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我们该怎么教(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深圳市华侨城中学 张学新 

课程改革的浪潮,彻底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它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学会学习,教师也由以前的演讲师,布道者的形象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的形象,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创新,学会思考,学会使用电脑,这样在课程改革中才能跟得上新时代的步伐,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语文课该怎么教?这实在让我们彷徨。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可以让我们去借鉴,只有靠我们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力争找出适合自己的一种模式,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摸着石头过河”是最好的概括,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点实践和体会,在此和老师们一起交流探讨。

  

一、重兴趣,引导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这样远比教师直接或强制塞给学生东西让他们兴奋得多,效果好的多。比如在讲《端午的鸭蛋》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题目:  

     1.汪曾祺其人其事  2. 端午节的来历  3.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4.  汪曾祺的作品简介(《受戒》、《复仇》)

确定这几个与课文有关的题目之后,我再给学生提出要求:  

●学习小组按不同题目查找资料,每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  

●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不断分析和互相交流。  

●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做小组汇总分析,一起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准备在下一次“展示会”上展示。  

    这几个题目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上网奔浪,有的在图书馆遨游,有的跑到书店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甚至有的还采访百家之言。在这期间,我并非对此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因为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总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会很关注学生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  

   这样的准备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展示会上,每个小组拿出的东西异彩纷呈。有作家的照片、生平的介绍,和民俗风情画等等一应俱全;有介绍端午节九种来历和风俗习惯的详细介绍,让大家知道了端午节除了是为纪念屈原以外,原来还有其他的来历和说法,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有学生自己做的和自己四处收集的跟端午节有关的风俗饰品。如丝凌子、布老虎、线粽子等等,色彩艳丽,生动逼真;有对汪曾祺的另两部作品《受戒》和《复仇》的详细介绍,以及学生自己对文章的透彻独到的感悟赏析。  

    这些生动详实的展示让学生和我眼界大开。学生们笑逐颜开,注意力十分集中,课堂上不时传出阵阵的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这节课使学生印象十分深刻,许多学生在当天的随笔里记下了他们在这节课上的美好感受:“今天的语文课生动有趣。同学们大显身手,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课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的语文课我们喜欢。” 

 

    学生的反映也使我增强了信心,我想: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必须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应是“留声机”,而应该是引路人,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在今天简直就是误人子弟,为什么?不利于学生成就终生学习的理想,能用吗?那种认为学生们只是“录音机”,“书记员”的思想更是毒草,学生只是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教师可以找一些内容丰富,适合探究的文章,试着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兴趣有了,课就好上了。语文课就不那么“面目可憎”了。

  

二、重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在教学中,我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我们班有48名学生,上课时我常常并不是按照教师“一对几十”的面对面授课方式,而是将学生分作八个小组,每组六人。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而是六个学生聚集在一起的学习小组。我以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讲台式”、高高在上式教学,变为“融合式”、低低向下式的教学,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生态环境”,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  

文言文是最难教的,太难太易都不可取;而且学生们也不爱学文言文,普遍以为枯燥乏味。在《马说》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我又一次采取了小组学习这种方式。  

    课上,学生按最近的座位将六张桌子对在一起,相对而坐,每组指派一个负责人(主负责组织讨论和纪律提醒)。主要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学习。

首先,我要求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自读文章大意并将本课中包含文言文常用虚词“之、其、如、为、也”的所有句子找出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

其次,以小组为单位,相互问答。学生畅所欲言,共同讨论这几个文言虚词在不同句子的具体含义,共同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这种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针对这几个词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热烈地进行讨论。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都认真而积极,他们没有放掉老师给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讨,肯定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在这期间,我所做的,是在各个小组之间巡回、发现、答疑、解惑。

然后,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达成共识。

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朗读。不同的感情读出不同的语气,进而品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每段最后一个“也”字的妙用。让学生知道古代“之、乎、者、也”的味道。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是不错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高兴地说着,热情地讨论着,愉快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还有几个在做梦”的尴尬局面。让学生坐在了一起,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都有所得的可喜局面。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高高在上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道泛舟学海,寻找真理,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教师应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而不能像维持纪律的“警察”、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态环境”。习效率会大大提高,虽然小组合作这种方式看似效率不高,但学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学生们进行讨论当然要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花费时间多,但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远比老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要好得多,有用的多。

三、重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记得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语文课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地生长,壮大,最后排挤掉缺点的杂草。

喜恼哀乐、爱恨情愁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但我们的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和经验见识的短缺,因此在这方面不可能完全感受到,作为充满人性的语文课理应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让学生在学文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体验感受人生的情感、审美的情趣和生活的哲理。学生们既可以驰骋于大漠边关,又可以徜徉于小桥流水;既能纵情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能放歌在祖国的辽阔草原。让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作者不同的人生情感,体验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既使她们的思想变得成熟,又使他们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和净化。

新课程在这方面做的相当的周全:既有抒发亡国之恨的《最后一课》、《蜡烛》、《亲爱的爸爸妈妈》,又有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爱的《黄河颂》、《背影》;既有革命英雄主义的《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又有充满科学精神的《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尤其是中国古代的那些优美诗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更多的情愫:既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三峡》,又有慨叹疆域广大的《使至塞上》;既有痛恨当时官场黑暗的《归园田居》,又有对农村田园牧歌生活向往的《游山西村》;既有抒发儿女情长的《无题》,又有表达爱恨情愁的《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所有的诗篇都为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提供了条件。今天的语文就像一位美人,在其中,既有孩子们对秦砖汉瓦的向往,对唐诗宋词的热爱,又有对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叹服和对《红楼梦》的崇拜。她的闭月羞花令人陶醉;她的举手投足令人崇敬;她丰厚的底蕴令人叹服。所以我们要将这些人生美好的情感借助于作者的生花妙笔去浸润学生,唤醒他们的人性,健全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1、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力争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2、让学生“议”,议出真情的源头;

3、让学生“品”,品出文中的感情;

4、让学生“悟”,悟出人生的滋味;

5、让学生“演”,演出主人公的情感、性格。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教师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同等重要。当然,宽松并非不要纪律,不要学校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教师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要让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参与管理过程,参与评定结果,使学生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作者邮箱: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