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点阳光就灿烂----三年初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综述(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福建省泉州惠安五峰中学 蒋拱伟 杜威说过:走出教室一点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 陶行知说过:行动的生活与生活的磨擦,便包含了行动的主导地位……行是知之始,即行即知,书和书中的知识都是著书人从行动中得来的…… 江泽民也说过: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经验。 …… …… 遑论其他,语文学科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诸多学者认为语文离不开“实践”,离不开“情境”,才能“体会、感悟”。这充分说明语文学科与外延学科或课程有着“剪不断”的关系。那么,如何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语文资源的整合,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和意识,现阶段显得尤其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多次提到“实践”二字,也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同时,告诉我们“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课程资源的多元化,有着独特的弹性,给予探索者很大的研究空间,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新课标的明确意思,恰如打开真正的天窗,让我们见到了另一番天地,让我们真切地感到母语应焕发的生命力! 在众多理念的基础上,尽管我县尚未实施新课标,但从2000年接手的起始年段,笔者便提出“迁移•联系•拓展”大语文实践设想,引导学生关注乡土人文资源对语文教学与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整合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不囿于四壁徒墙的教室,狭隘了四野,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家乡本土人文的热爱之情,将来更好地服务家乡,建设家乡,改变家乡。 家乡------崇武镇,“中国石雕之乡”,素有“南方北戴河”之称,美名远扬,其中富有特色的民俗人文,引多少游客向往。石雕业与旅游业,已成为崇武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富有特色的石匠与惠东女也早已成为无法“复制”的“品牌”,但我们的学生了解他们有多少呢,尽管他们的父母都是这样的人。据调查了解发现,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相当谈薄。为此,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翻阅了相关地方志材料,购买本乡土名人著作,针对丰富的乡土资源,我设计了“一个主题,贯穿三年”的思路,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目标,确定内容,展开丰富的话题,拓宽学习语文的视野。 1、主题:你了解身边的家乡-------崇武的人与事吗? 2、目的与意义:激发学生认识、热爱、建设、改变自已家乡的热情,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合作互助精神,锻造学生健全的情感与价值观,学会与人相处,与社会相适应,与自然相协调。 3、各阶段活动内容: 初一年:①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找祠堂活动 ②民谣,你唱,我也唱 ③崇武古城,那堵不倒的墙 ④我那可亲可敬的石匠父辈们 初二年:①云游崇武民间诗海 ②多少庙庵风雨中 ③佳联妙对庙柱觅 ④寻觅闽南崇武农谚的足迹 初三年:①古老而神奇的民俗风情 ②惠东女服饰发展史 ③走近-----------(惠东女人名) ④崇武石文化 以上内容为三年初中语文综合性生活探究的话题,或是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引导的方向,本着“只求过程,不问收获”精神,想方设法去收集信息、去处理信息,去实践、去探究。这在小学探索性学习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提升,又为高中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二、科学操作,民主引导,放松对学生的约束,开创自由、活跃的时空。 ㈠组织机制的建立与时空问题的处理阶段。 我想,任何一项活动都离不开组织机制,一个良好健全的组织机制,将给活动带来良好的效益。针对活动的复杂性和分散性特点,我主要采用组建活动互助组的形式。这必须考虑学生能否相处合作,其次应考虑性别、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经济收入情况等。在此基础上,落实互助组长人选,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组长不一定是读书好的人,这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或投票选举,或自由竞争,或选外向型能力强的。 时空的合理安排也制约着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活动内容的安排可考虑以学期为主,每个活动的开展则考虑到具体日期与期限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时间采用“先短后长”原则:初一年、初二年上学期可安排短点,初二下学期、初三年可安排长点,“一张一弛”的做法给学生自由余地。活动地点,采用“因地制宜”原则,可灵活处理。 ㈡过程材料的收集整合与反馈交流阶段。 1、学生根据总体目标,具体、自主规划各小组活动,做好活动前、中、后期工作。各阶段工作各有侧重,各人分工具体明确,各司其责,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可分头行动,也可同组出动,具体活动形式由组长、教师、组员共同协商而定,教师只起组织活动的倡导者、促进者、帮助者的作用,真正做保护学生独特个性,又体现综合活动需要的团结、互助、合作的精神。 2、教师可提供收集材料信息方向的指导,提供学习材料目录的指导,例如三年来我个人作些努力,提供给学生一些本乡土名人著作的目录:如陈国强编的《崇武研究》、汪峰编著的《崇武石文化》、《天风海涛话崇武》、陈学其著《姚旭诗文选》、蒋维新等编的《崇武文学》期刊、林轩鹤著《风骨》、涂钟馨著《钟馨诗百篇》、林凌鹤著《窗-------一种悟性》以及惠安文联编写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惠安分卷》等,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收集、分辩、处理、整合有用信息的能力。应该说,这是个导向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是当今社会必备的能力,更多的学生将走出社会,他们面临的更多是要如何适应这个信息复杂多变的社会大家庭。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说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 3、反馈交流。 各互助组长组织组员讨论、剪接、修饰、润笔、定稿,可写自已认为可取的汇报材料,也可写值得讨论的文章。三年来,学生有散文、调查报告、论文等总结式习作出现。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开拓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自由的空间活跃了学生思维,同时给予学生创造的灵性。 ㈢评价与展示成果阶段。 将学生实践成果汇编成册,在班级范围内交流,采取形式多样的比赛评比。每次活动成果在全班交流,给学生一个评价空间,每学年评比最佳材料、最佳组长、最佳组员,其目的是为引起广大学生关注,同时是为了各组竞争机制产生良好效应。这样,一方面积累了活动素材,为下个活动提供了借鉴的素材,另一方面体现了“教科书不是学生的世界”,“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精神。活生生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真实与存在。 三、总结与反思,是促进活动向更好、更完善的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 可以这样说,乡土人文资源是一种低成本,社会关注度较高,学生较熟悉的可持续利用的再生资源,它充分挖掘本乡土内在的,不意被人发现的人文精华所在,这样有利于地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更有利于缩短城乡之间资源建设与开放等的差距。 但我们无不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学校开展综合性活动,特别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它将制约着新课标的实施、发展与完善,如教师角色转换与生源素质问题,社会、家长局限思维与新课程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活动组织形式、内容与目的、效益之间的矛盾,活动时空问题与未成年人安全责任之间的矛盾,可利用资源的开放,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社会资源等,与诸多资源欠缺与未完善之间的矛盾。 总之,正如新课标所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而在活动中,关注本乡土人文资源的建设与使用,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可引导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开拓了学生学习良好的氛围, 同时对地方、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都是相当有利的。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那种对自已家乡或国家人文一无所知的人,怎指望他们对自己家乡或国家产生深厚感情,并为之服务、建设、改变呢? 参考目录: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小学管理》2002.9 3、《陶行知教育理论实践简介》许世桐编著 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 4、《人民教育》2003.9 作者邮箱: jgw96@sina.com.cn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