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为:让语文教育真正走向生本——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panpan italyer@21cn.com 广州七十九中 相信不少教育工作者都认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即使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持折衷的哲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他们也不能否认教育的价值最终是要通过学生来体现或证明。.因为教育的要义并不是要证明教师有多聪明,而是体现在如何让受教者变得聪明,提高他们的素质。这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以生为本的,但在日常教学中,却不难看到一些与之背道而驰的做法和现象。例如我们的教材、教法、教学评价往往都以“教师好教”为出发点,我也有过这种体验:进行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时,我更多的是考虑教学重点、难点有哪些,该提出什么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这些重点、难点?观摩或组织一堂公开课,我们的着眼点也往往是教师的教学技巧如何炉火纯青,教学语言如何生动,教学过程如何行云流水般流畅,教学节奏如何控制得恰到好处。总之要“一切尽在掌握”,我们才觉得是一堂好课.。对待高考复习,每一个知识点更是要讲深讲透,惟恐有所遗漏,让学生白白失分。 经过对课程标准和生本理论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这其实是一种师本教育思维的表现。我们用自己的意识代替学生的意识,把自己的认识过程视作学生的认识过程,把自己的认识规律看成学生的认识规律。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才会以自我为中心,对学生作出虚体的假设,诸如假设学生的学习是缺乏主动性的,是被动接受的,是缺少学习潜能的,恨不得把学生学习中的一举一动都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重知识学问的灌输而轻视和忽视能力素质的培养,正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落后的教育观、课程观导致了我们将课堂变成了工场,把引导学生说出我们认为正确标准的分析或答案视作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通俗 一点说就是将学生引入老师事先设定的“圈套”,当然这样的师本教育思维是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利于他们的终生发展的。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一些学生虽然能通过考试而且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完全具备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应有的素质。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可贵的高分下隐含着危机”①在一些学生中的确有只懂死记硬背,缺乏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这样一种课程目标表面达成现象。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著名的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学改革经验可以给我们不少启发,他坚持教学民主的思想,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从有关资料的介绍中可见,他主要从提高认识、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培养习惯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他的成功,是在于他自始至终都以学生为主体,例如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经常与学生讨论一堂课应该怎样上,怎样考,课文怎样读,作业怎样写,甚至在课堂上征求学生对具体课文教学的意见,而且力求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正因为他能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目的,摒弃了以老师为主导的灌输知识,所以他的实验班才能取得读书三年最差的学生也写出15万字以上的日记,教师在三年中外出讲学314天,但实验班学生仍能在班长带领下自学语文,没有拉下进度的好成绩 站在21世纪的大门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这是一个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民族生存的基本因素,教育与学习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这样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下,崭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首次鲜明地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②,而且指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③ 这说明研究者们也注意到学习方式对学习的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师本教育思维下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法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上推进的一个障碍。改变落后的教学观,真正体现教育以生为本,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的学习天性和学习心理决定的,在古代哲学中就有不少关于“无为而治”的阐述,老子曾说“我无为而民自化。”,他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正说明了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无需意志即可做成,只有不成为负担的东西才能成为永恒,只有无一丝一毫不自然的东西才能永远与你在一起。像我国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历程,正是上无为而下有为的典型,把管理或干预的力量转化为无形的无为的形式,使活动以自动、自主、自为的方式朝管理目标迈进,往往活动效果会最显著。学习也是如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表达过这样一个理念: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这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而这不是靠教师完成的。许多生本教学实验的例子也证明了当我们不过多地干预学生,给他们的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时,反而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天性,收到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可见,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以生本思维代替师本思维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使学生得到充溢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悦,使他们不必考虑自己是否被人认可,将得到多少分,处什么位置等等,那他们自然就会全心投入到学习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 注释: ① 张奠宙等《代前言——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草案)》。《数学教育研究导引》1994年版,第1——5页 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7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参考书目: ①《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第四卷, 湖南教育出版社。 ②《语文教育学》 主编谢象贤 浙江教育出版社 ③《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④ 朱作仁 《语文教育心理学》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⑤王松泉 《阅读教育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2版 ⑥《全国特级教师经验选》第一、二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