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生命意识 建构课堂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手机版


                                        论语 

新课程把语文教学推向了新的阶段,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语文教学了。具有现代观念的语文教学应该是,由教师、文本、学生建构起来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生命与生命相互碰撞的,生命的完善与运动的过程。 

语文可以看成是学生生命的“营养”,语文教学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吸收语文的“营养”,从而完善自我的生命历程。构成语文生命的基本要素是知识、能力、情感,那么语文教学就要研究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必然联系。 

用生命来解释生命,用生命来碰撞生命,用生命来补养生命,这才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生命意识,可以归结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命的服务意识。 

我们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策划者。教师的学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生命的成长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重大的。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碰撞与交流,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服务的意识,促进和完善学生的生命。 

要树立服务意识,首先要提升自己的生命。那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广泛的吸取营养,使自己的德识 兼备。现代社会道德理念、科学技术不断的创新,一个老师不去学习,就适应不了教育的发展。孩子也不是以前的孩子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孩子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他们善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挑战,因此,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能储备,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其次,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教师要认真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教育的因素,预想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推测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补充资料,例如,教具、挂图、课件等。 

第三,创设教学情景。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激活学生学习的生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的手段,渲染教学氛围,使学生善学、爱学、乐学。 

第四,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学,只允许教师问学生,学生不得问老师,更不能向老师的观点挑战,学生就像温顺的羔羊,学生哪能有生命的创造力呢?现在我们强调,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子,学生也不再是教师的奴隶,学生有选择权、提问权、挑战权,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解放。课堂教学要充满师生的亲和力。 

第五、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有情感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赏识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快乐的需要等等,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积极的需要,满足他们的要求,给予他们关爱,呵护他们的生命。 

第六,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师的眼光不能只放在优秀学生的身上。一个好母亲是不会嫌弃自己孩子的,母亲们常说:“孩子好比是她的十个指头,十指连心,哪个受到伤害都会心疼的。”“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所以,教师应以“母爱”的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精神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二、生命的主体意识 

小鸡在蛋壳里孕育了生命,当它的生命成熟的时候,它就会自己破壳而出,然后是奋力的挣扎站起来。企鹅妈妈教企鹅宝宝游泳的时候,是把它扔进大海里,任凭海浪的冲击,自己去体验游泳的技巧。海龟孵化出来,它要靠自己的力量游进大海,历经艰险与磨难,然后才能走进生命的历程。这些现象说明生命具有主体意识,生命是靠自己完善的。我们的教学老师总是不放心学生,这个不教学不会,那个不教也学不会,就像多嘴的老婆婆,叨叨絮絮的没完没了,熟不知学生已经听腻了,早已反了胃口。例如,有的教师教课文,总是自己先读一读,然后让学生仿一仿;总是找出几个难以理解的词语,写出解释让学生背一背;总是能讲出一套学习课文方法,让学生按着这种方法做一做;总能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答一答。学生总是跟随着老师思路转来转去,学生哪有主体而言呢?学生的生命就这样被禁锢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僵化的思想。 

有这样一则故事,美国的一个老师上历史课,内容是美国的南北战争,他上课的时候发现一个学生睡觉,他就拿起了一个苹果向那学生打去,学生惊醒后,发现老师打他,他捡起苹果就打老师,老师又拿起粉笔打那个学生,其他学生一看,老师敢打学生,于是一哄而起,参与了这场战斗,教室顿时成了战场,乱成了一团。过了一会儿,老师制止了学生,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要打我”。学生说:“因为老师打学生,我们不公平。”老师说:“对,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美国的南北战争就是这样爆发的,今天,你们回去后,查找一下资料,研究一下,为什么要发生南北战争?”这个故事说明,美国的教育,不是传授式的教育,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注重的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去参与实践,自己去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命力是自己提升的过程。由此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的主体换给学生,要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学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生命的合作意识 

一个人的生命不是孤立的个体,它需要与外界沟通与交流,这样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过去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弄得学生几乎不知道为谁而学。因为他们脱离了合作的环境,自己的智慧得不到同伴的赏识,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和勇气。而合作实现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存在,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们就会极力的表现自己,挖潜自己,把自己融于群体之中。 

一个人的智慧与力量是有限,群体的智慧与力量是无限的。合作就是发挥群体的优势,实现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补,从而解决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我们越来越看重了合作的功效。例如识字教学,让学生记住某个生字,学生就能在合作中,找出出几种的识字方法(联想法、字谜法、组合法、比较法……)。阅读教学中,针对某一问题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迪。口语交际中,扮演角色,表演情境,相互对话。作文教学中,不同角度的观察,发散学生的想象,不同的语言表达。这些教学的行为都是在合作中完成的,有了合作就有了生命的创造力。 

合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了信息的多向交流,拓展了获取知识、能力、情感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还创设了自由、平等、活动的空间,解放了学生的个性,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树立了进取精神。 

合作需要技术的支持,包括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方法。要建立合理的合作规则,否则,合作会导致一种混乱,失去了合作的原本意义。 

四、生命的探究意识 

孩子的世界是充满好奇的世界。孩子围着妈妈跟前转,总想问个为什么,比如说,西红柿为什么是红的?鸡蛋为什么能孵出小鸡呀?树上为什么能结苹果啊?等等,反映出他们对生命的探究意识。孩子的生命就是在这不断的探索中成长的。而我们过去的教育,却把孩子这种探究的欲望压抑了下去。一个中国的孩子问妈妈:“我是从哪来的?”妈妈说:“你是捡来的。”“那妈妈是从哪来的?”“妈妈是姥姥捡回来的。”一个美国的孩子问妈妈:“我是哪来的?”妈妈毫不犹豫的告诉他:“你是从妈妈肚子来的?”“我怎么能从妈妈肚子了来呀?”“是爸爸的精宝宝和妈妈卵宝宝结合了,就形成了你。”中国的家长经常这样问孩子:“今天,考试你得了多少分呀?在班级是第几名啊?”美国的家长经常这样问孩子:“今天的课有意思吗?你向老师提出了哪些问题呀?”两种教育观念,形成了教育的反差。 

我们的过去使用的教材,就是扼杀学生探究意识的最大杀手。语文教材充满了政治宣传,剥夺人性的追求,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让现代的孩子理解起来是多么艰难,好象我们的教材在也找不到适合孩子口味的文章了。课后练习题的设计,大量词语、句式的训练,指向课文内容一看就知道的问题,学生还能有探究的欲望吗?《邱少云》一课,孩子对烈火中“一丝不动”的邱少云提出质疑,而教师却说那是时代英雄,孩子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呢?我们的教学始终还没有摆脱教师的权威,教材的权威。学生的个性追求就这样一点一点被扼杀了。 

树立生命的探究意识,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行为。教师不要再做保姆了,要做学生发现问题的引路人。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美国的教授上自然课,讲的蚯蚓。他没有先介绍蚯蚓的形态和生活习性,而是,把活生生的蚯蚓带到课堂,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发现。学生有的用眼睛看,有的用手摸,还有的用嘴尝。他们以不同的体验得出了蚯蚓的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而关注的不是唯一的结果。学生生命的创造力就是在探究中得以提升的。

                              来自:k12
相关链接:教学论文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