备实现到位,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在这个过渡的时期,如何对学生进行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师负有很大的使命。

同时,语文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并不仅仅是一种过渡的权宜之计,这也是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有这方面的优势的必要性。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抛开很多功利的成份,思考一下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时,我们发现,只有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人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维纳说:“一个天才的儿童,如果不能在精神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他就可以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事实上他就是个失败者。”所以,促进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

比较一下中学的众多科目,无论是数理化等理科,还是政、史、地等文科,都是偏重于客观规律的理性分析,这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但较少能触及人的情感、人格等领域,基本上是“死”的。而语文,则是活生生的,包罗万象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说穿了,语文,就是以母语为工具,以文学、生活为载体,以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为量化指标,旨在使学生能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类,抱有一种终极的关怀,真诚地面对心灵,能时时感爱到快乐、美、爱和幸福,从而去创造它。这就是语文学科的天然具有的鲜明的人文特征和深厚的感召力。它使语文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突出的功能。所谓“文学即人学”,语文科最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情操、意志、品性、爱好、禀赋、性格、才能、气质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所以,通过语文学习达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尤其是情感世界的健康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必经之路。

这里,稍微举一个古老的例子。《牡丹亭》中的教师陈最良,是个神经麻木的腐儒,自己“从来不晓得个伤春”。面对着正处于性意识的觉醒和对爱情的萌动时期的女弟子,他不仅不知输导,反而执行起约束她身心的使命来。一听春香说“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他拿起荆条便打,还说什么:“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村丽娘就是在师长对其春青春期性心理的漠视和压抑下,郁郁而终的。这是传统的语文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极端案例。

现在已跨入21世纪,为何在这里又翻起老黄历?笔者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语文教学中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和排斥古已有之,到现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而心理健康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必要性,也是古已有之,而不是笔者一时心血来潮而发的狂语。

传统的语文教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可惜被我们长期忽略,它也有很多陈腐的东西,可惜我们却因袭至今,其中,对个性的抹杀,价值判断的一元化和功利性,为最主要也最致命的弱点,我们现在却是发扬得有过之而无不及。早些年,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对权威的盲从抹杀了学生的一切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现在虽然提倡人文化、多元化,但最终还是要以高考为指归,迷失了学生,也迷失了老师。忙着抓应试的园丁们,哪还有精力管你什么情绪波动,什么青春期性意识萌动,什么友谊,什么孤独感?

相对于以前,现在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少了,而是多了,甚至更严重、更复杂了。杜丽娘思春抑郁而死或许只是传统教育中的极端例子,但现在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而精神失常乃至自杀的案例已不在少数,自杀已经成了青少年的首位死因,青少年人群成为自杀者的主要人群。虽然现在语文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课题很多,花样也不少,但大部分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什么启发式,活动式,研究性学习,等等,都只是指向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为最终目标,出发点没变,只是组织形式上的变化。而其教学的终极关怀,似乎还是没有真正指向内心,最多,也只是利用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来使学生更好地解决学科问题,即只是以心理特点为教学所用,而不是以教学促进心理发展,这还是本末倒置。当然,很多改革是体现了人文性,客观上促成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但,这只是他的教学教程改革的辅射结果,还没有实现教学所应有的成效。人们的评判标准依然是功利的,有谁以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来评判一所学校一个老师的教学成败?有谁问过自己“我的学生心理健康吗”这个问题?同时也由于心理的内隐性和不易量化性,让人难以捉摸难以控制,所以人们便舍难就易,实为舍本逐末。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