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方位阅读攻略--2004年高考新对策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近年来,高考语文上海卷对考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测试,阅读材料稳定在3-4篇,分值在47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150分的三分之一、阅读部分80分的百分之六十,是作文之外权重最高的部分。 这两年,《考试手册》将阅读能力的测试目标界定为“要具有认读、理解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鉴赏、评价的能力”。这三个层面、六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 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对自身母语的长期体验、感受、揣摩、领悟的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在这渐进之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阅读偏爱,造成了一种情绪化阅读,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阅读质量。对有些文章,拒之门外,久而久之,这类文章便成了阅读盲区。 跨入新世纪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全方位的阅读兴趣,况且高考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测试也是较为均衡与全面的。因此建议即将升入高三的同学们增加阅读量,做题要适度,不要陷入题山题海,构建现代文阅读全方位的积淀策略,并具体落实于以下四条操作层面之中。 有种误解,认为不以教材作为阅读的测试材料,因此课文学了也没用,进入高三,时间珍贵,干脆就不教也不学了。其实课内范文,尤其是讲读课文应该成为温故知新、梳理语文知识、整合语文能力的极佳抓手,千万不能放手。可从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分类加以复习,并补充课外读物作举一反三的辐射迁移,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复习捷径。 品读中外优秀作家的经典名著,不仅因其文质兼美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而且因其经得起推敲,往往又成为高考命题的首选材料。这几年中,叶圣陶先生关于“真山假山”的赏析,柯灵先生关于“故乡小河”的抒怀,文艺理论大家王朝闻先生关于文艺创作的论述,当代美术家吴冠中关于“油画与国画”的评说,还有奥地利作家茨维格与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散文都曾作为高考语文的测试材料。但是同时因其文章的博大精深,也给考生带来相当的阅读障碍。如果平时有机会多接触一点,也会缓减考时的紧张氛围。建议不妨从梳理中国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作品做起,有计划地重视对中外优秀作家经典名著的阅读。 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忽视对时文热点的阅读。热点时文,紧贴现实生活脉搏,信息量大,时效性强,通过多种媒体传播,不可不读。除了报纸、广播、电视以外,《新语文读本》、《时文阅读》等将时文结集成册的出版物可帮助同学节省不少筛选的时间。 提到鉴赏、评价,一般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的,对于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还是应把精力放在对散文的赏析上。散文由于它的“形散”而对它“不散的神”难以把握,以致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容易产生偏差。因此在散文的鉴赏中要找出统领全文的“文眼”,贯穿全文的“线索”,理清全文的材料安排、思路结构,探索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叙事、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你不抓住文章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个文眼,就无法理解全文;又如研读茨维格的《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你不抓住贯穿全文“逼人的朴素”这根情感线索,就无法理解托尔斯泰从外在到内在的人格魅力。 两“科”文章是指科技类文章与社科类文章,这两类文章在今后进入大学步入社会将会广泛接触,高考阅读材料也会涉及。这两类文章专业性强,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形象、生动,阅读会有一定难度。因为考查是从语文角度出发,因此不要被其专业学科知识所迷惑,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判断上。 这一条是强调现代文的阅读方法。整体阅读、宏观把握是准确理解文章,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切不可把文章嚼得支离破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比较阅读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崭新形式。比较阅读的本质就是在异类事物、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等相互关系的比较中,排除其本质的相同点,突出其本质的相异点;排除其非规律性的相异点,突出其反映规律的相同点,从而分析抽象、归纳出带有规律的东西。简言之:通过比较,能够掌握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例如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孙犁的《荷花淀》、周敦颐的《爱莲说》、李渔的《芙蕖》四篇课文的比较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范典;又如2001年高考试题,日本作家德富芦花对“泱泱大河”与柯灵先生关于“故乡小河”的抒情描写的比较阅读,已成为《考试手册》中的典型样题。 徐汇区教育学院高级教师储国伟 新闻晨报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