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怎样改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育新闻德育论文 手机版


                    光明日报     2003-08-15     记者 周骅 

 

  北京某中学学生李某因打抱不平,殴打一个平时总欺负别人的同学,导致被殴打者肾衰竭。李某也因故意伤害罪被判7年有期徒刑。此案近日在新闻媒体披露后,引起强烈反响。 

  青少年犯罪和与此相关联的中小学德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最新统计资料,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比例呈上升趋势。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副主任张福荣说,目前青少年犯罪出现了犯罪成员低龄化、暴力抢劫犯罪比例居首位、犯罪手段成人化的特点。很多教育工作者、学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而中小学德育存在某些薄弱环节,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们爱不爱上德育课

  据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介绍,有关方面对北京、重庆、广东、宁夏等省、市、自治区2000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12.4%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课是最喜欢的课之一,24.4%的学生将其列入最不喜欢的课之一。在认为其重要性上,86.7%的学生认为十分必要,12.3%的学生持否定态度。66%的学生希望通过思想道德课学到很多东西,认为应该学,45.3%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课有帮助,11.4%的学生认为要考思想道德课,必须学,21.4%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课有趣,应当学。75.7%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课能贴近生活,49.9%的学生希望思想道德课通过活动来培养,87.4%的学生希望思想道德课能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但对灌输式教学方式不欢迎。74.6%的学生希望思想道德课增加与人沟通、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等内容。这表明,多数学生对目前思想道德课的内容能够接受,但认为其方式、方法要改变。 

学校德育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也面临挑战。俞国良认为,由于多种原因,在实际工作中,中小学道德教育存在四个薄弱环节: 

  一是教育目标相对滞后。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化,人类活动日益国际化,对公民的素质提出了综合化、多维度、开放性的要求,我国现有道德教育目标显得相对滞后。二是教育内容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科学性。中小学道德教育一直注意联系政治生活,多是一时一地的政策问题,缺乏科学的筛选。而且品德教育教材变动频率过高,致使教师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适应教材变化上,而无暇钻研教学方法,消化所讲授的内容。在内容的现代化方面,如性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动物伦理教育等,还未能深刻反映到德育课程中。三是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以成人的思维模式让学生接受。我国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注重思想内容,而忽视给学生提供能产生真实感受和体验的东西,也很少顾及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注意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四是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中不够重视学生道德批判能力,单向灌输较多,缺乏应有的讨论,不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实践机会,没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也没有营造出道德教育所需的良好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如何改进内容和方法

  专家们认为,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中小学德育要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为目标。要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贴近他们的生活,从小学生的生活圈、中学生的社会公共生活面出发,让学生学会生活,以不断提升生活质量。要强调道德、心理、法律、国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统一在人格教育上,让“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成为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俞国良建议,中小学德育应注重人文性,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思考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道德认知、判断、反思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内容编排上,以学生的道德发展需要为中心,选取学生能理解、接受的内容,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使学生觉得这门课有助于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能得到启发。应采取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在课堂上,多采用案例分析、道德讨论、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平时辅以课外活动,如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亲子沟通。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国际性、开放性,同时也可以利用地方史、历史遗物、纪念碑等地域性资源。如在编写面向西部地区的教材时,就可以结合延安地区的革命历史和变迁,带学生参观革命战争时期留下的遗迹,激发他们的爱国意识。在教学的灵活性、生动性、形象性以及教材的图文并茂、语言活泼、深入浅出等方面,也要加强和改进。 

不要坐失小学教育良机

  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副秘书长杨春茂强调,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律,进行早期教育是关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教育研究组织调查发现,让那些有不良苗头的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能起到很好的预防犯罪的效果。研究发现,那些有行为障碍的3至4岁儿童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那么他们长到27岁时沦为罪犯的可能性要比那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儿童高得多。我国古人常讲“教儿婴孩”,“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也是讲注重儿童早期道德教育。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学校、家庭往往忽视小学这一孩子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坐失良机。 

相互配合才能春风化雨

  记者听到最多的说法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教育的根本。学校教育如果不能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是无法奏效的。中央教科所课题组最近对483名家长、36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100名家长、50名学生、50名教师进行访谈调查,数据显示:家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37.9%的人认为是思想道德,17.4%的人认为是脾气性格,15.7%认为是社会适应能力,13.3%认为是身心素质,10.8%认为是学习成绩,3.5%认为是劳动态度与习惯,1%认为是其他方面。这说明,家长以身作则对孩子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不忘先人美誉,不忘先祖的养育之恩,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是家庭道德教化的根本。家长应以其言行风范,为子女作出榜样,使其乐于接受教育。同时,家长还要了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配合学校,使德育春风化雨,无处不在。

 

相关链接:德育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