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手机版 | ||||
山东临沂现代实验学校 徐一波 当今时代的中国教育界,最时髦的词语,首推“创新教育”。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确立“创新教育”的全新学生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充分利用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有所作为。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创新教育实验教师,在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和现代教学论、情感教学论、信息论、布鲁姆掌握学习的理论及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条“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新思路,这个思路在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大胆探索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我所总结的“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思路具体可分为三步骤四环节,这三步骤是课前参与、课堂导学、课后延伸,其中课上导学又分为四个环节,即激发兴趣---授之以法---导学点拨---探究创新。在具体的操作实施中以“创新”为前提,以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为立足点,在每个环节中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创新能力。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学校领导、同事的好评,下面就谈一下操作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 做 法 课前参与。指的是学生在课前或自主学习教材,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咨询、请教等收集有关资料,或在生活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寻找有关信息;或按照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作好准备;或动手制作相应教具,准备上课使用。这一 步骤不仅为课上导、学奠定了基础,是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问题等走向课堂,促进课上的学习,更为学习学会收集、组织、分析、加工、运用信息提供了锻炼机会,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课堂导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为了完成教材的要求,更不是为了完成设计的“教案”,一步一步的牵着学生去学习,而是以教材为例子,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表达;学会交流、合作、汲取、宽容;学会倾听、思考、置疑、辩论,从而淡化教师的分析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自己去感悟、发现,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我就详细的加以介绍这四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一门功课产生较大的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增强,创造思维就活跃。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心理学家也都把兴趣比作智慧的触发点,才能的生长点,求知的前动力,所以在每一节课上,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精彩纷呈的导入,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猜谜语、讲故事、出示实物等,还可以用电教手段、背诵朗读、抢答等多种方法来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头脑中的那盏创造之灯。语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语言的教学,课堂语言需要丰富多采,教师的语言的运用在这里起主导作用。马亚克夫斯基说:“语言 是人的力量的统帅。”作为教师,标准而流利的口语表达是教师生涯的重要依托,是事业走向成功的拐杖。如果教师出口成章,字字珍珠,必然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怎会不喜欢、不投入呢?既然投入了,用心参与了,其创造的思维不知不觉就被启动、运转了。 二、授之以法----让学生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特别是面对知识激增、日新月异的时代,试图拥有所有的知识已经不可能,怎样获得知识包括怎样选择知识,无疑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认清这个形势,转变僵化的“学会”的教育老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方法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拥有“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从而利用这些方法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只要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懂得了怎样学习,将来长大成人之后,就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地去学习,去深造,去扩展,去探究,这也是创新性教育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实验中就注重“授之以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每接一个初一新班,我就首先教给他们记住作者的方法,即记一篇课文的作者只要抓住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就可以了;我还教给他们扩充标题学习课文的方法。在执教《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诗歌这种文体,所以,在学习时,我就注重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赏析诗歌的步骤和方法,即读诗歌、品语言——说意境、析写法——探情感、找意图,并且按照这三步组织教学,这就改变了传统的诗歌教学(教师逐句、逐段讲析,最后归纳主题、总结写法)的老路子,使学生由过去 被动听授而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也为学习诗歌这种体裁的文章打下了基础,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教”的目的。 同样,在学习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及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的课文时,教师也应不仅仅局限于引导学生学一篇课文,而应传授他们阅读及写作这些文体的方法。另外,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老师也应注重方法的传授,如听课的方法、复习的方法、记笔记的方法、写日记的方法、圈点批画的方法……这样训练久了,学生就不需要只靠着老师这根“拐杖”去走路,而是学着运用方法,放开胆子,利用自己的能力去闯荡,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自主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三、导学点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这是课堂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学”,引导学生主动去学,去思考提问,去合作交流,去主动求知。 (一)创设一个和谐轻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作为一个好教师,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首先应创造出一个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要体现教师的爱。语文教学中的亲近感,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保持教师的人情味,通过课堂这个窗口和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在导学中,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桥梁。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以后进生为突破口,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们,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注意发现他们的每一个哪怕是细微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反馈中增强信心,在课堂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二)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认清自己“导”的作用,不要代替学生思考,而要将讲授变为启发,讲在学生需要点拨之时,适时地打开学生的心扉,触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老是想着得灌输多少知识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中要注意诱导,让学生带着疑点去探索问题的可能性答案。 首先善于设疑。应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化整为零,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提高思维的欲望。因此,对于一些庞大的问题,就要拆成几个小问题,整题零问,循序渐进地找出问题的答案。例如《背影》一课表现了父子间的热情,如想让学生一下子理解绝非易事,我就紧紧抓住“父亲买橘”这一情节,连发五问:(1)父亲体型怎样?(2)父亲买橘需要克服什么困难?(3)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买桔艰难?(4)为何要买橘?(5)我的表现如何?这样通过一串小问题,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这一抽象问题就在学生积极的思考、思考中慢慢解决了。 其次要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答案,同一意思允许不同说法,关键在于开拓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例如学习《小麻雀》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小麻雀最终死了没有?为什么?”学习《最后一课》可让学生想一下放学路上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孔乙己》可以想一想孔乙己的最后结局,可以想一下如果孔乙己也中了举又会怎样?学习《皇帝的新装》可以讨论一下到底谁是骗子?《愚公移山》中真的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吗?学习《天上的街市》可让学生尽情想象“今天,天上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怎样”……类似以上的问题比比皆是,精心设计,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人的创造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假设想象,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羽翼,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是它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语言文字及图画,形象地再现作品的情景,使想象力得到发展。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天上的街市究竟有多么美丽,街市上的物品到底有多么珍奇?并引入竞争机制,看谁想的最美、最奇、最快,激发了学生之间相互竞争和创新的活力。学完全诗后,让学生畅想21世纪的生活有怎样的变化,想象牛郎织女如今的生活怎样,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人说,有想象就有创造,这样的训练多了,时间长了,难道还担心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人才吗? 四、探究创新----让学生的智慧在碰撞中产生 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探究创新,这一目的是 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的。 (一)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环境 有专家说:“课堂就是犯错误的地方。”人的创造力从本质上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适宜创造的环境中主动发展起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实施“无错原则”,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适度“宽容”,使学生有学习的安全感。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使其爱上语文的课。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回答的问题,不能以同一标准或唯一标准或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束缚学生,不能按自己的思考给学生画地为牢,强加给学生。“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水很活泼”“雪融化了变成春天”,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啊,如果还抱着传统的习惯性思维加以否定的话,无疑会扼杀学生创造之花。比如笔者在执教《天上的街市》时,针对学生的提问:“请看那朵流星”中为什么用“朵”不用“颗”呢?有的学生认为用“朵”生动形象,而有的学生认为:“用‘朵’没有用‘颗’好,用‘颗’更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而且用‘颗’可以使人想到星星的明亮,可以使人想到充满光明的未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都给予了肯定,特别是敢于怀疑、敢于向名家挑战的精神我及时给予了赞扬,从而更激活了整个课堂。 (二)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发问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费尔巴哈也说:“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中外学者的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探索的道路。实践证明,有疑才能掀起思维的波澜,有疑才有学习的自学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寻疑是解放学生头脑,培养其创新能力、发展智力的必要手段,但关键不是教师拟疑,而是学生生疑,主动的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不同的见解。 比如我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在“品语言”这一环节中,由学生四人小组去自主学习,自由发问,然后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使学生养成对问题的质疑,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思维也就越来越敏捷了。 (三)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品尝成功的乐趣 让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教师要进行全方位的设计,要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放给学生,让学生去自由讨论、交流解决,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鼓励学生发表看法,让学生真正畅所欲言,在学生回答问题及时肯定他们的长处,以保护其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真正拥有自己的课堂。要提倡“群言堂”,反对“一言堂”,把课堂变成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天堂”。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排演课本剧等,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其表演力和想象力,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还可以组织竞赛活动,如在学习《春》《济南的冬天》等优美的散文或诗歌时,就可以进行朗读比赛;还可以限时背诵,给一段或一篇课文,看谁背的又快又准;讨论求知活动,这是一种既常见又有效的方法之一,师生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真正拥有了每一分钟。总之,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应为学生所有,课堂教学时间是学生最可宝贵的财富,教师应把每一分钟都尽可能地还给学生。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一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提问题,然后在交流合作中解决,教师只是“导”在学生不会之时、需讲之处,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品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总上所述,从激发感情,授之以法,到导学点拨,直至探究创新,都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立足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培养。这四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具体操作中可以灵活地变动。 课后延伸。指的是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留作业,使知识得以进一步的拓展,能力得得以进一步的发挥。当然,作业应有层次性、实践性、创新性,可以结合课内教学让学生进一步通过查资料、上网等形式拓展所学内容。这种“课后延伸”常布置一些思考性的作业,不硬性规定统一完成,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 体 会 实施“以学为主”的“三步骤四环节”课堂教学新思路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了健康的充满爱意的人文环境。实验以来,我始终坚持情感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充满爱意的、宽松的、安全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们乐学语文、爱学语文。同时也受到家长的认可,有的家长在家长会上动情的说:“我的孩子喜欢喜欢上语文课,最重要的原因是能够经常得到老师发自内心的赞赏、鼓励以及科学适度的帮助和指导,并从中体验到了快乐和成功。”“我为我的孩子能在这样的学校里、在这样的老师的教育下成长而高兴。” 二、学生得到了健康成长。学生喜爱读书,经常出入阅览室、图书馆,养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两年来,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在校刊《现代校园》、《现代教育文萃》、市《教育科技导刊》发表作文50多篇。学生的探索精神更是可嘉,他们课下思考问题,课上积极向老师质疑,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90%的学生能积极完成“开放性”作业,受到家长及社会的称赞。 三、教师得到了成功发展。教师以爱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由于学生爱学语文,我所带的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实验以来,本人的教学行为进一步科学规范,教研能力大为增强,我所撰写的实验论文《语文教学如何贯彻创新教育》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发表于《沂蒙教育》2000年第6期,受到同事、领导的好评。 除此以外,通过实验,我还深深认识到,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必须拓宽教学渠道,增加学习实践活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华特· B·科威涅斯),语文学习不仅在课堂,更多的是在生活中感悟和感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三 结 束 语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度的人生体验过程,每个40分钟都是生命的、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研究如何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体现出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和情绪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尺水可以兴波,三尺讲台就是创造的天地,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多思多创,摸索出更多更好的适应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路,使课堂真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战场! 愿大家都来一试!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学》(主编 谢象贤 浙江教育出版社) 2、《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欧阳代娜 王文琪 戴汝潜 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3、《语文学习》(2001年第10---12期)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1、2期合刊) 5、《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