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姜华忠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心理等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而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新时期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哪里来?要靠教育,尤其是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其意义就显得尤为深远。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少、慢、差、费”的现象依然存在,“炮打”语文教学的文章屡见报端,甚至有人喊出了“误尽天下苍生”的罪魁祸首是“语文”的口号。语文教学再次陷入了困境,走向了低谷。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子、新方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和效益,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此外别无他途。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1939年勒温的研究表明,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学习效率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等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主张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任何正常的学生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揭开北大状元的心理秘密——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极盛》一文中谈到,高考状元们认为“自己老师的最大优点是和学生做朋友,以宽松的方式管理学生” 。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讲求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讽刺挖苦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要给每一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语文课上要坚决反对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坚决反对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分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以期达到共同提高。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 “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先坐下思考一下?”即使回答错了,教师也不应立即予以否定。可先让学生坐下,请别的学生来回答。通过正误比较,孰是孰非,不言自明。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保护。当后进生出现这种情况时,尤其要注意顾及其面子,保护其自尊心。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能说“这样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怎么学的”“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还不如某某某”等等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话,更不能体罚学生,不让学生坐着听课。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还要教育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教育优秀学生要谦虚,不自傲,不歧视后进生;教育后进生要自强不息,不自卑,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成功的机会,使亿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会得到解放,思维才会变得十分活跃,也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具有创新能力。否则,独断专行,家长制的作风,只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压抑,只会使学生不断产生较高水平的挫折,最终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二,要注重因材施教。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要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新的感受,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方法、手段的单一(满堂灌,一支粉笔、两块黑板),教学思路的程式化(导语、解题、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字词句、语修逻、段落大意、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思考练习等等)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谈话法,或练习法,或实验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幻灯、录音、广播、电影、电视、录像、语音室、实物投影、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等;要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设计教学思路,有时可从学生感受最深的一点切入。如学生在读了《祝福》之后,对文中有关祥林嫂肖像描写尤其是眼睛描写的片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学中可首先让学生找出全文十多处有关眼睛的描写语句或段落,然后对其细加分析,从作者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中,让学生深入体会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及其成因,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主题。有时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可让学生扮演林黛玉,以第一人称的身份介绍进府路线,所见到的贾府的环境和人物,在介绍中体会贾府环境的特点及其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人物出场的描写方法。有时可从思考练习契入。如在教《一个好树种——泡桐》时,可直接让学生完成思考练习一的表格,这样既理解了内容,又解决了说明的方法和说明的语言问题。因材施教,其实质是教师以自己之创新之火点燃学生之创新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第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有时也难免有疏漏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小到字词的形、音、义,大到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在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之后,教师应给予表扬,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到的见解,寻找正确的答案。如我在教《琐忆》一文,介绍鲁迅《自嘲》这首诗时,误把“华盖运”解释成为“好运气”。有位同学认为我的解释不符合上下文意,尤其不符合鲁迅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并且援引《辞海》中的条目来加以证明,后来写成了《“华盖运”是好运吗》一文,发表于1999年《语文报》第176期上。《项链》是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其主人公玛蒂尔德一般被认为是追求虚荣、贪慕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但抛开历史的成见,重新审视这一形象,便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有的同学在反复研读了课文、查阅了许多资料后,写了一篇《读〈项链〉谈得失》的习作,提出了玛蒂尔德在“失去十年青春”的同时,也“得到了善良与诚实”——她不变的本质,并且得出“得是失之由,失是得之始”的得失观。习作观点新颖,持之有据,说理辩证,最后发表于1999年《语文教学周报》第9期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大胆鼓励,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和求索精神。

第四,在写作教学中加强必要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其实是贯穿、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但在写作教学中,可进行相对集中的训练。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结构成份之一。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变通是关键。只有一条思路,只会从一个方面看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流而不畅,独而不特。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如1999年《扬子晚报·学习导刊》第67期“作文园地”提供的一则材料大意是:一位法国老人退休后坚持学习绘画百岁后轰动巴黎,自成一家。就这则材料我们可运用关系分析法从以下角度立论:(1)成功与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2)成功与恒心(恒心架起成功桥);(3)成功与志向(有志者事竟成);(4)成功与求知欲(求知欲——成功的源泉);(5)成功与学习态度(学无止境);(6)成功与学习方法(提倡“不耻下问”);(7)炫目的成功与平凡的劳作(伟大寓于平凡);(8)成功与年龄(有志不在年高;只要“起步”,永远不晚;永葆一颗年轻的心);(9)成功与兴趣(走快乐成才之路)。真可谓“一树梅花万首诗”。在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的基础上,要避免人云亦云,力求观点的新颖独到。在教学中,我们还可经常进行“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说乃至真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则正是在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又如“弄斧必到班门”“酒香也怕巷子深” “‘东施效颦’好”“祖传的未必就好”等均是进行逆向思维得出的结论,观点新颖,蹊径独辟,令人耳目一新。

第五,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说,“成为一个杰出科学家最重要的,第一是要对科学有兴趣”,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第一名并不代表什么,最主要的是要有兴趣”。同样,学生也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才有可能有所创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在于进一步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活化课堂所学知识,并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近年来,我们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人物专访、社会实践等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事实表明,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等比赛中频频获奖。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中,学生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公开发表习作达109篇之多。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