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册语文期末复习(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cunfu 教学目标 一、能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 二、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借鉴吸收。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阅读能力培养释要。 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能对文章进行评价,也是一种基本的阅读能力。作文评分,就是一种量化的评价。没有评价能力,就不能准确区别高下优劣。作品有思想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读过了要能评定其价值的高下。说“好”,要说出好在哪里;说“差”,要说出差在哪里,这就要分析。能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才能吸收好的营养,这反映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下,也反映一个人文化品位的高下,艺术修养的高下。能评定作品价值的高下,就会对那些低级趣味的东西鄙夷不屑,就会追求高雅文化,在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滋润下,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借鉴吸收,是阅读的目的。阅读过程,自然会受到作品的熏陶、感染,但是这种熏陶、感染不能代替借鉴吸收这步功夫。借鉴吸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一个内省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借鉴吸收,要联系自身的情况,认真思考文章对自己有些什么启示:思想内容方面有哪些启示,写作方法方面有哪些启示,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启示,哪些东西是值得借鉴吸收的。毛泽东将吸收比做食物的消化,“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我们读《〈宽容〉序言》,读到“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读到这里,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懂得不盲从的道理,懂得宽容的道理,这样才不至于再次充当历史小丑的角色,才能为真理的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分析评价要求有广阔的视野,很高的鉴赏能力。中学阶段让学生迈出第一步,培养初步的评价能力,教学中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评价要以整体把握、理解课文为基础。本单元课文中,《黄鹂》《〈宽容〉序言》文意都比较含蓄,首先要在把握文意上下一番功夫。只有探得真义,探得精义,真正领会了,才能谈得上分析评价。 第二,评价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观点,坚持实践标准。 评价水平的高低决定于思想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来说,在有关问题上适当介绍一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大有好处。例如,要评价《〈宽容〉序言》,可以介绍一下毛泽东关于真理发展规律的论述,知道这一点,会懂得房龙早于1925年就用寓言式的故事揭示了真理发展的规律。那时房龙就告诫世人,不要重演无知山谷的悲剧,可惜那样的悲剧还是一演再演。可见,宽容思想何等宝贵。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联系历史事实去检验文章观点,可以鉴别是非,可以认识作品的思想价值。 第三,评价要看社会效应。 就是说,要看文章的思想观点对于人们实践的指导意义。社会实践的领域有大小之分,有轻重之别。像《〈宽容〉序言》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黄鹂》事关文学艺术的命运,乃至一切事物的命运;《咬文嚼字》事关人们的语言修养。实践领域不同,思想价值也不同。 第四,评价要看作品思想的深度。 思想观点有深刻肤浅之分,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才是深刻的。人们之所以高度评价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就因为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解决香港问题、保持香港繁荣的根本政策。分析评价一篇文章,就要看作者的思想观点达到什么样的深度,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抓住语言的本质,指导人们从调整思想情感入手去调整语言文字,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我们就要给以高度的评价。 在借鉴吸收方面,除了要求摘录有用的东西之外,更要引导学生看文章在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语言表达诸方面对自己有哪些启示。 应该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课文中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例如从朱光潜讲“推敲”这个实例中,可以感悟到独立思考是有所创见的前提,还可以感悟到怎样品味语言。吸取了这些启示,我们就可以广泛运用到别的方面去。 课文的启示,要从内容、写作、语言三个方面去找。我们学语文,内容固然重要,写作、语言两方面也不能忽略。例如,读到精彩的语句,揣摩为什么精彩,悟到了道理,自己写东西也可以运用某种语言技巧。 要获得启示,需要深入发掘。例如,读《我和地坛》,只有深入发掘,才能发现母亲的心理活动都是作者自己的设想,感悟到这种“设想”实在太重要了,只有设身处地想想母亲是怎样想的,才能心心相连。父母不在跟前,想想他们在家是怎样想的,也就不会辜负父母的期望了。 二、基础知识聚焦 (一)文学常识 1.孙犁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嘱咐》《白洋淀纪事》(也有说是小说与散文合集),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短篇小说《荷花淀》不仅是孙犁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短篇之一。他的作品笔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他被称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作家。 2.契诃夫(1860~1904) 19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著名剧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等,剧本《万尼亚舅舅》《伊凡诺夫》《海鸥》《樱桃园》等。 3.朱光潜(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著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书简》等。其中《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4.史铁生 当代作家。北京人。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夏日的玫瑰》等。 5.享德里克·房龙(1882~1946) 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著作有《宽容》《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 (二)重要词浯提示 闲情逸致 淋漓尽致 谛听 远飏 极致 乍雨乍晴 茂林修竹 咬文嚼字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清沁肺腑 不即不离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付梓 杀青 尺牍 自鸣得意 坍圮 窸窸窣窣 声名狼藉 落寞 亵渎 蜿蜒 绵亘 天伦之乐 弥天大罪 鸦雀无声 杀一儆百 饿殍遍野 苦思冥想 (三)课文注释中的古诗词文名句 ①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②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代贺铸《青玉案》 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代李商隐《锦瑟》 二、单元测试 (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恐怖bù 诓骗kuāng 轮廓guò 有条不紊wèn B.童稚zhì 发轫rèn 负荷hé 牵强附会qiāng C.讪笑shàn 濒临pīn 村妪yú 妄可穿凿zuó D.忌讳huì 隽永juàn 调谑xuè 天网恢恢huī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穿凿附会 刚愎自用 声名狼籍 弱不经风 B.脍炙人口 融会贯通 群莺乱飞 蓬壁生辉 C.不求甚解 涛天大罪 戎马倥偬 休养生息 D.淋漓尽至 虚与委蛇 良辰美景 明查秋毫 3.下列加点虚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深夜,从小镇的狭窄街巷里,人们低声讲述着情节模糊的往事,讲述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 B.无论你来不来,这次班会活动还是要举行。 C.这些出土文物因为历史条件不同而带有时代的特点。 D.骄傲自满的人,都是夸大了个人的作用,尽管这个作用是如何的渺小。 4.下列各句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在树林里 着,仰望着,有时坐在小石凳上谛听着,但总找不到它们的窠巢所在,它们是怎样安排自己的住室和产房呢? ②莫非人与鸟儿的感情就这样难以 么? ③近年来,全国各地 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 A.蹒跚 勾通 掀起 B.徘徊 沟通 掀起 C.徘徊 勾通 兴起 D.蹒跚 沟通 兴起 5.下面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人”便觉索然无味。 B.他只顾自己说得眉飞色舞,全然忘了来此会友的目的。 C.对这一起软件纠纷案,许多媒体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进行了报道。 D.仅仅能做到文从字顺,却连简单的造句都不妥帖,能说是好作文吗? 6.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B.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C.有时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毕竟也许还是紊乱的错误的乃至于模糊的。 D.“摆事实,讲道理”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愈来愈广泛、愈来愈重要的社会活动。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组是 可是,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 , , ,美丽极了,想多看一眼都困难。 ①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忽隐忽现 ②常常是在我仰视的眼前一闪而过 ③在稀疏的枝叶间一闪而过 ④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 ⑤阳光照在金色的羽毛上 ⑥金色的羽毛上映照着阳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②⑥ D.③①⑤ 8.填入下面横线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是作家, 我说不好。 ①笔下从不吝啬大谈感情的字句 ②对别人从不吝啬大谈感情 ③在亲人面前却很奇怪说不出抒情的话 ④奇怪的是在亲人面前却说不出抒情的话 ⑤习惯是从母亲那儿传来的吧 ⑥这是从母亲那儿传来的习惯吗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9.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项的项是 A.譬如秋风急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贴而微苦的味道。 B.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C.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 D.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10.下列诗与作者、朝代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代·韩愈) B.“试问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秦观) C.“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唐代·王勃) D.“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宋代·苏洵) 11.下列作家、作品的表述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中国现代作家——《幻灭) B.朱光潜——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谈美》 C.孙犁——当代作家——《白洋淀纪事》 D.房龙——美国作家——《人类的艺术》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眼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然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着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地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吧?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椎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2.本文开头极力描写“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其作用是什么?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母亲”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答:其作用是 , 母亲的主要性格特点是 13.文中,①作者两次写到了母亲要推儿子到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②文章结尾着重描写了“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①母亲的用意是 ②作者这样写,其用意是 结构上的作用是 14.根据文意,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①“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之所以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一是因为文中描写的故事都发生在秋天。二是因为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而我则是在秋天获得了“新生”。 B.文章第一段写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第三段又写到“她又悄悄出去了”,这两个细节都主要是为了表现母亲对儿子内心痛苦的体谅。 C.文章第二段和第五段两次写到“我”对母亲病情的不了解,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深深的自责,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面对精神与肉体双重折磨的母亲的伟大。 D.文章第三段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一细节,表现出母亲时时刻刻在关注着儿子的情绪变化,一个“挡”字,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 E.文章第六段写母亲临终时,“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两个“艰难”的强调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母亲一生不幸的深深同情。 附:参考答案 (一)1、D 2、D 3、C 4、B 5、D 6、A 7、C 8、D 9、D 10、C 11、A (二)12、表现我得病后的痛苦与绝望,反衬母亲对待疾病的平和心情;自爱(或:慈爱)、坚强。 13、①调节儿子的情绪,激发“我”战胜疾病的勇气。②表现“我”摆脱了痛苦的心境,变得坚强起来;照应上文。 14、①是写母亲在鼓励儿子坚强地活下去,表现出伟大的母爱; ②是写儿子对母亲在天之灵的深情告慰,表现了儿子坚强活下去的决心。 15、C、D 作者邮箱: xxhu988@sohu.com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