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姚友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学生初步熟悉全文内容

三、解决疑难宇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四、疏通字词,粗知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2.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3.指名学生翻译第1段。

要求学生特别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并要求学生翻译几个重点句子。如: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译文: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塞于天地之间,与他气概的大小相称。

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译文:所以他的文章疏放跌宕,颇有奇伟的气概。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译文:难道是曾经拿笔学习过写作这样的文章吗?

其他字词请参看“教学设计(A)”。

4.女生齐读第2段。

5.指名学生翻译第2段。

同样要求学生注意重点词句的翻译。注意以下几个句子: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激发其志气。

译文: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然而其中记载的都是古人的陈迹,不足以激发

我的志气。

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

译文:听了他宏大而雄辩的议论,见了他清秀而俊伟的容貌。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译文:天下百姓依仗您而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侵扰。

6.男生齐读课文第3、4段。

要求学生就其中的疑难词语或句子提问,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答或教师直接释疑。

有关词语句子的解释请参看“教学设计(A)”。

7.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尽可能读得流畅,如果学生朗读的流畅程度不理想,可安排学生多读几遍。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多读是必不可少的。

五、深入理解,点拨课文内容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了自己的写作观点。

第二部分(第2段):写自己的游历过程。

第三部分(第3、4段):点明了求见韩琦的目的。

2.通读全文,讨论:作者认为写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

明确:是“气”,而这种“气”必须通过修养才能得到。也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3.提问: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养气?

明确:作者提出了孟子和司马迁两个例子,指明了要养气,一要注意内在修养,二要注意外在阅历。

4.提问:作者在第2段中大写特写自己的游历过程,目的何在?

明确:目的在于强调外在阅历对于“养气”的重要作用,强调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

5.提问:这是一篇干谒文章,而作者却在文中说:“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他这样说,是否说明他这个人口是心非,非常虚伪?

明确:教师首先补充,苏辙此时已经进士及第,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须参加吏部的考试,考中后才能授官。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强求答案的一致,允许学生畅所欲言。但要注意,作者这篇干谒文章与一般的干谒不同,没有这类文章常见的俗套,通篇无一句求仕进之语。这并不能说他就是口是心非,非常虚伪。

6.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你对其中的哪一段内容或哪些内容最感兴趣?请说说你感兴趣的理由。

六、学习迁移

列举另外几篇著名的干谒诗,引导学生阅读、欣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盂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余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要求学生先通观诗歌大意,把握这几首干谒诗的写作特点。然后比较:这几首干谒诗与苏辙的这篇干谒文章有何异同?

七、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