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形势下的语文课外活动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锡山市洛社高级中学 蓝蔚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育界,发生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和新兴的素质教育之间的争论。前一种观点认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学校办得好坏的最重要尺度还是每年的“中考”、“高考”。而素质教育要求全体学生不论其升学与否,都要具备较好的全面素质基础,即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体育、美育和劳动素质基础,只有具备较高的全面素质基础的学生,升学以后才有继续深造和发展厚实的潜能,所以开展不开展素质教育,不是一个升学不升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去升学和就业的问题,是一个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上海市特级教师顾泠沅在论及两者关系时提出“少些概念争论,加强实践探索”的口号,他还强调当前教改的重心要从宏观层面下移到教材、教学方法等微观层面,解决好教学效率、师生关系和教学过程等问题。(《中国教育报》 1997 3 27 )

        本文试从语文课外活动入手,探索素质教育形势下怎样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一 语文课外活动及其地位

       一般来说,语文课外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课外语文学习活动,具有目的性,在时间上表现为某个特定的具体的过程;另一种课外其他语文活动,指日常性的,社会性的语言文字运用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1985年版》 第210页上说:“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es)指:学校在各科教学大纲以外,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班级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才能和特长,为进一步学习和选择职业创造有利条件。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外活动不是课内的延续,不能以补课和布置各科作业代替和排除课外活动,要让学生头脑并用,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知识,并借以巩固和补充课内所学的知识、、、、、、”

       笔者认为,对语文课外活动认识应是这样: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由教师或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获取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发挥特长,发展才能。语文课外活动不仅仅是课内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在整个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无法为课堂教学所替代的独立的教育活动,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历年公布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均有明确的规定:

        1949年《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草稿》提出:“要养成阅读习惯,课外阅读的鼓励与指导必须配合教材随时进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作为一项教材。”

        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一方面要让学生精读课文,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总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更为强调语文课外活动,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

     

     二 语文课外活动创造性特点及心理学基础

     1 实践性

       波兰教育家奥根在《教学过程》及《思维教学观》中指出:“以感觉、悟性为基础的认识,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展开,这些因素无论缺少哪一个,教师往往只能招致失败。如果忽略了向学生提供得到生动的直观机会的特定作业方法(远足、直观教具的收集、绘画、幻灯、实验、观察),教师尽是以语言的抽象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就会令人生厌。”在这种情形下,记忆力代替了思维力,而这种记忆力是通过机械地背诵教科书的词句,人为地培养起来的。学生受到的教育只停留于观察事实,他要在发展自己思考力上不断得到锻炼。教师要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且直接获得的知识,学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努力,而这种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生动持续的,间接获得的知识,时间和努力要花费得少得多,但缺乏持续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更为牢固的知识,发展多样的思维。

      实践性反应了人们的认识规律,符合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语文课外活动要积极制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广泛地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区别,除传授知识的形式不同外,学生掌握知识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课堂教学侧重知识的传授,而语文课外活动侧重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语文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锻炼才干,而且对促进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

     2 开放性

       现代化教育需要培养的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适应当今瞬息万变局势的人才。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既指对全体学生,也指语文课外活动和其他学科有交叉关系。

      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课外活动,功课差的学生不能参加课外活动,以免影响他们的课内学习,这种观点与教育规律是抵背的。限制功课不好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不仅不能使学生进步,反而会使学生更加厌恶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活动,它既受教师教的影响,也受学生学的影响,既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又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仅就学生的心理因素而言,潘薮指出:“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意志等”这一类“对认识过程及其效果有很大影响。”这里指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语文课外活动,正是以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为重要目的。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看作是“开发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智力的有效手段”所谓学习困难,就是学生对教材的领会、理解和记忆有困难,他们往往是一份学习材料还没有理解,另一份学习材料来了,好不容易把前一份内容记熟了,而后一份却忘记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教师的做法不让这些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或复习教材,教师认为既然这些学生连课内的内容还掌握不好,哪有精力去学习课外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限制参加课外活动的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学习上困难越大的学生,越应参加课外活动,学习困难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阅读课外书籍越多,智力的的可能性会越大。开展课外活动,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活动,如课外阅读和练笔等等,第二层次是发挥特长的个别活动,这样帮助学生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通过语文课外活动,锻炼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要锻炼更高的语文能力。

      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教科书及语文课外活动的材料,都包含着各类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各学科的教材,都是以说明、记叙、议论等常用的表达方式写成,要理解这些教材,乃至完成各课作业练习、试验报告,都要求学生具有较丰富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理解表达能力。语文课外活动广泛地跟各门学科结合,既调动了各方的积极因素提高了学习语文的效率,也充实了课外语文教育的内容,促使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发展。

    

    3自主性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自主性最突出地表现在学生兴趣上的差异。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有的学生喜欢阅读艺术作品,有的喜欢看电影和戏剧,有的喜欢写诗歌散文,有的喜欢辩论、朗诵、演讲,当然也有兴趣基本比较平均,即表现不出任何突出兴趣倾向的学生,他们往往对活动类型抱有选择态度。

      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应确立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自主地位,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商量规划,自己去组织实施,自己去动脑筋动手独立完成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摆脱了课堂教学中很容易滋长的依赖心理,自己独立阅读书刊,寻找资料,编写出版刊物,排练、演出戏剧,访问各行各业先进人物。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在这种实践中,会“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教师如过多的具体要求,过多的检查督促,管得过细过死,不利于课外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4 创造性

      语文课外活动创造性的特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运用过程中的迁移现象。每个学生有一套自己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在内容上(知识结构)组织上(思维方式)有其特征,称认知结构变量。变量的特点在于①具有可利用性:认知结构是否有固定观念起作用。②具有可辨别性:新的学习内容与同化他的原有观念的分化程度。③具有稳定性:原有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和清晰程度。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往往以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由奥苏伯尔提出,可参见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形式出现,这种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两种:陈述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陈述性组织者为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类属,为新的学习提供一种上位关系,如在语文课外活动中配合少先队组织进行“革命诗歌朗诵会”主题班会之后,再在课堂教学中学习《革命烈士诗三首》。比较性组织者,如在学习叶圣陶《苏州园林》前,可借春游活动机会让学生参观苏州的一些具有代表的园林,或者先观看幻灯片,然后再学习课文。在学习苏洵《六国论》时,可举苏辙《六国论》和李祯《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获得知识结构中一部分相关知识,为学生对新课的理解提供一个坡度,从课外到课内,发展学生创造力。

      创造性也体现在语文能力训练与培养中的迁移。皮亚杰(c-a)产生式理论,(即条件-能力),基本原理为:当一定条件满足后,就能产生一定的行动,在语文课外活动中体现为有意义的观察,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观察,认识客观世界,记忆客观世界中的不同,然后写观察日记,在进行一次又一次细致的观察之后,学生写观察日记的内容越来越多,积累的素材也越来越多,写作文时自然而然会流畅了。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是知识迁移中一个特殊现象,他认为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创造和发挥,发现并掌握新的知识。学生创造和发挥原有知识的过程,就是“最近发展区”(如图所示),这一理论对语文课外活动有一定的启示。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所谓“跳一跳,

      发展区                                  摘桃子”,语文课外活动正是体现

                                             这样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创设“最

    最近发展区                               近发展区”,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尤                                 

                                             其可运用在语文课外阅读中,如在               

    原有水平                                 学习小说单元后,可以结合课外小             

                                             说阅读让学生找出三要素,然后再           

                        写小说故事梗概,这样,学生原有能力就提高了。这种阅读教学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体现。又如学生在学了应用文知识后,在课外活动中指导学生写“请柬”邀请家长到校开会,甚至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上到处张贴的“启示”“广告”,收集“启示”“广告”中的病例,结合实际运用的需要在课内课外练写作,通过实际运用使学生掌握了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思考力的培养,创设“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思考,练习之后,创造力得以发展,获得更进一步的知识和技能。

       基于上述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可以看出,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的活动,广泛地、综合地、跨学科地运用知识。再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来说,课堂教学一般偏重于思想观点的教育,通常是讲得多,做得少,而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可以把知和行结合起来,形成知、情、意、行辩证统一过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  素质教育形势下的语文课外活动

    (一) 素质教育和语文课外活动的关系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育。其内涵包括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协调发展。素质教育体现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即是对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都得到良好的培养。正如陈钟梁先生在与青年教师的一次谈话中说:“现代课程论力求把理论框架放在一个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一个中心为人的素质。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语文才可以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学语文教育参考》 1994年第8-9期)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途径。

    (2)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有较高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知识面比较广,具有较好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来进一步完成。著名老一辈教育家夏丐尊在《受教育与受教材》一文中提出,中学生应养成“实力”,这里实力指“健康力、想象力、判断力、记忆力、思考力、忍耐力、鉴赏力、道德力、读书力、发表力、社交力等……”“所谓教育,就是能力给予的设计,学校就是为施行这设计而特选的人为环境。”他还认为中学生在“中学校里,目的是应受教育,不应是受教材。”这些话,指出了学生各种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吕叔湘也有类似观点,他在《关于中学语文的的种种》一文中,指出“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这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你不会给他这个钥匙,那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法子拿到手。”

    对语文课外活动应以充分利用,有特色地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使语文课外活动具有一定的育人价值。

    (二) 语文课外活动的途径和方式

    (1) 群众性语文课外活动

      集会、参观、访问、调查、展览、游戏、语文野营等

    (2) 组团性语文课外活动,主要指一些专门的小组或社团,主要有:

    ①写作类:“小记者协会”、“影评小组”等;

    ②阅读类:“古文典籍阅读小组”“古诗词阅读小组”等;

    ③知识类:“语法研究小组”“修辞研究小组”“唐诗研究小组”等;

    ④其他技能类:“书法兴趣小组”“朗诵兴趣小组”、“演讲兴趣小组”等。

    (3) 个人语文课外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个人的课外活动,如听广播、录音、电话、看电视、交谈、发言、辩论、做读书笔记、摘卡片、办报刊等。

    (三)素质教育形势下的语文课外活动

    1 语文课外活动和课内活动相结合进行基础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把语文活动的要求固定在教材中,把一部分课外活动移到课内,编写活动内容,指导活动方法,统一安排课时,纳入教学计划,做到语文课外活动从时间、内容、方法、人员等通过教材得到固定。这些活动分三个层次,与教科书中的阅读文相配合。(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为例)

    (1) 揉在课文中的活动

     “课课练习”中出现的快速阅读、复述比赛、口头作文、查工具书比赛、背诵比赛等,此类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如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老师》课后面“积累、联想”练习中,要求“想想作者回忆的七件事,联系实际讨论,举一两件使你感动的事实,口头介绍你的老师(中学或小学的),第十一课《第二次考试》课后练习三,要求学生口头复述课文。

    (2) 配合课文的活动

      如“课的眉批”,作文评议修改课等,在《一面》中,课文右侧出现了眉批,是初一学生初步接触眉批。

    ①另外有结合单篇课文的课外活动,如读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之后,教师可给学生列出朱自清的主要作品篇目,然后布置学生在课外读一篇或几篇朱自清的散文。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内容可分“作品梗概”和“我的看法”两部分,然后组织一次“朱自清作品赏读会”,活动内容主要由学生交流读书笔记,这样既广泛介绍了朱自清的散文,又可就一篇作品各自不同的看法展开了讨论和争鸣。又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阅读书报上发表的有关评论《红楼梦》的主题、人物和艺术特色的文章,由每位学生摘抄其中一篇,并理出文章观点和材料,然后再课外组织一次题为“怎样认识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讨论会,从各个角度评析《红楼梦》。

    结合单元教学课外活动

     在教学散文单元后,可以发动每个学生摘录报刊上发表的短小隽永的散文佳作若干篇,组织题为“当代优秀散文欣赏会”,由学生朗诵自己摘录的散文佳作,并作精要分析,谈出自己最深的一点感受,然后按选文质量和朗诵水平、分析水平评出优胜者,并给予奖励。 在教学说明文单元后,也可按上述作法,组织“知识小品赏析会”或“怎样写好说明文”讨论等活动。

    (3) 延伸课文的活动

     如硬笔书法练习、办手抄报、日记荐评等,教科书第一册35页,有“练习硬笔书法活动”,第二单元结束后,有写日记活动,第三单元则有“拟电报稿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在实际操作中学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成功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2 语文课外活动可结合主题班会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如讲“烈士童年的故事”,活动方案:“配合理想教育活动,指导学生课外寻找革命烈士的童年故事的读物,要求学生将一位革命烈士的童年故事,用500字记下来,然后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由学生讲述烈士童年故事。要充分发挥文学的美感教育作用,配合思想教育,借助上述形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3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进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

    (1)语文野营活动  利用寒暑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让学生在较集中的短时间内,着重学习语文方面的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能力的训练,还可以锻炼身体,锻炼独立工作、独立生活的能力,增强对集体生活的适应性。

    (2)社会调查活动  大多数中学生缺乏交际能力,不善和陌生人打交道,在生人面前往往脸红口讷,手足无措。对这些学生更要鼓励和引导他们走出校园、走出家门,和陌生人打交道,使他们懂得根据不同的需要组织语言和选用合适的词语,如对名人进行采访,对事件进行调查等。

    4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进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

      在教师节、新年等节日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贺卡送给同学、老师或亲友,另外还有编绘图画,学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画一张方位示意图,学了《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后,可指导学生画平面图等。

    

   结束语:

      现代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教改信号,并不表明以往偏重文化考试的教育中,学生就没有素质的养成,在学习进步中没有素质的发展。它针对的是那种牺牲身体健康和道德修养,片面为考试和升学的不良情况。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素质发展,是从发展着的社会的全面需要和学生具体实际出发,既要满足多样统一的社会需要,又要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笔者认为,从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方面来看,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是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

    

    参考书目:

    1 《现代教学论发展》钟启泉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年10月

    2 《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 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年10月

    3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 顾黄初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年12月

    4 《夏丐尊论语文教育》 夏丐尊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7年4月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