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好会”之探讨(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贵州省仁怀师范 胡德刚 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一句的理解,目前语文教学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是秦王欲与王会于西河外渑池。“为好”是结成友好的意思。第二种观点认为“好会”之间不应点断,“好会”与“兵会”相对,意为“修好结善的宴会”的意思。 究竟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呢?我以为应主要结合当时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首先,渑池之会的形势。 从政治军事上看,当时战国群雄争霸,秦国日益强大,赵国等相对弱小。秦国日趋蛮横,除攻取之外,还采用威胁哄骗等手段得到它想要的东西。赵惠文王得到和氏璧,秦昭王也想得到它、说用十五座城与赵换和氏,其结果是骗人的谎话,若非蔺相如的智勇,秦昭王就霸占了赵之和氏璧。不得,就攻打,“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杀二万人。”(《史记廉蔺列传》)这些战事,都发生在赵惠文王与秦昭王之间。渑池之会前,秦赵之间完全处于敌对状况,秦王的狡诈残暴赵王是了解的,此情况下,“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为好会”,赵王自然感到恐惧和产生疑虑:“畏秦,欲行。”但是,秦强赵弱,强秦放下面子主动邀请举行修善结好的宴会而赵不去参加,是不大好的。不去参加,一方面失礼,另一方面,显得赵国弱小,秦就在 理由与气势上占上了风。去参加呢,又很危险,因为渑池在秦国境内,是秦控制的地方,若发生 意外,逃不掉。在赵王心中,这次相会绝不是什么修好结善宴会,是一场充满危险的所谓“好会”,是非好会,是秦王为了控制他,恐他不去,用“为好会”的好言来邀他骗他去赴会而用的动听词语。所以,赵王在临行前作了详细安排:“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可见赵王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这场非好会,在宴会过程中可以看出来。 相会过程中,秦国方面提出了无理要求。如秦王要赵王鼓瑟,秦群臣要求“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等,这些,都被蔺相如争锋相对予以回击,若不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赵王一行人为秦王所虏 ,也未可知。联系渑池之会的前前后后,我们了解了这场“为好会”的实质。“好会”二字连用,深刻的反映了秦王的狡诈及渑池之会的险恶。如果“好会”二字之间点断,就没有这层意义了。我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国君之间的宴会应该不少,但小小渑池会所以至今 流传,恐怕是因为它与后来的楚汉“鸿门宴”一样,具有相似的紧张程度吧。 其次,从历史上记载的“为好会”事例来看。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锄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 使使告 鲁为好会,会于夹谷。……以会遇之礼相见,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旌旄羽祓,矛戟剑拔,鼓噪而至。孔子……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 ,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史记孔子世家》)。 据《左传》及《孔子家语》记载,这次齐鲁 夹谷为好会,齐国事先布置以武力来威胁鲁君,舞乐实即军事表演,用的是东方剽悍的莱人。在“为好会”这样的有隆重礼节的外交场合奏“宫中之乐”了也是戏弄轻侮鲁君的。从齐鲁国君相会的文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好会”一词是存在的,“为好会”也是有的。第二,这场为好会与秦赵渑池会情节上十分相似,类比可知,秦赵渑池会 与齐鲁 夹谷之会一样是“为好会”。 “好会”一词的存在还可以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上找到:张飞曰:“筵无好筵,会无好会,不如休去!”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好会”都不是真正的好会,只不过是双方外交上的骗人谎话或客套 罢了。 最后,再从语句表达上看。 “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是古汉语一般常见句式,中间无需加上任何标点。“于”是介词,介宾短语“于西河外渑池”用在动词短语“为好会”之后, 补充说明“为好会”的在点。用现代汉语语序 把此句加以调整,则为“欲与王于西河外渑池为好会”意为:“想跟赵王在西河外渑池举行修好结善的宴会”。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和恰当的。 Email: hudegang@vip.sina.com 邮编: 564500 作者邮箱: hudegang@vip.sina.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