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冲击下的语文教育(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聊城大学中文系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 2002级研究生 温建萍 [摘要] 网络的出现导致了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并迅速的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文学对于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就是一秉双刃箭,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造成挑战的同时,也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课程资源和教学理念。 [关键词] 网络文学 中学语文教育 重构 据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欧阳友权教授统计[1]:目前全球大约有中文文学网站3720个, 中国大陆有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网站约300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网站241 个,其他各类非文学网站中 设有文学平台或栏目的网站共有3000多个。通过检索百余篇有关论及网络文学的网上评论文章和各大文学网站的“友情链接”得知,在众多文学网站中,影响较大、发表网络原创作品最多的应该是“榕树下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http://www.rongshu.com),截止2003年6月16日,该网站共发表文章2035060篇,而且,目前正以日发表作品260篇左右的速度递增。其他如“黄金书屋”、 “中文网络文学”、 “白鹿书院”、 “网络文学在线”、“橄榄树”、“新语丝”、“今日作家网”、 “汉语文学”、 “大唐中文网络文学”、 “新生代文学网”、“中国文学网”、“中国原创文学站”、“文学精品屋”、“新生代文学网”、“文学世界”、“文 学城”、“文学频道”、“中文网络文学”、“博库”、“亦凡”、“花招”、“网络文学城堡”等20余家文学网站办得较有特色,在网民中拥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应该是,号称“四大门户网站”的网易、新浪、搜狐和雅虎等大型综合性网站都开辟了“文学”视窗,登录大量的文学名著和网络原创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文学信息,它们在文学平台设置、栏目链接、文学容量和信息更新等方面,都为许多专门的文学网站所不及。从以上的调查和统计可以发现,网络文学已经迅速的崛起了,它势必要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注入许多新的纷繁复杂的理念和思想。 我们再来看另一组统计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显示,截 止2001年底,我国的中文网络域名数为127319个,WWW站点数约242739个,上网计算机约1254万台,网民已达3370万人,其中18岁以下的网民占15.3%,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0.2%,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0%,学生网民占总网民人数的24.1%。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中小学学生上网十分普遍,其上网比率高得惊人,状况令人十分担忧。 一方面是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一方面是中小学学生上网现象的普遍,那么我们的中学教育势必要受到网络文学的冲击。其中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语文教育。2003年4月1日至6月10日 ,首届全国中学生网络作文大赛由《中学生天地》[3]编辑部和榕树下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共同主办,这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中学生刊物与全球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基地之间的强强合作。这是网络文学向中学语文教育发起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正式挑战,亮起了网络文学即将侵入中学语文教育阵地的红灯。那么中学语文教育是否应该立即对网络文学开绿灯呢?面对网络文学的侵袭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应该怎么办? 一、网络文学思想与中学生人文精神 网络文学的所表达的思想应该说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的震撼最大。网络文学几乎可以完全的解构我们的思想观念。网络文学主要的题材就是关于爱情,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就在网络文学中爱情被解构了,网络文学中宣扬的爱情不是人类社会性的爱情。宣扬一种颓废的简单公式化的性爱。此外就是大量的信息垃圾和精神毒品。这些对青少年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但就网络本身来说,它的确又是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尤其是网络文学更是与语文学习密切联系。我们的语文课不是要被动的抵制网络文学的入侵,而是要针对网络文学的存在,在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网络文明素养,是新时期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元素。网络文学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我们引导得当,网络文学同样可以为我所用。我们不能简单的用鲲以土阻水之法,来粗暴的遏制学生对网络文学的接触与体验。作为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我们首先应该作的是,分析网络文学的利弊,从中学语文教育的角度出发。 二、网络文学特点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建 网络文学有三大特点:宣泄性与随意性、文本的开放性、个性的突显与冲击。正是这三大特点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尤其是中学生读者。网络文学的这些特点可以说直接威胁到了语文课堂的存在的权威性,完全将我们的语文课堂给肢解了。在网络文学的面前,语文课堂教学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网络文学的基本特点:宣泄性,随意性,不过分讲究文句的修饰,不太考究表达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语句构成简单、情节曲折动人和贴近网络生活本身,大约有人群的存在的地方就会有所谓的“网络文学”的出现。而中学生的心理和身理年龄特征所反映出来的心理品质,正是一种宣泄和随意,网络文学的这个基本特征正好契合了中学生的心理要求,这样网络文学自然很容易为中学生所接受。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看到这点,我们应该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感情能够得到宣泄,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不能压抑学生的人性,学校的学习环境应该是和谐和宽松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论坛,应该成为学生精神驰骋的圣地、情感宣泄的场所。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解构过去的语文课堂模式,语文课不在是教师的自留地,它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平台,应该成为学生自我表达和表现的自由天空。如果学生的这些欲望和要求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不会去向网络文学寻找替代体验。 网络文学另一大特征是:文本的开放性。作为一个原创性概念,罗兰·巴尔特早就指出文本向读者的开放,读者可以加入到文本的再创造之中。而网络文学的开放性兼具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指文本向其他作者的开放;另一方面是指文本自身表达手段的开放。尤其是超文本化的出现使得读者的阅读、批评和再创造有着更多的自主权。“超文本”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纳尔逊提出的,[4]如果能够通过机器创造一种可用更灵活的方式加以操作的文学形式,便有可能产生一种新型的写作,这就是超文本。网络文学正是具有了超文本的意义。传统的语文课程资源所缺失的正是这样的文本和超文本,网络文学的这个特点给中学生的创造性阅读预留了足够的空间。传统的语文课本和语文教学内容都没有这样的优势,因而无法留住学生的关注焦点。现在2001年的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是有了这一层面的意义,要真正作到这一点的恐怕就是网络文学的形式了。读者的体验被充分的尊重,并且和他人分享。语文教学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学生的体验不仅要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要和他人分享。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或作文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支持,进行接力创作和体验生成。 网络文学的第三个特征:个性的突显与冲击。这是一个标榜个性、张扬特别的年代,整齐划一不再是全民族共同的审美理想。网络文学几乎完全是作者个人的体验,通过网络的虚拟世界,作者的个性得到完全的释放,在人性的完全自由中完成文本的创造。这是一种最真实的内省和赤裸裸的自我解剖。作为思想活跃的中学生,更是张扬个性的一代,他们容易从网络文学中得到“心有戚戚”的体验。这对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的作文教学老是在一个命题下的整齐划一的议论文写作或是记叙文写作。当高考的《赤兔之死》获得满分并被广为传诵的时候,全国上下就一片文言文写作劲风。高考作文要求不在限制诗歌写作时,于是所有的中学生都在教师的威逼利诱下变成了“新生代诗人”。仅今年高考陕西就有20万考生的作文是诗歌,其中的佼佼者却只有一篇。这些就可以看出,我们的语文作文教学搞的是假个性,真共性。学生不可能在同样的写作方式下表达出真实的自我,个性更不可能在同样的外衣下得到张扬。作为语文教学应该发掘学生个体在语文不同学习领域的独特天分,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张显。不要求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全面的发展就是不可能的。语文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天赋进行有特色的个别教学。什么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每一个人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有同样的天分。学生的个性就是在全面发展中被压抑和扼杀。 参考资料: [1]欧阳友权,《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6期。 [2] http://www.cnnic.net.cn/develst/2002-1/4.shtml [3]《中学生天地》: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中学生期刊 ,首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 参考文献: [1]黄鸣奋《女娲、维纳斯,抑或魔鬼终结者?——电脑、电脑文艺与电脑文艺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5期。 作者邮箱: wenjianping023@163.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