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分层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nb 进入高中,学生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科知识,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对各种文章已学会了一般的阅读和分析。因此,他们对传流的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已深感不满,迫切希望改变自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真正地在学习过程中能自己把握学习的主动权。但是,旧的教学方式中,为了强化技能训练,落实学科知识,课本上本来设计的不少形式单一死板的思考练习,学生没有什么兴趣;而为了“过关”或提高学习成绩,不少老师又大量地采用了课课达标或单元训练题,造成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而成效却欠佳。不少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语文,而考试成绩则与得过且过应付学习语文的学生差不多,导致他们没有一种成功感,更无效益感,越学越没有兴趣,越没有学习语文积极性,慢慢地便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消极抵抗的心理,甚至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另外,旧的语文学科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的语文素养,特别是信息时代的日益逼近,各种现代家电及教学手段、资源的出现,丰富多彩的信息流已逐渐将学生注意力引向图书馆、网络、软件库等等,鉴于此,教育部结合国内外的教育改革成就及现代教育理论,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体系,上海、江苏等地则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并根据我国传统的学习过程理论,特别是知行统一,整体性与分层性统一原理;国外现代的教学理论,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赞可夫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加涅的“累积学习”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教育“四大支柱”理论;以及当代语文教育家的一些专著,如董士凡的《语文学习论》、韦志成的《语文教学艺术论》、彭华生的《语文教学思维论》等。本人根据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况,结合学生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的实际,根据高中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能力,构建了“高中语文分层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对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语文实际应用上进行建构,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发展层次,充分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以培养学生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语文素养。 本教学模式的主要研究目的和意义,有以下五点: 1.建构一种新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实际操作性、指导性,转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观念和做法。 2.在学生中培养和树立一种“终身学习观”,形成一种能适应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学习方式和相应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利用、加工现代信息,应用多种现代媒体手段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及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及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的语文素养特别是实际应用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5.减轻学生语文学习负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进步,在教学中体现人本精神。 作为“分层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其“分层”,是指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学生语文水平、语文学习能力来划分层次,提出相应的学习指导意见及研究性学习要求;二是在学习内容上,按照教材研读、教材的拓展性内容研读及语文学科相关的文学文化背景有关的专题式研读这样三个层次来实现学习上的逐步开发、分层递进,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培养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水平。三是语文知识教学及思维训练上的层次性,从整本书的知识与训练要求,到单元、课文,一直具体到语段和字词句,形成一个从大到小的语文知识要素及思维训练系统,通过一个个小层次的具体知识要素及训练着力点,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语文知识学习系统和思维训练系统,从而形成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分层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性学习”,主要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方面,以教学生或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强化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同时改革教学内容,以问题情境、自由讨论,课堂操作和课外自行研究为主要教学形式,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使原来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而为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能力、自主学习以至创造能力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崭新需求。二是学生方面,从原来那种偏重于识记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转而为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学会学习的学习方式,做到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形成一种对知识、对能力不断整理与建构的学习习惯,培养起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潜力。三是通过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实践和科研实验,以期在语文教学及现代生活中,创设一种适宜学生创新素质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要提高教学效益,并且在课外的语文专题研究中写出~些具有独特见解的论文,显示中学生特有的观点和创意。同时,借此为学校其他学科开展创新教育提供有价值的案例。要顺利开展高中语文的“分层研究性学习”,就需要确立这样一些教育理念,才能构建起适合新世纪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性教学模式。一是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主体观。作为培养人的教学活动。现代教学是以现代化生产和现代化生活方式为基础,以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为背景,坚持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以培养能自主地发展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个体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而现有的教学活动中,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却轻视甚至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自主发展,整齐划一的模式化教学,只重视知识掌握,忽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动手动口与实践能力差,对汉语这种随时随地都在使用的母语,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却不强。因此,通过“分层研究性学习”,就希望改造现行教育中不合理的教学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期实现语文教学理论和观念的变革。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因此作为工具性学科的“分层研究性学习”,就要为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绝不能因为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厚此薄彼。所以,“分层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知识储存、技能技巧及语文学习能力为基础,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密切相关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是要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基础上,致力于建立一种全员参与、共同发展、分层递进的现代教育科研理念,注重教学科研的大众性、普遍性。二是确立以学习论为核心的现代教学观。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未来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具体来说应该有三个方面:l、建立推动学生这个教育主体主动去“学会学习”的现代教育观,教学主要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建立以“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改造现行的“教学论”,使“教学”从过去的“教学生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3、建立以学法中心的教学法理论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断推动学生去进行研究性学习。三是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现代学习质量观。当今社会,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因而动摇了传统的知识中心教育的基础——“学科中心’。而且当今社会新旧知识举不胜举,特别是电脑多媒体手段进入家庭和学校,使人类社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任务已经或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博闻强记已不是人类大脑的主要任务。对一个人来说,重要的已不是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需要知识时知道用什么手段到那里去获取知识。当然,强调这并不是否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主要是强调:1、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而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2、知识是学校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中介”,而学习是一个理解、记忆、应用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初步理解、强化记忆、学会应用、加深理解的过程,学习过程的核心和实质在于培养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3语文学科的知识具有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的功能,因此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并且因为是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又具有丰富的实现方式。根据上述教育教学理论,结合本校及本学科的实际,本人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制定了“分层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课外阅读大纲,制定了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范围、方法、步骤、要求、目的等,重点指导学生做好三件事:l、如何使用和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为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服务。目前任教的一百余名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种知识和技巧。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先后阅读了上万种报刊、书籍,有不少同学还成为了杭州市和浙江省图书馆的热心读者,有一位同学还成为杭州市图书馆的“重点读者”,并且获得“99年度杭州市”重点读者“三等奖。2、如何制作文摘卡及网页,建立研究性学习的资料库。在近一个学年以来,学生们利用阅读课和课外时间,人均制作了一百多张卡片,经检查符合规范的就达一万余张。而且学生文学社的文章也全部由学生自己打印并制作成网页,上了国际互联网(因特网)。3、建立并推行课外专题研究体系,由教师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研究专题,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先后有近百名同学利用校内外图书报刊资料及电脑网络上的知识,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及论文写作,先后有22人次12篇研究性论文在学校评比中获奖,占6个平行班获奖篇数的52%。二是进行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辅导和实践,以期求得学生的了解、理解、参与及评议。具体做了这样几件事;l、开设了几堂“分层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方法、步骤的专题讲座,以便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了解、理解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并通晓如何去进行自主地研究性学习。2、在课堂上,逐步推进和实行问题导向学习模式,一般由学生在课前的自主性课文预习中,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则在作业批阅中将学生的问题分类、综合为有挑战性、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提出来,引导、刺激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求知,在同桌探讨、四人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或辩论等形式中,理解知识、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学习分析理解语文知识的能力,而教师则主要发挥教练或引路人的作用。3、尝试建立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以改变教师独占讲台一统天下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的。具体形式有:①主体式——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甚至让他们来主持、主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象第四册现代诗歌单元。就由学生主讲,并组织和主持讨论,由教师进行讲评,有十几位同学在担任教学任务后,都深有感触,写下了几千字的教学体会或语文教学改革论文,并有两篇在学校的论文评选中获奖。②活动式——就是借助学生的主体活动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在活动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培养技能、提高能力。如议论文单元的辩论赛、诗歌单元的诗歌朗诵会、戏剧单元的课本剧演出等,都应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③共振武——就是在课堂上创造一种交流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创造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学习“中介”(知识或教材)的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形成教与学之间的和谐共振。象小说单元的教学,笔者就让学生围绕十来个专题,自由组合,开展讨论,教师则直接参与或介入一二个组的讨论,而且,讨论的场地或者放在教室,便于学生生借助自己所拥有的学习参考资料,或者放在图书馆阅览室,便于学生临时查阅学校所拥有的参考资料。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讨论效果也特别好,有许多讨论结果是教师所料不及的。三是尝试建立灵活客观、立足于平常的“分层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以期不断激励学生对分层研究性学习的参与,并强化他们对语文学习能力的追求。具体来说做了这么几件事:1、按比例制定学期成绩评定办法;平常作业情况(重点是预习及单元知识梳理)占10%,平常作文成绩(重点是两周四篇的课外随笔和~篇限时作文)占10%, 文摘卡(必须符合文摘卡应具备的各个要素)完成情况占10%,每个单元学习检测成绩(基本是开卷为主的语段阅读分析)占10%, 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同时,对于平常口头表达,特别是辩论、演讲、发言、演出等语文相关活动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以1-10分左右的加分,以促使学生把语文学习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培养他们注重语文学习日积月累的好习惯。2.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力求客观、真实、全面地检测真正的语文能力。叶圣陶曾就语文教育的目标强调指出:“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烟此,在期中考试中,我在内容上以校园景物作为写作能力检测的客体,检测学生的文字和写作功底;在形式上,则分口试和笔试,由学生自主选择,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和欢迎,写出来的作文在血有肉。而且用时不多却达到了预期的检测目的。3、对学生课外专题研性究小论文进行指导、评比、推荐,对其中获得校级三等奖以上的论文;其期中或期末的作文可以免考,并按一、二、三等奖三个级别,分别记满分、低2分、低5分;同时,由学校统一结集刊印,发放给生校同学阅读、参考;另外,也把学生优秀的小论文或习作推荐给有关的报刊,已先后有十人次的文章被省级报刊录用。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起到了一种良好的激励作用。经过课题立项以来的实践及前面的预备阶段,本教学模式产生了一定成效。也给了人们不少有益的启迪: 首先,作为“语文教学法”的改革,使以往教师为主或师生并重的教学过程或方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分层研究问题为“核心”,教师引导、点拨为“中介”的这样一个过程和一种形式,突出了学生及问题探讨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主要通过各种手段、途径,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导学”,为培养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发挥了积极主动地作用。 其次,在语文的“分层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语文学科特有的个性:学科知识学习,教师点拨学生自学与学生自主梳理相结合;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则是学生质疑探究、合作探讨、共同释疑为主,教师指导组织为辅;写作能力培养,则联系大社会、结合小自我的综合分析、准确表达;文学鉴赏,则互相探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既培养鉴赏能力,也培养欣赏的个性及论辨能力。可以说,本教学模式兼容了各种教学模式的长处,形成了适合语文学科的各种不同教学内容之需要的教学形式,特别对阅读能力,提高文学作品鉴赏水平,培养得心应手的表达能力,具有非常广阔的适应性。 再者,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也对学生的个性、能力、学习品质的培养,产生了积极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1.在参与实验的学生中,80%以上的同学,都根据自己学科知识程度、学科能力以语文学习水平,确立了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形成了自己的语文学习习惯,并且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个性,如杭州市首批“少年科学院院士”傅力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实践,学生的阅读分析、文学鉴赏、写作表达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在课题式综合性研究性学习中,展现了风彩,课题论文写作及研究,以及学生习作发表、获奖等,大大优于其他各班学生,而且形成了自主研究学习的习惯,像高三阶段,人家忙着复习迎考,而我们的学生则忙着研究、探讨古代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全无应付考试的紧张,而是做到了研究性学习与知识复习、能力培养的良好结合。 3.通过本课题实践,也使学生学习品质有了较大改善,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并且在学习中形成了独立自主钻研和互助合作探讨的习惯,学会了自主安排课内外学习,自主进行资料查询和收庥,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写作。到了高三,已基本勿需老师督促、指导,而能自主开展语文学习、复习、测试、写作,养成了自主性、自觉性的“自动化”学习品性。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