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歌教学的三个阶段(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于傲洋  

  提要:本文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关于教学过程四阶段的

概括:即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为立

论依据,并根据高中阶段诗歌教学的具体情况,对其加以

综合变形补充,旨在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诗歌教学之路。

关键字: 诗歌教学   三阶段教学法

凡在教学第一线工作过的语文教师,几乎都有一个感觉,便是诗词课不好上,即便是在我们的教法已不仅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而趋向多样化的今天,诗词教学仍是一个不大容易处理的领域。为此笔者想在本文中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借鉴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具体的情况,在教学中达到教师适度点拨与培养学生自我感悟及鉴赏能力二者的统一。

以往的教材中,也选入诗歌,但其安排的篇目多是从体裁穿插和思想内容出发。而从高中二年级,学生开始比较系统地接触到诗歌这一文学样式。那么,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区别于以往的单篇教学,更多地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与鉴赏力这一层次。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比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是其中多数人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窥鉴赏方法之门径。而对于另一部分认为诗歌无甚魅力的学生来说,则应在传授其鉴赏方法之前,先创设一个情境来感染他,初步激发起他们的心理期待与学习兴趣,再逐步引导其进入诗歌艺术的芬芳之境。应当指出这是三阶段诗歌教学法实施的前提因素。

如何出色地完成这一导入呢?笔者认为应在进入课本篇目的讲解之前,开一至两节鉴赏课或辅导课,举出一些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来,在分析中尽量多地展示其中先前少被人论及的精妙之处,从而开辟一个学生觉得是闻所未闻的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引起学生接受的心理机制,再不失时机地引入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这样不仅比直接从诗史入手更好一些,而且也为三阶段诗歌教学法的顺利实施赢得先机。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学诗当然要从读诗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也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方面。教师指导阅读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要放得开,二要读出轻重缓急之节奏,三要读出感情,四要读出意境。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

读过了便要做分析,这一阶段教师可以介入得多一些,并应该从三个方面起示范作用:

第一层面是文字面,由文字的解释上升到文字的运用,因为诗歌作为一种高雅而纯粹的语言艺术是对语言极讲究和精巧的运用,在这一层面上要作到通训诂,明典故,而这一点恰恰是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

第二层面是意境面,由文字的解释达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意境营造的分析,在这一层面应作到以查背景、考身世为依托和辅助的理性层次。

第三层面是方法层,即在分析过程中把各种鉴赏方法加以渗透,从而达到与上两个层面的结合。

通过这三个层面的介绍之后,应当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涉及对三个层面的所得之总结,及时得到学生水平进展的反馈,同时也使学生对所学加以巩固。最后,应鼓励学生在教师梳理出的思路的基础上对所学熟读成诵,这便可以得到一个印象加深,增进积累的作用,并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开辟了道路。

第二阶段(参与阶段)

当学生已初步适应和掌握了披文、缘景、入情这一诗歌分析的基本模式,并且其感受力有了一定提高之后,便可加入学生的参与。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自主分析,分以下几个步骤:

(1)在朗读过程中用笔勾画记录。笔者在教学中一直对学生强调阅读时动笔的重要性,因为笔是思想的延伸,可以记录下读者在阅读中的瞬间感受,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精彩之处和疑难之处。这一点对于读诗不仅适用,而且也显得十分重要。

(2)阅读与勾画之后应积极思考不解之处,并在分析中自觉运用已有的积累和所掌握的方法。

(3)对于比较难的作品或问题则应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一方面可以交流看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互相释疑。

(4)讨论后的发言应表述出对作品的看法,欣赏之处及未明之处,以自由发言和教师提问相结合,以期全面了解情况。

(5)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并解释疑问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入和更加全面的认识。教师在点评时应对学生发言中正确的成分加以充分肯定,对其中极可能出现的形象大于思维的情况,应予以适当的鼓励和引导。但有一点值得注意,虽然诗无达诂,但在诗歌中,尤其是我国的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有特定表达指向的意象,不能在分析时产生太大的偏离。

(6)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可以总结出作品的思路,对较短的作品可以达到当堂背诵。

这一阶段教学成功的关键:一是上一阶段打下的基础;二是表扬和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创造一个可激发学生探索欲和创造欲的问题环境,从而形成一个探索问题的“场”,为第三阶段教学的展开做准备。

第三阶段(发挥阶段)

承接上一阶段的学习成果,把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课上扩展到课后,从而把课内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把课前演讲形式规定为诗词鉴赏,篇目不限,但要求一定是学生本人喜欢的,有想法的作品。在分析时应以所学的篇目及分析的方法为基础和手段,从以解释为主评点为辅到两者并重,并尽可能讲出自己的看法。这其中应加入其他同学与教师对其分析鉴赏的评价,达到一个共同学习的目的。

二把周记形式设置为诗词的摘抄评论,以随感式的评点为主,说出妙处即可,给学生更自由的发挥空间,而教师在周记中的批语,成为一种评价反馈,这也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短期内的学习效果和感受力的进展情况。

上述三个阶段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在逐步充实当中逐步深入,最终形成了以阅读思考为欣赏先导,以背诵积累为欣赏依托,以讲演周记为练习反馈,以议论点评为深化途径,以提高能力为终极目标的教学方法。

参考资料

(1)《教育学》凯洛夫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出版

(2)《教育的新知识》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

(3)《和教师说话》赞科夫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4)《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5)《发展之道——现代化》谢家训主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作者邮箱: yayyayyayyay@eyou.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