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结合”支架式古诗教学模式初探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介】西安小学课题组(西安小学·陕西·710003)联系人:薛荫娥执笔程弘

    小学语文“四结合”试验的主要目标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 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识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 全面改革。据此,我们认真学习了“四结合”试验研究的主要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该理论为指导,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古诗教学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现简介 如下。 

    一、试验设想的提出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古诗中文言词语较多、意义浓缩性强的特点,我 们把体会诗的含义,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作为教学重点。由于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过 去的历史背景与生活环境缺乏认识,这为他们进行学习造成了一种障碍,这一障碍在古诗学习中尤为突出,这 是由古诗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正确、深入地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成为学习中的难点。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们设想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系统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选择这类文 体的教学进行“四结合”试验,旨在探索基本规律,把试验逐步引向深入。试验的基本设想是: 

    以“大纲”为指导,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思想辩证统一的基本属性,发挥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 重要作用;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凭借,构建 支架式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从而达到最大限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多媒体手段的运用,首先为学生创 设了一种悦心、悦耳、悦目的学习氛围,利于学生感知与分析古诗的意境美。意境是诗歌主题的再现,是学生 把握诗意的关键,而意境的捕捉又恰恰是学生的认知水平难以达到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集图像、文字、 声音为一体,使课本上静止的画画活起来,凭借“境”的再现,引发学生的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 。另外,CAI软件的开发与利用,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把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中来,在老师的指导 、帮助、促进下,变被动地学习为自能地学。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会 学为主旨的教学设计总原则。 

    试验的基本思路是:深入钻研教材,把握古诗的特点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按照“建立概念框架→引导进 入情境→启发独立探索→鼓励协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的程序进行教学,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完 成“意义建构”。 

    二、支架式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 

    目前,传统教学设计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完整、较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很强可操作性的独立学科。其设计 的内容与过程有许多优点,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整个教学的中心位置始终被教师所占据,强调的是教师的 “教”,而非学生的“学”,使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智力水平与操作技能难以得到发展。为 切实有效地转变这一教学观念,我们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根据教材安排 的实际(每课安排两至三首古诗),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我们选择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支架教学法 来进行古诗教学操作,下面以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册24课《古诗两首》为例,来谈谈支架式教学法的实 施。 

    (一)建立概念框架 

    课始,教师以《古风》一诗为例,指导学生在初步感知全诗的基础上,针对古诗的特点,先引导学生把一 句句诗分解成一个一个独立的词或词组,这是小学生学习古诗的起步环节,学生得心应手地解体句子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意会诗意,开动脑筋的积极思维过程,这样《古风》即被分解为: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接着,引导他们吃透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对词语进行准确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个 词语之间的有机联系,并用现代汉语连缀成句,这个环节不是词语的简单堆砌,而是在深刻了解它们之间的内 在联系基础上的复杂逻辑思维活动;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句与句的关系,将句子连接起来口述一段前后语意贯通 、上下语调和谐、服从于一个中心的译文;最后,通过朗读指导等手段,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深入体会 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分词→解词→理句→连意→体情”的概念框架,也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方 法指导过程,这样就把当前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逐步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为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搭起 自学脚手架。 

    (二)引导进入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 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知识以某种意义。意 境的创设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习古诗要欣赏意境、体会情感才能得到诗的精华。从三年级 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与诗句相关的文字资料,与诗意相吻合的音乐、图像等音像资料。利 用多媒体播放系统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还让学生选 用现代脍炙人口的名曲《小白菜》、《白毛女》为基调给《古风》和《蚕妇》配曲,赋于他们更多的主动与自 由,培养首创精神。这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唤起了他们对封建社会剥削统治者的 憎恨,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不满,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赞美,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通过诗 句所表现的情感相交融,达到陶冶他们情操的目的。 

    附图{图} 

    整节课中,我们精心设计了媒体的呈现时机,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在不同的时间体现的。第一首《古风》 是教师指导着学,因此,我们先出示一些文字资料,如《锄禾》一首诗的导入,把学生从现实的课堂学习环境 带入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就利于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获取经验,为同化《古风》的学习做准备。与 这首诗相配的音像资料是在学生对全诗的意思已有一定的理解后出现的,视听结合的目的是升华感情,认识诗 句所揭露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第二首诗,则是在前首诗已搭好的脚手架下学生自能学习,我便把相关音像 资料放在学意之前,为他们创设学习的环境。实践证明,这样做利于帮助他们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切入点是否恰当,引入的情境是否合理,将对整个学习效果产 生重要影响。 

    (三)启发独立探索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自学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一能力的形成须以教师正确的引导为线索。本 课中,通过第一首古诗《古风》的学习,师生已共同探讨出古诗学习的一种模式,这一过程即为教师的引导过 程。接着,学生按照模式,人人参与,利用自制CAI课件进行学习,在已支好的框架结构下,逐步深入,从自己 理解能力的实际出发,选择有关课件,学习《蚕妇》,学习时,通过人机对话,边学、边思、边悟,充分体现 学生的主体地位。此时的教师是一个帮助者与促进者,借助计算机网络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网络中 的语言设施,及时进行个别化辅导,将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做出及时反馈,扩大教与学的容量,提高教 与学的效率。这一点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结构的一个重大突破。 

    (四)鼓励协作学习 

    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交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即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 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我国实行的课堂授课制,最鲜明的一个特征即为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学习 。一个班的学生即为一个学习群体,在群体性学习中,必将产生“协作学习”的机会。 

    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始终,前半部分——学习《古风》,是教学指导下的协作,以提问发言为主要手 段,通过会话、交流,集个别学生的思维为学习群体共享,从而达到对《古风》这首诗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 间内在的联系以及与现实事物、现象间的联系的深刻理解,初步建构意义(共同建立学习概念)。后半部分— —学习《蚕妇》时,学生们俩人一机,依据教学模式协同操作,协同讨论,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探寻→自 学→自我矫正→辨析→归纳学习。协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 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分组协作学习之后,将所学知识及其思维过程利用人机互动功能反映 在每个学生的屏幕上,教师予以适当点拨、指正。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就被整 个群体所共享。这样,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就是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而不是原来的群体中的某一位或某 几位学生完成。 

    (五)进行效果评价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优势就在于人机互动促进学习结构的优化,提高学习效率。效果的评价是检测教学过程 的有利手段,而我们所采用的随机检测与反馈检测相结合的计算机检测法,又提高了检测效率,扩大了检测的 范围。在《古诗两首》这节课中,我们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检测。其一,让学生学诗后,及时用计算机打出所 学的诗句,打出诗句的准确程度直接反映出对诗意的理解程度,这一点是由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所决定的。《古风》一诗的打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搭架过程的反馈;《蚕妇》一诗的打出,是学生攀登支架自能学习 过程的反馈。在进行汉字输入的同时,实际上又是对他们认识码编码速度、打字速度的检测。其二,利用自制 CAI软件检测学生的整体学习,这个整体包括学习内容整体与学生整体两个方面。从内容上来说,检测分为两部 分:一部分是检测学生对《蚕妇》这首诗的掌握情况,检查的步骤即为“分词→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每一个步骤,学生都操作鼠标,依据光标的变化,调出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消化、记忆。教师同时扫描每个 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恰当的指点,对已形成的概念框架进行验证。另一部分是检测学生在本课所学内容即两 首古诗的全面掌握情况,操作时计算机将对学生的答案做出判断,如果正确,即用画面或语言给予肯定鼓励; 如果错误,即启发其继续思维,这样人机对话的结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便于老师利用网络获取每 个学生的信息,完成对支架式教学法所产生教学效果的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快从他们操作CAI软 件的过程中得以显示,教师利用教师机以扫描最快的速度进行信息捕捉,及时反馈,及时纠正。 

    综上所述,支架式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即为: 

    附图{图}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对古诗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尽管我们的实验起步不久,我们的认识还很粗浅,但小学语文“四结合”支架式教学模式对古诗课堂教学 结构的优化是不容质疑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形成,使整个教学始终抓住学生与教学内容这个主要矛盾来展开, “建立概念框架,引导进入情境,启发独立探索,鼓励协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 ,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有机的配合。遵循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原则,在整个课堂结构中, 又对这五个要素按一定顺序进行了排列,这样,不仅使知识教学呈现出一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逻辑顺序,还 使能力、情感教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利于学生思维与心理的发展。同时,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环境 中,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的、自能的学习。多媒体声、色、形并茂的情境,CAI软件的直观性,计算机系统 的特殊交流功能,无疑减缓了学习的坡度,提高了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思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而这些优越 性是其它电教手段所不能实现的。因此,我们认为此结构中各要素的组合是最优的组合,使课堂结构产生“整 体效应”,从而使课堂教学获得了最大的功能。从教学效果看,这一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促进 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动了教学的进程,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最终转化为能力。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多媒休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环境下,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符 合小学生从具体认知向抽象认知过渡的认知规律,优化了古诗教学的结构,是古诗教学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 育模式。 

    1.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2.《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 

    3.南国农《电化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5.郑永柏、何克抗《四结合·教学模式建构·教学理论发展》。 

    6.李克东《关于多媒体教育应用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化教育协会95中国电化教育学术年会报告。 

    7.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科学出版社。 

    8.林礼元、徐胜三《小学儿童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9.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0.〔加〕江绍伦《课堂教育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