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园丁(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四川省金堂中学 童华池 燃情的季节 金秋,是丰收的季节,是激情燃烧的季节。 2002年的秋季于四川省金堂中学来说,似乎更不寻常,一个激动人心的喜讯传来——2002级1班梁巧的作品《羊小姐的美容院》继在“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中获得“少年美文大奖”,又荣幸地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五册语文课本。当9月20日的《成都商报》在头版醒目的位置以“成都女生作文进了高三教材”为题正式发布了这条新闻后,金堂中学沸腾了!大红喜报张贴出来了,“热烈祝贺金堂中学高2002级梁巧同学的文章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大红横幅在学校大门口悬挂出来了…… 与此同时,金堂县教育局专门向下属各部门,各学校发了喜报;《金堂报》则打破国庆前夕出一版祝颂类文艺作品的惯例,而改出《新观察••••人物••••梁巧专题》的专版。一时间,梁巧成了金堂中学、金堂县的新闻人物。不管哪个方面的人,似乎都达成了一种共识:高中生的文章入选高中课本,这事的份量可不轻! 理科的文才 在一般的人看来,像梁巧这样的学生,十有八九都可能是文科的学生,而梁巧偏偏是理科班的学生!三年前,刚考进省重点中学的梁巧一边努力地学着“集合”,学着“静力学”,学着“摩尔”,一边对写作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一周一次的自由练笔,梁巧写得是那样的认真:800字的字数下限早早地突破了,题材的范围越来越宽,文体的尝试越来越多,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思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飞跃——常常因独辟蹊径而出奇制胜,故而,她的文章,常常作为范文在班上宣读,并流传到邻班。一个学期不到,便小试锋芒,参加团中央举办的“希望杯”征文而获得全国三等奖。初次成功的喜悦,成了梁巧在写作这条道路上奋进的强大动力。她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且成为骨干,她被四川《教育导报•校园周末》聘用成了一名省级报纸的学生记者。她在高中课业负担很重的情况下,坚持了课外阅读,“啃”了古今中外的大量的名著,“食”了《南方周末》、《读者》、《青年文摘》、《美文(少年版)》等大量的时尚报刊套餐,时时处处留心扩大自己的视野,不断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她参加了“国家关工委”的“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等六单位“语文报杯”等多种征文活动,并频频获奖。除了写作,她还和学友组队,参加成都市“党建知识”大赛,进入决赛,为学校,为金堂县争了光。 当然,最令梁巧自豪的还是她参加了“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在这次大赛中,她表现出来的那种执著的精神,顽强的斗志,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第一轮比赛中,梁巧选择了《敬畏自然》的题目,然而,思维“诡异”的她,也许是求胜心太切,连写了几稿都不满意。已经到了寄稿最后期限的前一天,仍未过关。关键时刻,是进,还是退,对她说来,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梁巧毕竟是梁巧,第二天,打邮戳前一个小时,她推倒重来的稿子出笼了——这一次,完全跳出了前几次的框子,写出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梁巧”!但是,誊写已经来不及了——这次竟然交的是草稿!真没想到,这篇草稿获得了成功!如果没有这一次,也就不会有以后的“下文”了。第二轮比赛,梁巧爱上了很有思想深度的题目《桥》,经过精心构思,采用荒诞故事形式为文,顺利地过了“桥”,拿了到西安参加第三轮和第四轮比赛的“准考证”。在西安,梁巧凭借平日的积累,别出心裁,奇思妙想,以一篇《羊小姐的美容院》胜出,在她的创作道路上,树起了崭新的里程碑。对于这篇文章,大赛评委已作了十分精当的点评,也正如评语所言,单是一个结尾,就够令人玩味的了。 获得殊荣的梁巧,当贾平凹先生将她介绍给《成都商报》记者时,记者并不知道“梁巧”是男是女,更不知道她是读理科的;《金堂报》的记者虽知梁巧是女生,却不知道她是读理科的。当两家报纸的记者弄清真相后,无不大吃一惊。为此,《金堂报》在刊登《初识梁巧》的人物专访时,开篇便作了很有意思的强调:“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便是以高中作文入选高中课本,以588分考入西南财经大学并乐意与理性十足的概率、微积分等打交道的理科女生梁巧。”还有必要补充一句:梁巧的高考语文成绩是127分。 写到这里,似乎水到渠成地该说说偏才与全才的问题了。笔者以为,确有专长的偏才固然可爱,然而,文理兼优的全才岂不更可爱! 无尽的谢意 “才能+机遇=成功”——这已是一条无须证明的公理。梁巧的成功,可谓“生逢其时”——她有幸碰上了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碰上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好伯乐。 这次大赛的主要负责人贾平凹先生,名气自不必说了,1992年创办《美文》大散文杂志,此举被评为当年文学界的“十大新闻”之一。八年之后,远见卓识的贾先生,将目光投向了对青少年的培养,创办了《美文》少年版,并极为成功地举办了“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对于这次大赛,上百万元的奖金固然是颇具新闻性,然而,更令人折服的是大赛的竞赛规则——两轮初赛,两轮现场复赛,这在全国同类的竞赛中,是绝无仅有的;评委阵容的强大,更增添了说服力。加之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强劲媒体的全程跟踪采访,又大大地增加了透明度。总而言之,长达一年有余的整个竞赛过程,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没有任何背景的,在中国西部一个普通小县城土生土长的普通中学生梁巧,能在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大赛中获奖,则是对大赛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最有力的证明!这又不能不让人想起许多媒体上发布的那些“征文启事”——为什么十有八九都只有征文启事本身,而看不到征文揭晓的消息?有的征文大赛收了那么多的参赛费,究竟用到哪里去了?与之相比,我们不能不对贾平凹先生及“全球华人少年征文大赛”组委会肃然起敬! 大赛的基础上,人民教育出版社 “不拘一格降人才”,一次就选用了五篇获奖作文入教材。此番举措,则使人很自然地想起建国之初的1952年,正读高中的刘绍棠,一篇发表于《中国青年报》的小说《青枝绿叶》,荣幸地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作者本人在新中国首次享受了对学生说来是最高的礼遇。这件事在中国文坛,在中国教育界,一时传为佳话。没想到这样“半个世纪一逢”的好事,让梁巧给“逢”上了!同样的,我们不能不对顾振彪先生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所有编辑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意! 永远的园丁 作为梁巧的任课老师,我为学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感到由衷的喜悦。我也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不仅是大赛组委会给我颁发了“少年美文园丁奖”的获奖证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还将我的名字以“指导老师”的身份署到了教材上。在这样的荣誉面前,我深感“引入竞争机制 拓展作文课堂”——我的教改的路子,十一年来,确实是走对了。 自从担任专职高中语文教师以来,我不时读到学生的优秀作文,常常是兴奋不已。上世纪90年代初,我突然萌生了这样的想法:何不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向报刊推荐呢?何不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活动呢?既然有了想法,很快付诸实施,并且很快有了好的结果。学生王梅的一条格言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引来了一百多封信件,学生曾欧的一篇作文在《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发表,更是引来五百多封信件。一个平常的星期天,我将一组学生的科幻小说参赛稿送到成都的《科幻世界》编辑部的主编谭楷老师处,由此而扣开了这家刊物的大门,学生的习作上了《科幻世界》杂志,并有多名学生在连续多年的“全国校园科幻大赛”中获奖。以此为阵地,我将作文的课堂不断扩大,组织学生四面出击,八方竞争,不断扩大战果。十一年来,已有两百多名学生在《美文(少年版)》等多家报刊发表习作,同时也有两百多名学生在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那本值得永远珍藏的杂志:2000年岁末,我有幸收到了《美文》少年版的试刊号的第1号,这一期杂志上首次刊登了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的征文启事,一看这份启事,我的那根最为敏感的神经立刻被触动了。当我将征文启事给两个班的学生宣读时,教室里欢声雷动,学生以双手拍动课桌,将手都拍痛了。此情此景,至今仍是记忆犹新。那本试刊号杂志,则成了我永远收藏的珍品…… 十一年来的作文教改经历,使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引入竞争机制 拓展作文课堂”这一举措,对学生激励作用的巨大,对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明显作用。不少的学生尝到了写作的甜头,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大量的学生由“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作文教学出现了良性循环,作文教学的改革又促进了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2002年10月4日初稿 2002年10月11日二稿 [附]一 通讯处:四川省金堂中学 邮 码:610400 电 话:(028)84934551 E—mail:thch00103411@sina.com [附]二 此稿为《美文》少年版特约,已在该杂志2003年第1期正式刊出。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